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女性知識分子在革命浪潮下的不同改造之路
      ——以《蝕》和《青春之歌》為例

      2017-07-13 14:06:37魏銘輝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福州350007
      名作欣賞 2017年12期
      關鍵詞:林道靜春之歌知識分子

      ⊙魏銘輝[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福州 350007]

      女性知識分子在革命浪潮下的不同改造之路

      ——以《蝕》和《青春之歌》為例

      ⊙魏銘輝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福州 350007]

      女性知識分子身兼女性與知識分子兩種身份,在不同時代以及不同作品中,女性知識分子在革命浪潮下往往有不同的表現(xiàn),即不同的改造之路。本文以《蝕》三部曲和《青春之歌》為例,探索女性知識分子的不同改造之路并關注她們的改造過程、改造方式以及背后所傳達出來的時代精神。

      女性知識分子 改造 娜拉模式

      “五四”運動的首要功績,是對人的發(fā)現(xiàn),這里面包括對女性的發(fā)現(xiàn)。約翰·穆勒在《婦女的屈從地位》一書中說道:“規(guī)范兩性之間的社會關系的原則——其中一個性別法定地從屬于另一性別——其本身是錯誤的,而且現(xiàn)在成了人類進步的主要障礙之一?!迸缘陌l(fā)現(xiàn)就是使得女性有“為人”與“為女”的雙重身份自覺。波伏娃說:“一個人之為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形成’的?!?/p>

      “五四”運動強調(diào)自由平等,因此男女關系的不平等自然而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女性的解放是“五四”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新青年》上刊登的易卜生所寫的《娜拉》是女性解放的先聲。女性要解放,就必須追求女性的人格獨立與婚姻自由,而要做到這些,沖出家庭的束縛是第一步。但走出家庭后,又該如何呢?魯迅的《娜拉走后怎樣》給了我們答案:娜拉走后,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女性在走出家庭后,失去了依附,如何生活,成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人們?yōu)槟壤某鲎吒械酵纯?,實際上也是為女性獨立人格的覺醒感到鼓舞。相比而言,魯迅卻冷靜深刻。在《傷逝》一文中,子君與涓生的愛情悲劇同樣回答了這個問題。相比于娜拉,子君更進一步。子君清楚意識到家庭專制對男女平等造成的不良影響,同時她又熱愛文學,有自己的個性,是人們所期待的新女性形象。但這樣一個新女性,追求戀愛與婚姻的自由,最后收獲的卻同樣是悲劇。

      那么,是否有一條道路能使女性在沖出家門后,在“不是墮落就是回來”這樣一種二元結局之外得到解救?于是有了集體主義對個人主義的宣戰(zhàn)。集體主義指出女性的個人主義是沒有辦法使女性得到解放,只有集體的力量才能對抗墮落。從個人主義走向集體主義,就是把個人的命運與社會變革聯(lián)系在一起,并獻身于社會解放運動,從而在集體中獲得無限力量。

      在女性解放與改造運動中,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展開論述:個性解放與階級解放。這兩個層面也與本文所關注的兩部作品有一定程度的契合?!段g》三部曲中人物形象塑造得最成功的部分是那些時代女性。她們追求官能享受,像章秋柳與孫舞陽等,突破傳統(tǒng)對女性的束縛,大膽追求個性解放與性的解放。在大革命失敗前后,女性知識分子彷徨無助,頹廢感傷。在《青春之歌》中,小說呈現(xiàn)了一個女性知識分子如何經(jīng)過不斷改造,最終成為一個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的過程。個人的命運只有與祖國的命運緊緊相聯(lián)系,才能擁有真正的青春之歌。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從“五四”到“十七年”時期時代精神的變化以及對作家創(chuàng)作的影響。下面本文將逐一分析。

