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韓永強 編輯 | 曾平 吳冠宇
歸州端陽祭
◎ 文 | 韓永強 編輯 | 曾平 吳冠宇
古老的歸州端陽,千百年不變地演繹著《招魂》的盛典。歸州人以最為虔誠、最為一成不變的方式為歸州的兒子屈原招魂,為一個舍生取義的靈魂招魂,為一種高潔孤傲的操守招魂!
歸州最有別于他鄉(xiāng)的民俗是過端陽。端陽在全國漢民族聚居地,甚至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幾乎都是一個重要節(jié)日,但是歸州因為有了屈原,歸州端陽就有了自己的特色。歸州民俗的形成幾乎是與屈原息息相關的,也是在屈原光爭日月的操守輝映下傳承的。
全國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以農(nóng)歷五月初五為端陽節(jié),也有很多地區(qū)以五月十五為端陽節(jié),還有為數(shù)不少的地區(qū)過五月初五、五月十五、五月二十五三個端陽節(jié)的。歸州人過端陽節(jié)是一定要過三個的。五月初五叫頭端陽,五月十五是大端陽,五月二十五是末端陽。在這三個端陽中,頭端陽是最重要的節(jié)日。歸州的端陽節(jié)還是家人省親團聚的良辰吉日。五月初五是屈子的忌日,民間也說是神魚馱屈子回家的日子。在歸州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民諺:“年小端陽大,姑娘回娘家。”歸州舊俗中,出嫁了的姑娘春節(jié)是不能回娘家過年的,只能到正月間才可以回娘家拜年。五月端陽就成為了歸州姑娘回娘家的重要節(jié)日。女兒回娘家過端陽,會把自己、夫婿、孩子打扮得格外精神,讓娘家的爹媽覺得女兒嫁對了人家,女兒的日子過得舒展。女兒有時還會帶上婆家的親戚回娘家看龍船,也走走親戚。娘家人為了給女兒長臉,就會把端陽節(jié)準備得更加精心。親人相聚,把一盞雄黃酒,吃幾個糯米粽,說一些家常話,親戚覺得越走越親了,女兒回到婆家去做人,腰桿兒也挺得更直了。
那些出門討生活的男人們,即使在外面安了家,那天也要回到歸州,看望父母,拜會親戚。他們不能參加劃龍船,但是肯定會在岸上含著淚水,喊幾嗓子“招魂曲”。他們要在這樣的日子里,來到屈原沱緬懷屈原,體味做一個歸州人的驕傲。
因為五月艾象征著屈子的品格,五月艾也因此成為了歸州端陽民俗中具有“法力”的神草。在歸州的端陽節(jié)里,母親們會用五月艾熬制香湯沐浴孩子和自己。
2002年5月,湖北老秭歸縣城的龍舟比賽和祭奠屈原儀式。 攝影/李風/FOTOE
2002年5月,湖北老秭歸縣城的龍舟比賽。 攝影/李風/FOTOE
歸州人同其他地區(qū)習俗一樣,過端陽做粽子是當然的,做發(fā)面粑粑也是必須的。但是在五月初,家家戶戶就從中藥店里買一塊雄黃回家,卻是很多地區(qū)沒有的。人們都說雄黃有毒,歸州人卻把買回家的雄黃用磨刀石蘸酒磨出酒漿,然后兌制成雄黃酒儲存。
頭端陽的清早,家里的半大男孩子要不說一句話,飛快地跑到溝邊、田坎上割回帶露水的五月艾,回家后,家長們會用紅絲線或者紅布條把新鮮的五月艾分成一小芓一小芓,里面再加進去兩根長長的菖蒲,一起扎好后懸掛到大門兩側(cè)。據(jù)說苦香的五月艾代表屈原清白而苦澀的人生,菖蒲如利劍,表示屈原耿介的人生總是鋒芒畢露,不容奸佞。
