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巖
(安徽省巢湖春暉學校,安徽 巢湖 238000)
·現代教育技術·
運用互聯網+思維 構建多平臺微課教程
——“電磁感應”云教程的設計與制作
從 巖
(安徽省巢湖春暉學校,安徽 巢湖 238000)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fā)展,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茖W合理地利用互聯網平臺,使之服務于生活是其進一步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筆者以此為基點,結合《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對電磁感應部分的要求,設計出以輔助教學為核心,以網站、APP、微信公眾平臺為載體的“電磁感應”云教程。本教程有幸獲得第十五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普教組一等獎,現將設計思路與各位分享。
互聯網+;電磁感應;網絡教程;微課設計
縱觀目前常用的一些教學資源網站,多是以滿足應試教育要求為宗旨,以習題研究為核心,以盈利為目的資源平臺。而廣大師生通過這些平臺所接觸到的教育資源,其中涉及拓展知識、鍛煉能力、提升素質的內容相對較少。針對此類問題,筆者嘗試利用互聯網的便捷性,去探索解決此類問題的途徑。
2.1 制作背景
物理學是一門基礎自然科學,隨著人類對物質世界認識的深入,物理學一方面帶動了科學和技術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推動了社會文化、經濟的進步。而高中階段的物理學科,不僅作為學生高中科學學習領域的一門基礎課程,亦是與九年義務教育物理或科學課程相銜接的橋梁,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為其形成科學世界觀和科學價值觀打下基礎。根據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中課程模塊中的說明,選修3系列課程模塊側重讓學生較全面地學習物理學的基本內容,進一步了解物理學的思想和方法,較為深入地認識物理學在技術中的應用以及對經濟、社會的影響。而電磁感應作為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選修3-2一書中的重要章節(jié),其內容展示了不同運動形式之間的聯系,展示了電能利用所需要的物理學基礎,故而學好本章內容意義深遠。
課程標準對本章內容的要求為:
(1) 收集資料,了解電磁感應現象的發(fā)現過程,體會人類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
(2) 通過實驗,理解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舉例說明電磁感應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
(3) 通過探究,理解楞次定律。理解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4) 通過實驗,了解自感現象和渦流現象。舉例說明自感現象和渦流現象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
現行的人教版高中教材中電磁感應部分的內容,經過眾多專家學者的精心打磨,經受住了時間考驗,但限于當前教學實際,師生都面臨著繁重的教學任務和升學任務,這已明顯制約了課程目標的達成,從而使得學生很難做到在學習中去體會人類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和了解所學知識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
為了落實《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對電磁感應部分的要求,幫助廣大同學高效掌握物理知識,并且能夠在知識應用方面得到很好的擴展,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筆者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2第四章電磁感應章節(jié)內容為基點,依照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以物理學史、實驗創(chuàng)新、實踐應用三個核心板塊為基礎,結合教學過程中電磁學相關實驗的實際需求,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思想,取材生產、生活中的大量實例對應用部分進行了拓展,最終以網站、手機APP和微信公眾號為運行載體,制作出了“電磁感應”云教程(如圖1)。
圖1 “電磁感應”云教程視頻片頭展示
2.2 教程內容簡介
“電磁感應”云教程主要分為物理學史、實驗創(chuàng)新、實踐應用、團隊簡介、哈師風采五大板塊。
2.2.1 物理學史板塊
物理學史板塊主要分為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為“穿越物理”,該部分以情景短劇的形式再現了物理學家昔日探索科研的過程,從而起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同時,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充分體會到科研的艱辛與科學家的奮斗精神。第二部分為物理學家個人簡介,此部分以自制視頻的形式對人教版教材該部分內容中出現的所有科學家進行了系統(tǒng)的介紹,從多角度闡述了每一位科學家的生平經歷,對教材起到了強有力的補充和拓展作用,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快速了解相關物理學史內容。
2.2.2 實驗創(chuàng)新板塊