      一、革命與性泛濫:時代女性的個性與迷茫

      茅盾曾經(jīng)總結過“革命+戀愛”的小說模式,具體來說有三種:1.當男女雙方的戀情阻礙了革命的發(fā)展,主人公選擇革命而犧牲愛情;2.當主人公有多個可選擇對象之時,主人公選擇最革命的作為對象;3.男女主人公因為革命而產(chǎn)生愛情。三部小說都有革命也都有戀愛,但在《蝕》中,革命并不是主體。茅盾在《從牯嶺到東京》一文中寫到《蝕》三部曲主要寫的內(nèi)容是“(1)革命前夕的亢昂興奮和革命即將到來時的幻滅;(2)革命斗爭劇烈時的動搖;(3)幻滅動搖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雖然處處體現(xiàn)革命,但革命在小說中顯然是一個“他者”的形象。女性知識分子的戀愛并不是為革命所服務,革命只是促成了她們的戀愛。這些女性知識分子受過新思想的影響,不同于傳統(tǒng)女性。但在革命的浪潮下,她們所想的還是自身的愉悅?!凹榷ǖ牡赖聵藴适菦]用的,能夠使自己愉快的倒是道德”;“理想的社會,理想的人生,甚至理想的戀愛都是騙人的勾當”。戀愛給她們帶來愉悅,革命促成了她們的戀愛——革命的幻滅使得她們苦悶頹廢,借戀愛來消遣。革命的失敗使她們找到自我麻痹的理由。無論是孫舞陽還是章秋柳,這些女性知識分子對于男人是帶恨的,她們甚至用“性”作為報復男子的手段。趙赤珠和王詩陶這兩位女性知識分子的身上顯示出性與革命錯綜復雜的關系。她們投身革命活動但最終因為革命也為了生存下去,從而走上了出賣肉體的道路。這樣出賣肉體的行為在革命的幌子之下可以心安理得?!段g》中的時代女性充滿著“中國式的世紀末的苦悶——幻滅的悲哀,向善的焦灼和頹廢的沖動”。茅盾在塑造這些女性形象之時,運用了大量的內(nèi)心獨白,讓讀者清楚明白她們在革命的浪潮中的頹廢與悲觀,顯得真實而動人。作家總是自覺或者不自覺地表現(xiàn)出男權中心主義對女性的想象。小說中女性形象的塑造都是以男權中心主義為標準?!段g》三部曲中的女性,除了作者著力塑造的時代女性之外,還有一部分是傳統(tǒng)女性。她們沉溺于日常瑣碎生活之中,例如《動搖》里面的方太太。方太太與丈夫方羅蘭最后貌合神離,鬧到了離婚的地步。這些女性知識分子有意無意地成為男性繼續(xù)革命的負擔,她們似乎在瓦解著男性的革命意志。而在革命的男性眼中,傳統(tǒng)女性知識分子是負擔,革命女性知識分子不過是其戀愛的對象。

      二、墮落與回去:娜拉模式的延續(xù)

      這些時代女性其實都沒有走出“五四”的“娜拉模式”。在出走之后,她們感到迷茫與無助,恰逢革命浪潮的襲來,于是精神上似乎有了寄托,要在革命中振奮精神,做出一番功績。革命對她們來說只是精神無助之時的一種寄托。如果有他者可以寄托之物,那就不一定是革命了。在《追求》中,當章秋柳等人齊聚一堂成立革命團體之時,這個成立的革命團體并沒有發(fā)揮什么作用。人們的心思也不在革命,革命成了一句空口號。章秋柳在性的享受中麻痹自己。她想拯救史循,但她連自己都拯救不了。《蝕》中的時代女性是“五四”娜拉走出家門后的典型,她們的改造與解放僅僅只是走出了第一步。革命對她們也只有一般的影響,她們的結局不是革命造成的。如果沒有革命,她們也會是同樣的結局。精神上的空虛與意志的薄弱,讓人尋求心靈的寄托與安慰,雖然有進取之心,但往往遇到阻礙便退回原點。自身的局限使得她們囿于個人的小天地。與革命的浪潮相比,個人實在顯得渺小。她們沒有認清自己的道路,自然也無法選擇正確的道路,即使是選擇了正確道路也很難堅定地走下去。這些所謂的時代女性,在革命浪潮下便被打回原形,因此她們的改造很不徹底,很不完善,還停留在“五四”的娜拉模式。

