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美華 蕭志亮 鐘遠慧 蘇敏芝 周海平 黎 秀
·心理衛(wèi)生·
個體化言語護理在接診流浪精神病患者中的應用
付美華 蕭志亮 鐘遠慧 蘇敏芝 周海平 黎 秀
目的:探討個體化言語護理在接診不同流浪精神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方法 選取2013年4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流浪精神病患者50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個體化言語護理,干預2個月后應用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陽性和陰性綜合征量表(PANSS)分析兩組患者精神障礙及生活質量改善情況;采用日常護士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兩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興趣及情緒改善情況。結果:觀察組干預后BPRS評分、PANSS陽性癥狀評分及陰性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NOSIE社會適應能力、社會興趣因子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而其SAS評分、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個體化言語護理可明顯改善流浪精神病患者精神癥狀,同時促進患者社會功能及社會興趣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個體化;言語護理;流浪精神病;生活質量
精神病患者與健康人群心理健康程度存在明顯差異,也存在行為問題,社會對該類疾病患者有回避與歧視等負性態(tài)度,常給患者及家屬造成嚴重心理負擔。流浪精神病患者指有精神障礙、生活無著落的特殊人群,也可指無人照顧、無家可歸的精神患者,在國外甚至包括一些拾荒者或生活在貧民窟無人監(jiān)管的精神患者,因此針對流浪精神病患者應有側重性地采取針對性護理防范措施[1-2]。流浪精神病患者精神癥狀不穩(wěn)定,其社會與機體功能日漸減退,生活自理能力明顯下降,應加強個體化護理,尤其是語言溝通護理,護理人員需根據(jù)患者特征及特點,與其有效溝通,了解患者心理狀態(tài),減輕患者心理負擔,使其盡快恢復健康及社會功能,回歸正常生活[3-4]。本文分析個體化言語護理在接診不同流浪精神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流浪精神病患者500例為研究對象,病例主要源自城管、救助機構和執(zhí)法部門,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5]中精神病診斷標準,表現(xiàn)為:衣衫不整、奇裝異服、興奮、一聲不出,入院時45例無名氏,50例攜帶身份證,性別不限,小學文化程度以上,無明顯智力障礙,能理解量表內(nèi)容并完成該測驗,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1)重度智力障礙或嚴重軀體疾病患者。(2)精神發(fā)育遲緩、癡呆、嚴重認知功能障礙或完全無法自理者。(3)酒精等精神活性物質或非成癮物質。濫用所致精神障礙者。(4)合并惡性腫瘤或聽視覺障礙及孕婦/哺乳期婦女。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中男148例,女102例;年齡20~54歲,平均(37.91±0.02)歲;合并軀體疾?。浩つw軟組織損傷12例,低血鉀10例,高血壓病3例,糖尿病2例,貧血7例,高脂血癥4例,其他3例。對照組中男147例,女103例;年齡21~52歲,平均(37.90±0.04)歲;合并軀體疾病:皮膚軟組織損傷15例,低血鉀7例,高血壓病2例,糖尿病3例,貧血6例,高脂血癥5例,其他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比較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主要內(nèi)容包括:(1)按計劃安排活動項目,通過生活技能訓練、社會技能訓練、娛樂活動、健康宣教、心理疏導、溫馨服務幫助患者糾正不良行為習慣,培養(yǎng)良好衛(wèi)生習慣。(2)培養(yǎng)其自我護理能力,指導患者常規(guī)服用抗抑郁藥帕羅西汀及小劑量抗精神病藥物進行系統(tǒng)治療,對藥物劑量不做特殊要求(以達到臨床治愈),治療中出現(xiàn)相關副反應給予對癥處理。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個體化言語護理:(1)注意與流浪精神病患者言語溝通,全面了解每位患者家庭情況、病史、病情及相關治療與護理等,制定個性化、針對性的臨床護理策略,在與精神病患者溝通時,注意靈活使用談話技巧,以親切、溫和的語言與之交流,在言語溝通中注意患者心理狀態(tài),不要出現(xiàn)嘲弄、諷刺、輕視患者的情況。(2)指導護送單位與患者的言語溝通。指導護送單位在與患者的交流過程中,注意說話語氣及聲調,用和藹態(tài)度、親切的言語與患者溝通,避免患者產(chǎn)生負性情緒。(3)主動與患者溝通,對于患者的觀點,錯誤要保留,并爭取將其引導入正確方向,讓患者能感到有安全感,使其信任、依賴醫(yī)護人員,同時引導其開口說話,與病友之間互動溝通,加強社會適應能力,并采用自查、組內(nèi)檢查、護士長每日總檢查、護理部每月檢查等管理方式進行質量監(jiān)督。(4)滿足患者的情感需求,向患者耐心講解疾病治療情況及治療進展,在精神方面給予最大支持,提升患者治療信心[6]。兩組均干預2個月。
1.3 觀察指標 (1)兩組精神癥狀改善情況比較。應用BPRS,PANSS量表評價兩組精神癥狀,BPRS量表含18個項目,每個項目分為無癥狀、可疑或很輕、輕度、中度、偏重、重度、極重,依次記1~7分,滿分18~126分,得分越高,精神病癥狀越嚴重。PANSS量表由陽性量表及陰性量表組成,兩量表均由7個問題組成,每個問題計1~7分,總分均為7~49分,得分越高表明精神癥狀越嚴重。(2)采用NOSIE,SAS,SDS量表評價兩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興趣及情緒改善情況,NOSIE量表含社會適應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總積極因素因子、激惹、精神病表現(xiàn)、抑郁、遲緩、總消極因素、病情總估計因子等,每個因子分值0~40分,本組選取社會適應能力及社會興趣為例進行分析,得分高代表患者社會適應能力/社會興趣越好。采用SAS、SDS量表評價兩組焦慮抑郁情緒改善情況,均含20個條目,分值均在0~100分,界值分別為50分、53分,得分越高,情緒不佳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精神癥狀改善情況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精神癥狀改善情況比較(分