實驗創(chuàng)新板塊主要分為兩大類實驗:第一類實驗為教材實驗,經調研發(fā)現,該部分內容雖然早已存在于課本上,但許多農村偏遠地區(qū)學校甚至是部分城市學校在實際教學中都出現無條件或無精力開展實驗的現象,而同時網絡上的相關資源更是十分匱乏。制作團隊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對書中的實驗重新進行了解構,對教學實際做出了新的詮釋。第二類實驗為創(chuàng)新性實驗,我們從教材已有實驗或書中知識出發(fā),通過自制教具的形式,以全新的方式對書中物理知識進行闡述。旨在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和探索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于物理學習的興趣。
2.2.3 實踐應用板塊
實踐應用板塊是將電磁感應知識從理論轉化為應用的平臺。在制作過程中,團隊深入到生活,細心解讀電磁學知識,廣泛取材,精心制作了大量應用視頻。從生活、生產和軍事等多個角度,對電磁學的實際應用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對相關原理進行深入淺出的剖析,幫助學生面對生活中的現象,做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
2.2.4 團隊簡介板塊
團隊簡介板塊對“電磁感應”云教程團隊全體成員做了簡單的介紹,并留下了詳細的聯系方式。
2.2.5 哈師風采板塊
哈師風采板塊對團隊全體成員的母?!枮I師范大學進行了簡單的圖文介紹。
此外,網站首頁還設有站內公告、校內咨詢、科技前沿和在線交流等若干小板塊,旨在為對電磁感應有興趣的師生提供全方面的服務。
2.3 作品優(yōu)勢
本軟件將信息技術引入物理教學,打破了時間的限制,提高了“互動”性能,活躍課堂氣氛,為教師提供了輔助實驗教學的工具;幫助教師合理控制教學過程,改善教學結構,實現信息雙向交流,為實現個別化教學創(chuàng)造了條件,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體悟實驗在科學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時該軟件面向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是教師和學生的好助手,是學校物理實驗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工具。
圖2 “電磁感應”云教程網頁版首頁
2.3.1 打造雙軌三向平臺,便捷且輻射面廣
“電磁感應”云教程針對現階段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特點,采取網站和移動終端雙軌途徑,特別打造了網頁版(如圖2)、微信版和APP版三位一體的“電磁感應”云教程,以構建一個全方位、高效的網絡學習平臺。
圖3 微信版關注流程
圖4 微信版內容簡圖
微信公眾平臺作為給個人、企業(yè)和組織提供業(yè)務服務與用戶管理能力的全新服務平臺,已經逐漸走入每一個人的生活。通過微信獲得實時消息、聊天交友、發(fā)送文件,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制作團隊從實用出發(fā),經過大量的資料收集和整理,反復的實驗研究,打造出服務大眾的微信公共服務平臺。打開微信,在公眾號搜索一欄,直接搜索電磁感應云教程,點擊關注,就可以進入教程(如圖3、4)。隨后,團隊又在微信平臺基礎上制作了手機APP軟件。學生們通過掃描二維碼,便可直接安裝軟件(如圖5)。軟件涵蓋微信公眾號內的所有內容(如圖6),便于用戶使用。
圖5 APP版下載安裝流程
圖6 APP版內容簡圖
2.3.2 采取原創(chuàng)資源的形式,作品競爭力強
“電磁感應”云教程通過大量原創(chuàng)性實驗教學視頻,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拓展和補充,從全新的角度對電磁學知識進行演繹,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亦提升了能力,學習解題方法的同時亦了解科學探索的艱辛,最終達到提升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的。
3.1 項目缺陷
本教程的主要問題是項目內容仍有不足??萍及l(fā)展日新月異,新技術層出不窮,這就要求學生的眼界也要不斷擴展,思維要不斷更新。故而教程內容也不能一成不變、固步自封,必須跟上時代步伐,使用戶感到常用常新。
3.2 展望
互聯網+是創(chuàng)新2.0下的互聯網發(fā)展的新業(yè)態(tài),是知識社會創(chuàng)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tài)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新形態(tài)。自2015年7月4日,國務院印發(fā)《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來,各行各業(yè)廣泛參與到了這一時代大潮之中。但具體落實到教育方面,一直沒有一個可行的范本供大家參考模仿。本項目希望能夠成為“互聯網+教育”的探路者、領航者,一方面希望能夠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實際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夠給后來者一個參考、一個范式,為最終形成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教育發(fā)展新形態(tài)做出一點貢獻。
[1] 張勛貴.讓“互聯網+”走進物理課堂教學[J].物理之友,2016,(2).
[2] 楊震云,劉建成, 陸天明.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中物理備課現狀調查報告[J].物理之友,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