      茅盾把自己的頹廢色彩傾注于人物形象中。茅盾在這一時期受到大革命失敗的影響,也處于迷茫頹廢階段。從這些時代女性身上,便可以看到茅盾自身的影子。同時茅盾早期受到自然主義的影響,所以《蝕》是茅盾感性的流露。“五四”運動從1919年的狂飆突進,到1927年的陷入低潮,中間不過短短幾年時間,變化卻如此之大。而這也投射到《蝕》三部曲中的時代女性身上。

      三、集體戰(zhàn)勝個人:女性知識分子的終極改造之路

      《青春之歌》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個人主義的女性知識分子如何經(jīng)過不斷改造從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最終成長為一個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的過程。上文提到,女性知識分子的解放與改造之路有二:個性解放與階級解放?!肚啻褐琛房梢钥醋魇桥灾R分子的階級解放。在階級解放中,女性知識分子要經(jīng)歷一個自我身份的尋找過程,此過程也可以看作是女性知識分子的改造之路。楊沫為林道靜進行人物身份的初步設定:地主家庭的出身背景,父親是地主,但母親是佃農(nóng)。生母早死,父親與繼母并不喜歡林道靜。林道靜從小受盡虐待與凌辱。因此林道靜自己也坦言,身上既有白骨頭,也有黑骨頭。實際上,雖然林道靜有生父與繼母,但在其成長過程中這兩個人并沒有很好地發(fā)揮作用,只是使林道靜養(yǎng)成了叛逆的性格。因此從林道靜沖出家庭后,她便走上了自我身份的尋找過程,此時的她像是一個嬰兒。同時,《青春之歌》的敘述模式是“革命+戀愛”。革命置于顯性地位,戀愛置于隱性地位,從屬于革命。在《青春之歌》中,楊沫特意為林道靜安排了與盧嘉川、江華這兩段戀情,這兩位男性對林道靜的改造之路有著不同的意義。

      四、革命與愛情:顯性文本與隱性文本的相互交流

      林道靜的改造過程中,革命是顯性因素,愛情是隱形因素。為什么楊沫要設置盧嘉川死亡的結局,讓江華來帶領林道靜最終成長為一個共產(chǎn)主義的戰(zhàn)士呢?因為林道靜與盧嘉川的愛情是真正的愛情,而林道靜與江華之間的愛情是革命的愛情,是同志間的愛情。小說寫道林道靜見到盧嘉川時候的表現(xiàn),林道靜是“立刻被他那爽朗的談吐和瀟灑不羈的風姿吸引得一改平日的矜持和沉默”。第二次見到盧嘉川的時候,盧嘉川的迷人魅力更使林道靜沉醉。此時盧嘉川展現(xiàn)出個人淵博的知識以及非凡的談吐,深深地吸引了林道靜。盧嘉川對革命的執(zhí)著、林道靜對盧嘉川的喜愛,使得林道靜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這是一種愛屋及烏式的革命,愛上了盧嘉川,同時愛上了盧嘉川的革命事業(yè)。但林道靜不能對盧嘉川直接表達自己的愛意,只能在革命的大背景下暗暗表達,所以盧嘉川必須死亡,以保持這愛情的純潔性。而對于江華的愛意,林道靜認為江華是一個革命性十足的進步青年,面對這樣的愛意沒有理由不接受。如果說與盧嘉川的愛情是理想型的,那與江華的愛情更像是現(xiàn)實性的——與江華的結合是合適的,并不是喜歡的。但不管如何,林道靜與眾人的愛情顯然不能成為小說的主要內(nèi)容。小說的內(nèi)容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概括為林道靜與余、盧、江三個人的愛情故事,但革命必須置于主體地位。因此,這些愛情只能置于隱性地位。由于盧嘉川與江華是革命的代表,是黨的化身,因此林道靜的愛情被簡單化、粗俗化。革命必須是主體,置于顯性地位,愛情必須置于革命之后。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使愛情簡單化,去除浪漫的情感?!案锩脑瓌恿κ菍€性、自由和享樂的憧憬,但這樣的憧憬寄予理想之中,革命的實踐是禁欲的——這樣的憧憬只能求助于禁欲階段迂回抵達?!绷值漓o與盧嘉川、江華的愛情,事實上都只存在于未來,而不可能是當下。林道靜和盧嘉川把對彼此的愛意深藏心中,還來不及告訴對方,盧嘉川就被捕而犧牲了。江華與林道靜也是見少離多。這便是革命的敘事倫理——革命大于一切,愛情只能置于其底下。“革命發(fā)生在現(xiàn)在……同時革命不知道現(xiàn)在,也不擁有現(xiàn)在,革命是完全指向過去和未來的……”