注:兩組精神癥狀改善評分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興趣及情緒改善情況比較(表2)
表2 兩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興趣及情緒改善情況比較(分
注:兩組患者社會適應能力、社會興趣及情緒改善評分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精神病是指在各種因素(包括生物、心理、社會環(huán)境因素)作用下造成大腦功能失調,出現(xiàn)以感知覺、思維、情感、意志行為等障礙為主的一類嚴重的精神疾病,給患者工作與生活帶來嚴重影響,本病是當前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重性精神疾病,致殘率高,可導致巨大經(jīng)濟、家庭與社會負擔,部分患者病情遷延至難治的慢性階段,同時其家屬也會出現(xiàn)一系列焦慮、抑郁及恐怖情緒,調查顯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家屬軀體化、焦慮、恐怖因子及抑郁因子較正常健康人群家屬高,因此精神病不僅影響患者及家屬身心健康,也可能給社會造成沉重負擔[7-8]。
流浪精神病患者為社會特殊群體,隨社會流動程度增大及社會環(huán)境等各因素變化,城市流浪精神病患者數(shù)量在近年來呈逐年增長趨勢,其入院時個人信息、病史不詳,且長期處于衣食無著、居無定所的惡劣生活環(huán)境中,部分甚至喪失自我生活能力,對社會價值觀念存在偏激認識,此類精神病患者對社會建設、城市管理及城區(qū)居民生活、工作造成了影響,因此加快對城市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管理與救助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nèi)容,而其護理工作比普通精神病患者的護理也更為困難[9-10]。醫(yī)護人員在與精神病患者交流過程中,采用適當語言可使患者精神壓力得到緩解,還能促進其心情平靜、愉悅,護理人員通過給予積極向上的心理暗示促進患者積極主動地配合相關治療,減少疾病復發(fā)率,促進康復。當代理論認為,人與疾病是一個復雜系統(tǒng),為人本身與生物、心理、社會、能量、信息及精神過程等要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因此需精神科醫(yī)療工作者針對患者情況,實施個體化護理以達到預期的言語溝通效率及全面系統(tǒng)的治療效果[11-12]。
姚琳等[13]分析了個體化全病程干預對伴精神病性癥狀的抑郁癥患者康復療效的影響,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BPRS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干預后BPRS評分、PANSS陽性及陰性癥狀評分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患者精神癥狀明顯改善,這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因而個體化言語護理可有效改善流量精神病患者精神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對其預后有積極意義。魏引皊[14]分析了優(yōu)質護理服務對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結果顯示,實施生活技能訓練、社會技能訓練、開展娛樂活動、健康教育、心理疏導等優(yōu)質護理干預后,患者NOSIE各因子除抑郁、精神病癥狀外,其社會適應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程度、遲緩、積極因素等因子均明顯好轉,本研究結果取NOSIE中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因子進行觀察,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社會適應能力、社會興趣因子評分均較對照組明顯增加,這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且觀察組干預后SAS,SDS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這與上述研究結果不同,而與韋冬梅等[15]的研究結果相似,考慮是因為本組采用了個體化言語護理,因此個體化言語護理在提高流浪精神病患者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同時,可有效改善其焦慮抑郁情緒,可有效消除或緩解其消極情緒與負面心理,積極配合醫(yī)護開展治療。
綜上所述,個體化言語護理可有效改善流浪精神病患者精神癥狀、焦慮抑郁情緒,促進其社會功能恢復,同時提高患者生活能力與護理滿意度,因此建議政府、救助站等部門應聯(lián)合精神??漆t(yī)院及社會共同做好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在使患者從政府、社會、家庭獲得物質與精神支持同時,采取個體化言語護理,減少疾病對自身及社會的危害。
[1] 辛一帆,李光梅,阮洪梅,等.緩解期精神病患者社會支持狀況與主觀幸福感調查[J].西部醫(yī)學,2016,28(6):818-822.
[2] 蕭素媚,楊策策,范關銀,等.不同性別流浪精神病患者特點分析及護理[J].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6,15(8):19-23.
[3] 何 方.個體化護理干預對預防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效果分析[J].中醫(yī)學報,2014,29(29):548-548.
[4] 王娟.有效溝通在精神病護理中的作用[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4,22(1):229-230.
