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云明
金馬碧雞坊位于昆明市中心三市街與金碧路交匯處,高12米,寬18米,極具昆明民俗特色,雕梁畫棟精美絕倫,東坊臨金馬山因而被稱為金馬坊,西坊靠碧雞山遂被稱為碧雞坊,是昆明的象征。金馬碧雞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間,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北與紀念賽典赤的“忠愛坊”相配,合稱“品字三坊”,是昆明鬧市勝景;南與建于南詔時期的東西寺雙塔相映,顯示出昆明的古老與文明。
其實“金馬碧雞”只是被神化了的云南土著馬和綠孔雀或藍孔雀,由于金馬碧雞象征吉祥如意,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而千百年來它的傳說一直在云南大地流傳著。昆明人更是把金馬碧雞作為自己城市的象征。人們?yōu)榱思o念金馬碧雞,在金馬碧雞二山山麓修建了金馬神祠和碧雞神祠,又在昆明城內(nèi)傳統(tǒng)中軸線的南端建造了金馬、碧雞二坊,并把二坊所在的道路命名為金碧路。二坊相隔幾十米,均為門樓式木構(gòu)牌坊,飛檐翹角,與忠愛坊鼎足而立,形成“品”字三坊。
二坊曾多次重建,“金碧交輝”是昆明的舊“八景”之一,二坊也是昆明城的重要人文景觀及城市標志。1884年,云貴總督岑毓英主持重建的金馬碧雞坊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后期被拆除。如今,金馬碧雞已被定為昆明市徽,秀麗的滇池之濱,奔騰奮進的金馬和象征吉祥如意的碧雞在云南人民的心靈中閃射出新的光輝。
太陽將落時,余暉照射著碧雞坊,它的倒影投到東面街上;與此同時,銀色的月光照射金馬坊,將它的倒影投到西邊街面上;兩個牌坊的影子漸移漸近,最后互相交接融合。隨著日落月升,交輝奇景逐漸消失。這就是由于地球、月亮、太陽運轉(zhuǎn)角度的關(guān)系,60年才會出現(xiàn)一次的“金碧交輝”的奇觀?!敖瘃R碧雞坊”的設(shè)計體現(xiàn)了古代云南人在數(shù)學、天文歷法學及建筑學方面的造詣和智慧。
幾千年以來,除了很多動人的傳說外,許多文化名人也與金馬碧雞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公元前51年,諫議大夫王褒奉漢宣帝之命前往益州郡(今昆明地區(qū)),尋求傳說中的“金馬碧雞”。由于山高路遠,蜀道難行,王褒并沒有到達云南,只到了川西一帶,他在西昌寫了一篇《移金馬碧雞文》進行遙祭,以抒發(fā)其渴求之情。大意是說:“金馬碧雞處在南荒之地,山高谷深,不是久留之地。而中原卻是大漢德行無邊,恩澤比得上三皇五帝,因而,金馬碧雞應(yīng)當早日回到國都來?!蓖醢髨D憑借“漢德無疆”,寫一篇祭文就想將金馬碧雞召喚到內(nèi)地去當然只是他的一廂情愿,而王褒自己不久也病故在返回的路途中。一代才子王褒,《移金馬碧雞文》成了他的絕筆。
明代著名文學家楊升庵居住在昆明西山腳下一個小漁村的時候,把王褒的《移金馬碧雞文》刻在了西山石崖上,題曰:“爰糾漢字,用彪漢詞,滇之文獻,尚考于斯”。明朝末年,以詩書畫三絕著稱于世的擔當禪師曾賦詩:“一關(guān)在東一關(guān)西,不見金馬見碧雞。相思面對三十里,碧雞啼時金馬嘶?!彼娭姓f的“面對三十里”就是指金馬山與碧雞山的距離。清代名士趙士麟根據(jù)王褒“請金馬碧雞”的故事在《碧雞詩》里這樣寫道:“彩云一片舞天雞,五色光中望欲迷。化作青山千載碧,王褒空自渡巴西?!?清代學者孫髯翁的“東驤神駿,西翥靈儀”一句寫的就是金馬碧雞的傳說。
以前昆明金碧路上的金馬坊與碧雞坊兩坊跨街而立,巍然對峙,下面可通車輛、行人。1950年初,人民解放大軍第四兵團司令員陳賡及宋任窮、周保中率解放軍進入昆明時,曾從金馬坊、碧雞坊下經(jīng)過。由于金馬碧雞坊作為城市的標志早已深深植根于昆明人民的心目中,1998年,在金碧路改擴建過程中,昆明市再次重建金馬碧雞二坊。新建的金馬碧雞二坊建在金碧路旁邊,為仿古鋼筋混凝土和石材結(jié)構(gòu),成了街心公園,氣勢更加雄偉高大,更加金碧輝煌。金馬碧雞二坊同等大小,風格相近,金馬坊上寫金黃色“金馬”二字,牌坊兩翼分別畫著兩匹相對的金黃色駿馬;碧雞坊上寫金黃色“碧雞”二字,牌坊兩翼分別畫著兩只相對的金黃色孔雀。這個全部由高檔石材鋪成的廣場平整光滑,彰顯出這座城市朝氣蓬勃、充滿活力。三市街和金碧路交匯處是昆明城區(qū)最繁華中心地帶。“金馬鐘秀,碧雞呈祥”,那奮蹄騰飛的金馬和引吭高歌的碧雞代表的不僅僅是歷史上一個美麗神奇的傳說,更是今天昆明的象征。
昆明號稱“春城”,在這個四季如春的城市,四季都適合觀賞旅游。因金馬碧雞坊地處鬧市區(qū),自然成為了法定或民間節(jié)假日的休閑娛樂場所,特別以每年的春節(jié)、七夕、圣誕節(jié)最為熱鬧。由政府、企業(yè)、新聞媒體主辦的重大節(jié)慶、紀念活動也常在此處舉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