小獼猴:你們?nèi)说降资恰八捏w”還是“五體”?一下子“四體不勤”,一下子又“五體投地”,還有一本著名的小說名叫《三體》,聰明如我都搞不清。啾啾先生,你說說看,人到底有幾體呢?
啾啾先生:哈哈,“五體投地”是古印度傳來的禮節(jié),其實就是磕頭跪拜,兩肘、兩膝加上額頭,共“五體”著地,現(xiàn)在用來表示實在太佩服了?!八捏w不勤,五谷不分”的“四體”就是現(xiàn)在說的“四肢”?!叭w”?呃,還是去看小說吧。
小獼猴:好的!那你先講你的成語故事,我去探究一下“三體”。
原文重現(xiàn):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
孔子和他的弟子周游列國,路上當(dāng)然會遇到一些奇人異事。這不,《論語》里就記載了不少呢。其中的《微子》篇就記錄了好幾個隱士。
在楚國的時候,孔子和弟子正乘坐馬車趕路呢,有一個狂人經(jīng)過的時候高聲歌唱道:“鳳凰啊鳳凰,你真倒霉,亂世你就該躲起來。過去的就過去了吧,未來還可以把握!”孔子覺得狂人唱得很好,說的好像是自己,于是下車,想找那位狂人交流一下思想。不過狂人好像很害羞,只是唱,看到孔子下車,趕緊跑開。另外一次,有一個瘦高個和一個結(jié)實的胖子在田里耕地,孔子他們從旁邊經(jīng)過,因為要過江,所以派子路去打聽渡口在哪里,請他們“指津”。子路先問的是滿身泥水的瘦高個。瘦高個沒有回答,而是問馬車上坐的是誰。子路說是孔子。瘦高個說,魯國的孔子,他應(yīng)該早知道渡口在哪兒的。子路只好跑到另一邊去問滿腿泥巴的胖子。胖子也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你是誰???”子路答:“我是子路?!迸肿诱f:“那你是孔子的弟子吧?”子路答:“正是?!迸肿诱f:“到處都有洪水,壞人跟洪水一樣到處都是,跟隨孔子到處亂跑,還不如跟我們在這里耕地。”子路無語,只好回去跟孔子說沒有問到路。
批評子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是另一個隱士。子路走在后面,跟孔子斷了聯(lián)系,那時又沒有手機(jī),也不能發(fā)個定位什么的。子路看到一個老人家,用拐杖挑著一個除草工具。子路看到他放下除草器,就跑過去問他:“老先生,您看到我的老師了嗎?”老人說:“你這人,四肢不勞動,五谷也不認(rèn)識,誰知道你的老師是什么人呢?”老人家一邊說話一邊干活。子路一直拱著手在那里恭敬地站著。老人家覺得子路挺有禮貌的,就請子路去他家吃飯。老人家讓家人殺雞,用當(dāng)時產(chǎn)量低的珍貴好米做飯,招待了子路,并讓自己的兒子見了子路。子路留宿了一晚,第二天趕上了孔子說了這事??鬃诱f,他是個隱士,你再去拜訪一下,看他什么時候有空我們再去請教。子路回去時,老人家已經(jīng)離開了。子路跟人說,我們的政治主張行不通,其實我們也知道的,但如果我們什么也不做的話,社會就會更亂。
現(xiàn)在常常用“四體不勤”來批評好吃懶做的人。至于“五谷不分”,隨著社會勞動分工的精細(xì),很多勤快的人也不認(rèn)識身邊的植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