因為五月艾象征著屈子的品格,五月艾也因此成為了歸州端陽民俗中具有“法力”的神草。在歸州的端陽節(jié)里,母親們會用五月艾熬制香湯沐浴孩子和自己。她們堅信,在端陽節(jié)里用五月艾的香湯沐浴了身體,不僅皮膚光潔細膩,身體還會增強抵御害蟲侵擾的功力。男人們會把陳年干燥了的五月艾點燃,在大小房間里熏得煙霧騰騰,讓所有的蟑螂遁走,讓蛇、蜈蚣、老鼠無處藏身。他們還會把陳年舊艾做成艾絨,如果家人被蚊蟲叮咬,有了頭疼腦熱,有了膿腫瘡傷,會用艾絨來灸來熏。生了孩子的產(chǎn)婦,母親們也會用一盆白炭火把陳年五月艾點燃,用五月艾的煙霧熏蒸產(chǎn)婦,使產(chǎn)婦不受產(chǎn)后綜合征的傷害。歸州人在端陽節(jié)的節(jié)慶里,巧妙利用長滿溪河邊上五月艾的民間療效,把生存智慧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五月端陽,他們在緬懷,他們同樣也在為自己生存的空間掃除障礙,為活著的人祈福。
早春的和風從歸州古城的西門、北門吹過來,在南門、東門的城墻上回旋升騰,又折回前街、后街的青石板上,于是,滿城都是五月艾那種淡淡的苦香。家家門楣上有了五月艾和菖蒲的守望,意味著這個家里有了平安和吉祥。
突然一聲高腔撕裂天空,霹靂一般劃過長空而來:“魂兮歸來!”剎那間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幾百個漢子簇擁著一個顫巍巍的龍頭從清烈公祠里向著江邊走來。江風浮動著龍頭上冉冉龍須,江水洶涌著嘩嘩濤聲,幾十條龍船在波濤中似乎急不可耐地起伏著。
做完這一切,粽子、發(fā)面粑粑已經(jīng)熱氣騰騰地擺到了桌子上。母親們?nèi)〕鲂埸S酒,用手指頭給孩子們的眉心點幾點,又用三錢小酒盞倒上幾盞雄黃酒,大家舉杯一飲而盡。母親們會大聲說,雄黃酒扶正祛邪,保佑大家百毒不侵。喝了雄黃酒,大家就紛紛把發(fā)面粑粑里面夾上醡廣椒或者豆豉炒的臘肉,享用美味大餐。母親們會把粽子給每個孩子發(fā)兩個,讓他們看劃龍船的時候吃。然后母親們還會給每個孩子一個發(fā)面粑粑,母親們知道,孩子們自己舍不得吃粽子,他們要把粽子給神魚吃。他們從祖輩那里知道,是神魚把屈原大夫從遙遠的汨羅江馱回家的,應該感謝神魚。
吃罷早飯,全城的人喜氣洋洋地呼朋引伴,熙熙攘攘地推著擠著,來到古城東面的屈原沱邊。江水邊供奉著屈原大夫神像的清烈公祠,早已被圍得水泄不通。前面的人擠得不能再向前了,后面的人還在朝前擠,人們都想看到今天的屈原大夫是怎樣的神采。就在人們的擁擠中,突然一聲高腔撕裂天空,霹靂一般劃過長空而來:“魂兮歸來!”剎那間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幾百個漢子簇擁著一個顫巍巍的龍頭從清烈公祠里向著江邊走來。江風浮動著龍頭上冉冉龍須,江水洶涌著嘩嘩濤聲,幾十條龍船在波濤中似乎急不可耐地起伏著。那個在屈原神像前祭祀過的龍頭被請到了領頭的龍船上,鑼鼓熱鬧地響了起來。領頭的龍船在屈原沱里昂首破浪,所有的龍船都尾隨著魚貫而行。當所有的龍船沿著屈原沱一字排開之后,江上岸上都安靜下來,就連江水也不喧嘩了。大家都在等待那聲感天動地的呼喚:“屈原喲,大夫喲,嘿吙喲,回故里喲,嘿吙喲!”期待中,領頭龍船上祧橈的紅綢翻飛起來,耍頭的老艄公仰天而嘯,江水也痙攣一般跳動起來:“屈原喲,大夫喲,嘿吙喲,回故里喲,嘿吙喲!”沒有人指揮,但是橈手們、岸上的老百姓一起整齊地大放悲聲,呼號著應和起來:“回故里呀,嘿吙喲!”剎那間,三山五岳,天地同聲,悲情四溢?;芈晱膶Π兜某跖_上折回來又跳到江面上,打著旋兒澎湃著。
幾十條色彩各異的龍船,在清烈公祠前的屈原沱里徘徊復徘徊,呼號再呼號。千萬人用一樣的悲切一起訴說:“大夫啊,大夫啊,你聽我講啊,你的呀魂魄呀,不可上東方啊,東方啊有深淵千萬丈啊,人到啊那里呀把命喪??!大夫啊,大夫啊,西邊你不能去呀……大夫啊,大夫啊,南邊你不能去呀……大夫啊,大夫啊,北邊你也不能去呀……大夫啊,大夫啊,故鄉(xiāng)的人們呀想念你呀,大夫啊,大夫啊,你唯有回故鄉(xiāng)呀,嘿吙喲!”在那樣悲情釋放的時刻,所有的孩子會毫不吝惜地掏出早上母親給他們的兩個粽子,十分堅決地扔到屈原沱的江水里,他們相信神魚吃了他們的粽子,會永遠守護好投身江水中的屈原大夫!