      五、反叛與尋找:自我身份的認同之路

      女性知識分子要想完成自身的階級解放,就必須先找到自身的階級身份并且認同這個身份。《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最終完成了階級解放,成為一名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離不開一系列革命男性與女性的幫助。他們的言行舉止使得林道靜身上的階級解放意識萌發(fā),并最終認同。在這個過程中,由于革命是占據(jù)了主導地位,為了更好地讓林道靜尋找到階級身份,就必須對她的性別身份做一定的處理與規(guī)避。在《蝕》中,茅盾對于時代女性的身體有許多具體的描寫,這很符合五四精神。但在“十七年文學”中,女性的形象出現(xiàn)了很大的變化,有別于五四時期。女性這一詞更多成為一種符號,作家有意無意地抹掉女性的性別特征,不斷地向“男女平等”方向靠近,塑造的是女英雄的形象。而在五四時期,對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關注其內(nèi)心獨特又細膩的心思,大量采用心理描寫。在以革命為大背景的前提下,任何女性的細膩情感都可以被視作是對革命的妨礙,是小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表現(xiàn)。因此,“十七年文學”中的女性形象,為了更好地革命,就必須弱化自身的女性特征,顯示出對革命的尊敬與協(xié)調(diào)。因此,《青春之歌》雖然寫的是林道靜一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但最終成為女性知識分子最徹底的改造之路。

      身份覺醒之后,便是尋找的階段。盧嘉川喚醒了林道靜身上的階級身份意識。讓林道靜最終認同這個身份,則離不開一群工農(nóng)角色的參與,因此在《青春之歌》中,工農(nóng)兵的形象幾乎是理想化的,讓林道靜感到尊敬和自卑。林道靜在定縣小學教書時,因為沒有識破已經(jīng)叛變革命的戴愉的詭計,發(fā)動了學潮而處境危險,她只好暫時藏匿于學生劉英家里。對于劉母的農(nóng)民身份,一開始的林道靜不以為然。但與劉母接觸之后,林道靜改變了自身的看法并產(chǎn)生了崇拜。在劉母面前,知識分子的天然自卑感被觸碰。曾經(jīng)的知識分子是時代的先鋒者,引領時代的思潮。但很快知識分子發(fā)現(xiàn)自身的軟弱,缺乏改變世界的力量。在工農(nóng)大眾面前,知識分子是啟蒙者,是高高在上的。然而到變革社會之時,知識分子只能退居二線?!对谘影参乃囎剷系闹v話》使得這種情況更加嚴重,工農(nóng)大眾才是主體,知識分子必須依附工農(nóng)大眾,并且要深入工農(nóng)大眾,與工農(nóng)大眾在思想、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打成一片。此時的知識分子從時代的先鋒一下子淪為落魄書生,自卑感油然而生。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也是一個有著原罪意識的群體。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言:“這個知識者群,卻共有著一個精神特征,即同屬一個‘罪感的群體’?!泵鎸まr(nóng)兵大眾,她們要贖罪。小說中特意安排了林道靜到河北深澤縣農(nóng)村進行鍛煉這一情節(jié)。在這里她看到資產(chǎn)階級如何剝削勞苦大眾,更增添自身的罪惡感。林道靜看到了她家原來的長工鄭德富家破人亡,從前對她很親熱的鄭德富現(xiàn)在竟然對她如此冷漠,這讓林道靜不解。姑母一語道破:“你是小姐,他是佃戶。”階級的對立使她產(chǎn)生了贖罪的想法,而后林道靜逃離河北深澤縣農(nóng)村之時,鄭德富幫助了林道靜。鄭德富解釋說:“你不是林伯唐的閨女了,你是鬧革命的閨女,咱還能再恨你?這是共產(chǎn)黨叫我不再恨你啦?!边@種天然的罪惡感使得林道靜深刻地反省自己,而鄭德富的一番解釋讓林道靜更加堅定地走上階級解放的道路,也促進了自己的階級解放。

