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月
接受殘缺,半途而廢,不可完盡,接受變化和結果。
——題記
一座低矮破舊的四合院在一片密不透風的鋼筋水泥“林”中突兀地存在著,那是數(shù)十年前一家單位的公房,由于工廠倒閉,職工工資始終談不攏,所以公房就在巨大的爭議中僥幸地存留了下來。從高處看,它就像是密集的房間中開啟的天窗,小小的區(qū)域,供人微微喘息。
那是我家,一個綠色的四合院。
四合院的色彩是靠它們“填充”的:三棵健碩的大白楊,四棵香椿,兩棵枇杷樹,一棵櫻桃樹,還有好幾棵我叫不上名字的樹,以及遮天蔽日幾乎將院落吞沒的連成片的葡萄架。每次回到家,都有一種回歸原始自然的欣喜和親切感,郁郁蔥蔥的綠色給人以清醒的力量。
然而昨日到家,看到院落里的景象我震驚了:所有的植物被砍得干干凈凈,掩映在雜物中的嶄新的樹根,截面上密集的年輪顯得格外蒼白,洶涌的綠色不見了,唯有葡萄架的木樁仍矗立在原地,在空曠的地面上顯得孤獨而突兀,一些藤條倔強地盤覆在它上面,是眷戀,是不舍,是用盡生命在挽留。
我忽然心疼起來。
這些樹和葡萄架,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就存在了。我見證了它們的蕭條和重生,算起來,已有十幾年的光景了。而如今,這種空曠像是一個巨大的缺口,如同險境中的求生者,發(fā)出悲痛的呼喊。這呼喊在心里蕩氣回腸地響起,我伸出手,握住潮濕的空氣,那極為細密的水漬,是它們的淚。
問了母親方才得知,是一個開發(fā)商承包了這里,要建高樓。我悵然地望著西邊,幾年前,那也還是一座四合院,而如今高聳入云的單元樓將它取代,那奪目的燈火與密集又敞亮的窗戶,顯示著它現(xiàn)在的熱鬧與繁華。
無可奈何,輕聲嘆息,也許這世界上總有一些事物是要被替代的,無論是眼中景或是身邊人,該變化的你阻擋不了??v使你再心疼再不舍,也還是要跟從時代的步伐,除了接受這樣的殘酷現(xiàn)狀,沒有其他選擇。
驀地想起作家慶山的一句話:接受殘缺,半途而廢,不可完盡,接受變化和結果。我想我們要做的,不該是徘徊難過,而是接受,在痛苦的熔爐中,淬煉出一個嶄新的自己,如此而已。
【作者系河南省鎮(zhèn)平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三(2)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