在中華大地,在華人世界,在千年傳承的端陽龍船競賽習俗中,龍船可以標新立異,號子可以各有千秋,比賽的方式可以花樣翻新,但是,只有古老的歸州端陽,千百年不變地演繹著《招魂》的盛典。歸州人以最為虔誠、最為一成不變的方式為歸州的兒子屈原招魂,為一個舍生取義的靈魂招魂,為一種高潔孤傲的操守招魂!
人生自古誰無死?死了2000多年還讓人年年歲歲,聲淚俱下騎著龍劃著船,唱著高亢的歌謠招魂的人,只有歸州的兒子屈原。
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那些來自屈原誕生地樂平里的農(nóng)民們,會自發(fā)地來到屈原廟,對著屈原神像端端正正地鞠一個躬,吟唱自己今年創(chuàng)作的騷體詩,向屈原訴說故鄉(xiāng)人們對他的思念,緬懷屈原不朽的詩魂。
2014年12月24日,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歸新縣城鳳凰山復建的屈原祠古建筑群里的屈原塑像。 攝影/張國榮/東方IC
關于過端陽的起源和因由,典籍記載有多種解釋,但是在2006年出版的《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大觀》上,民俗專家們有這樣權威的表述:“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jié)日,比紀念屈原說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詞,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jù)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屈原聯(lián)系在一起了?!睔w州的兒子屈原,因為操守的高潔,因為才華的橫溢,讓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習俗,因為他的偉大而被確認和固定。還有什么比這更為崇高和值得自豪呢?
秭歸端午習俗包粽子 攝影/張曉宏/視覺中國
更是因為屈原,自唐以降至宋明,最后演繹到大清,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那些來自屈原誕生地樂平里的農(nóng)民們,會自發(fā)地來到屈原廟,對著屈原神像端端正正地鞠一個躬,吟唱自己今年創(chuàng)作的騷體詩,向屈原訴說故鄉(xiāng)人們對他的思念,緬懷屈原不朽的詩魂。他們是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或者鄉(xiāng)村最卑微的手藝人,詩歌對于他們而言應該是奢侈品,但是,恰恰是這些滿手硬繭,滿腳黃泥,粗胳膊拐腿的農(nóng)民,把屈原開創(chuàng)的騷體詩風保留和傳承下來。農(nóng)忙的時候,他們個個是泥耙水響的莊稼漢子,下雨天不能下田的時候,農(nóng)閑可以短暫喘氣的時候,他們就三五成群相聚于某一個茅寮或者草舍,誦讀《離騷》《九章》《橘頌》,懷想屈原是如何“涉江”,是怎樣“天問”的。在這樣的氛圍里,他們一字一句,在楚聲楚韻中,在平平仄仄里尋找騷體格律的奧秘,尋找寄托思緒的錦繡文字,波瀾起伏的詞語典故,然后蘸著自己的心血留下了上萬首令人嘆服的騷體詩,成為“中國端午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不可或缺的重磅佐證,讓世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的那些學究們也為之震撼。