      浙江專員辦順應轉(zhuǎn)型趨勢,突出管理思維,聚焦事前事中環(huán)節(jié),努力在問題研究的深度、政策建議的高度和系統(tǒng)糾偏的廣度上下工夫,不斷提升財政金融監(jiān)管的權威性。

      在《青春之歌》中,林道靜一步步成為一個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一系列作為共產(chǎn)黨化身的男性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使得林道靜最終完成了女性知識分子的改造之路。林道靜的改造之路從反抗封建男權開始,皈依黨的男權結束。在盧嘉川、江華等一系列作為黨的代表的男性的指引下,林道靜一步步皈依黨的男權。正如陳順馨所說:“林道靜的解放之路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尋父’,她的最終歸宿并不是其最初指望的獨立女性的精神家園,而是一個喪失女性自我的集體意識形態(tài)?!蹦觊L又成熟的盧嘉川與江華,使得林道靜產(chǎn)生了“戀父情結”。林道靜對他們的崇敬背后是對黨的權威的認同。

      六、“五四”與“十七年文學”:雙重時代精神的喧嘩與騷動

      從《蝕》到《青春之歌》,我們看到了五四精神與《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雙重話語的喧嘩與騷動,作家的敘事空間也隨著政治的變化而被不斷被壓縮。在《蝕》中,茅盾可以大膽地描寫作為小資產(chǎn)階級的女性知識分子的各式情感,并贊同這些情感是自然的、真實的。在五四時期,知識分子是時代的先鋒,強調(diào)個性張揚,工農(nóng)兵大眾處于被啟蒙的狀態(tài)。到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工農(nóng)兵大眾成了革命的主體,強調(diào)集體主義。在“十七年時期”,政治的高壓使得作者的敘事越來越規(guī)范,敘事空間不斷被壓縮并且不敢越過雷池。作家們只能嚴格地遵守規(guī)范,并且不斷地向主流權威示好以顯示自身的革命性與進步性。

      《蝕》和《青春之歌》這兩部作品,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體現(xiàn)了女性知識分子改造之路的不斷深入。《蝕》代表著“五四”的時代精神。封建與家庭專制是束縛和殘害女性的牢籠,同時也是阻礙女性知識分子解放的精神枷鎖。女性知識分子想要獲得獨立和自由,想要擁有人格的獨立與個人的尊嚴,就必須沖出家庭走向社會,就必須要有個人獨特身份意識的覺醒和性的解放。追求個性解放與性的解放,某種程度上使得女性知識分子沉迷于官能享受,因此《蝕》三部曲也使茅盾備受爭議。到了《青春之歌》,它是對特定的權威話語的承載:作為小資產(chǎn)階級的女性知識分子只有在共產(chǎn)黨的引導之下,經(jīng)受住種種考驗與打擊,投身于群眾運動中去,才能得到真正的、徹底的改造與解放。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從“五四”到“十七年”時代精神的變化,以及因此產(chǎn)生的作家敘事空間的變化。