[5] 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1,34(3):184-188.
[6] 王艷紅,朱文勝,王恩艷,等.語言溝通及心理護理對精神病患者臨床治療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29):227.
[7] 王熙,龔芹,吳愛民.溫陽健脾活血湯聯(lián)用阿立哌唑治療慢性精神病分裂癥陰性癥狀臨床研究[J].四川中醫(yī),2014,32(4):114-115.
[8] 歐陽國華,陳進良,劉靖馨,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家屬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4,31(1):39-40,41.
[9] 何汝冰,李鑌,莫揚華,等.臨床護理路徑在流浪精神病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7):60-62.
[10]何麗嬋,蘇珊娜,謝靈玉,等.工作式管理對恢復期流浪精神病病人康復效果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6,30(17):2146-2148.
[11]王瑞珍.淺談心理護理及語言溝通在精神病護理中的作用[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11):2168-2168,2169.
[12]曾海燕,黃慈芬.基于個案管理模式的延續(xù)性護理干預對重癥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4):12-14.
[13]姚 琳,王繼軍,潘麗紅,等.個體化全病程干預對伴精神病性癥狀的抑郁癥患者康復療效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6,43(2):252-255.
[14]魏引皊.優(yōu)質護理服務對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24):3419-3421.
[15]韋冬梅,倪 軍,黃燕萍.有效溝通在精神病護理中的作用[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5,23(11):151-152.
(本文編輯 肖向莉)
Application of individualized language nursing in homeless psychiatric patients
FU Mei-hua,XIAO Zhi-liang,ZHONG Yuan-hui,et al
(Mental Hospital of Bureau of Civil Affairs of Guangzhou Municipality,Guangzhou 510410)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individualized language nursing in different homeless psychiatric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500 homeless psychiatric patient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ca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dividualized language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 After 2 months of intervention,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BPRS) and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mental disorders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two groups. Nurses’ 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 (NOSIE), anxiety self-rating scale (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social interest and mood improvement of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cores of BPRS, PANSS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s were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scores of NOSIE social adaptability and social interest were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AS score and SDS score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Individualized language nursing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sychiatric symptoms of homeless psychiatric patients and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social function and social interest of patients.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Individualized;Language nursing;Homeless psychiatric;Quality of life
510410 廣州市 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接診室
付美華:女,本科,主管護師
2017-03-13)
10.3969/j.issn.1672-9676.2017.12.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