每年的騷壇詩會,對于那些騷壇詩社的農(nóng)民們,對于那些沐浴山野之風的民間詩人們,都是一年中精神生活最重大的盛事。他們把自己作為祭品,奉獻到屈原神像前祭祀他們的鄉(xiāng)親,他們的先賢,他們的詩歌始祖,為的是讓屈原在九天之上能頷首微笑,再唱《橘頌》。
鄉(xiāng)親們說屈原的一生轟轟烈烈,痛恨丑惡和黑暗,死了也是被鮮血浸泡著的,我們應該用大紅的棺材為他安葬,讓他永遠以亮眼的色彩活在我們的心里。
在歸州,還有一個最為傳奇和神秘的民俗。行走在歸州的大街小巷,人們總會與一種特殊的物品不期而遇,那就是油光閃亮的紅漆棺材。棺材在民間總是黑黢黢的,讓人感覺到陰森和不安。而歸州的紅漆棺材卻與歸州人日常的生活相生相伴,或者在客廳靠墻的一面,或者在樓梯下面,甚至在臥室的一側(cè),都有紅漆棺材自然而然的存在。
傳說屈原汨羅投江之后,他的妹妹屈幺姑聞此噩耗悲痛欲絕,在峽江岸邊聲聲啼哭:“我哥回呀我哥回!”悲情呼號中,屈幺姑把原本給哥哥準備的最喜歡吃的家鄉(xiāng)粽子,一個個拋到江水里權當送給了哥哥。屈幺姑的悲情感天動地,奇跡發(fā)生了!屈原沱的江面上突然跳出一條巨大的魚,大魚循著屈幺姑的呼喚聲游了過來,然后奮力一搏,跳到沙灘上,肚腹朝天喘著粗氣,兩只濕潤的眼睛對著屈幺姑流淚。
屈幺姑和鄉(xiāng)親們被這神奇的一幕驚呆了!大家簇擁著屈幺姑奔向大魚。屈幺姑讀懂了大魚的眼睛,在鄉(xiāng)親們的注目下,屈幺姑取下頭上的銀簪,剖開大魚的肚腹,不可思議的場景展現(xiàn)在大家眼前:大魚的肚子里盈滿鮮血,而屈幺姑啼血呼號的哥哥屈原大夫安詳?shù)厮P在鮮紅的血液里。鄉(xiāng)親們含著熱淚,小心翼翼地取出屈原的遺體;屈幺姑感念大魚把自己心愛的哥哥馱回了故鄉(xiāng),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青絲為神魚縫合好肚腹。屈幺姑和鄉(xiāng)親們一邊撫摸著大魚,一邊聲聲叫著“神魚”,然后把這條神奇的“神魚”送進屈原沱的江水里。從此之后,歸州人有了“神魚”的傳說,屈原沱的江水里千百年來,果然有一條巨型“神魚”徘徊復徘徊,歸州人就在千百年的端陽節(jié)為“神魚”送去屈幺姑做的“感恩粽”。
用什么樣的方式安葬被“神魚”馱回故鄉(xiāng)的屈原呢?鄉(xiāng)親們說屈原的一生轟轟烈烈,痛恨丑惡和黑暗,死了也是被鮮血浸泡著的,我們應該用大紅的棺材為他安葬,讓他永遠以亮眼的色彩活在我們的心里。于是,歸州有了“紅漆棺材”的來歷。
關于“紅漆棺材”,在歸州的民間傳說中還有一種說法。傳說楚王夢想死后上天成仙,而紅漆棺材可以滿足他的愿望,于是讓臣子們在他死后用紅漆棺材為他下葬。歸州人說,屈原是愛國忠臣,他死了更應該上天成仙,我們要讓屈原睡上紅漆棺材,于是歸州人用紅漆棺材為屈原盛殮安寢。久而久之,歸州人用紅漆棺材裝殮亡者就形成了獨特的習俗。
中國著名學者鐘敬文先生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總序中指出:“一般群眾進行此種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不一定直接從書面記載中取材,不一定以正史定論為依據(jù),他們往往將本地區(qū)的歷史文化的遺跡同歷來的口頭傳承結合起來,編講故事,因而許多傳說常常把本地的歷史、民族、宗教的因素綜合在一起?!泵耖g的一個傳說,能夠定格一個世代相傳的特異民俗,除了屈原那樣有人格影響力的人物,誰還有資格可以成就?
歸州不僅僅以獨有的民俗折服世界,讓中國有了一個“中國端午文化節(jié)”,歸州的風情也搖曳生姿。
2015年4月26日,湖北宜昌秭歸縣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qū)內(nèi),鳳凰山古建筑群。 攝影/劉君鳳 /東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