      兩部作品,從作家的敘事層面來看,是“五四”精神與《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精神的激烈碰撞與交鋒,同時體現(xiàn)了作家身份的多重性。作家時而是啟蒙者,時而是革命者,時而又是被拯救的對象?!拔逅摹边\動雖然聲勢浩大,狂飆突進,但說到底只停留在知識分子階層,廣大工農(nóng)兵群眾并未參與其中,某種程度上來說只是知識分子這個小群體的自我高潮與狂歡。隨著大革命的失敗,作家們一下子成了迷途羔羊。從前意氣風發(fā)之時,作家們承擔著啟蒙者的角色,要啟蒙工農(nóng)兵大眾。而現(xiàn)在,作家們成為需要被拯救的對象。工農(nóng)兵大眾的革命集體主義拯救作為小資產(chǎn)階級的作家們的個人主義?!段g》三部曲是作者個人的苦悶在時代女性身上的投射,也是作者對五四時代女性命運的思考。在女性解放的大背景與口號下,解放的不是女性本身,而恰恰是男性的欲望。女性的悲劇性命運依舊存在并且延續(xù)著,所不同的是表現(xiàn)形式。她們從父親家出走,最后走進了丈夫家,成為丈夫發(fā)泄性欲的工具,或是在社會中淪落?!肚啻褐琛返那楣?jié)設計以及人物之間的關系,體現(xiàn)了新中國成立后的時代精神對知識分子的規(guī)訓。作為一部具有自傳體色彩的小說,《青春之歌》依稀存留著一些五四時期的時代精神。但在個人欲望與政治規(guī)訓之間,楊沫很難做到平衡,因此在小說文本中,革命雖然被置于顯性地位,但林道靜內(nèi)心情感的描寫細膩又真摯,林道靜與盧嘉川之間的愛情真實又動人。楊沫為了進入主流,必須與“五四”告別,與過去告別。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知識分子必須老老實實地投入到革命運動中去,成為其中的一員。

      ① [英]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英]約翰·斯圖爾特·穆勒:《女權辯護 婦女的屈從地位》,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225頁。

      ②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譯,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頁。

      ③ 茅盾:《從牯嶺到東京》,見《茅盾論創(chuàng)作》,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版,第30頁。

      ④⑤ 尼古拉別爾嘉耶夫:《論人的奴役與自由》,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頁,第229頁。

      ⑥ 何向陽:《不對位的人與“人”》,《山東文學》1998年第3期。

      ⑦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頁。

      [1] 王宇.性別/政治:《青春之歌》的敘事倫理[J].江蘇社會科學,2003(4).

      [2]李春梅.周作人女性解放思想的獨異性[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1).

      [3]聶國心.“五四”新文學關于女性解放的一個悖論性主題[J].天津大學學報,2009(1).

      [4]尹旦萍.女性解放是什么——五四時期對女性解放涵義的探討[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9(5).

      [5] 林小葉.革命敘事中的矛盾——論《蝕》三部曲中的女“性”[J].名作欣賞,2013(18).

      作 者:魏銘輝,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本科生。

      編 輯:趙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猜你喜歡
      林道靜春之歌知識分子
      長篇小說《青春之歌》的愛情研究
      ——以林道靜為例
      大眾文藝(2021年1期)2021-07-13 02:38:39
      春之歌
      老友(2021年3期)2021-03-28 11:06:10
      春之歌
      試析《青春之歌》中的愛情敘事與革命理想
      鴨綠江(2020年33期)2020-11-12 02:52:45
      春之歌
      春之歌
      近代出版人:傳統(tǒng)知識分子與有機知識分子
      復興之路與中國知識分子的抉擇
      知識分子精神內(nèi)涵的演變——基于西方幾種主要知識分子理論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為例的分析
      无棣县| 永川市| 彭州市| 白银市| 大余县| 西乌| 胶南市| 沐川县| 秦皇岛市| 玛沁县| 孙吴县| 炎陵县| 富平县| 邢台县| 乌兰察布市| 栾川县| 湘潭县| 砀山县| 上高县| 泸州市| 巢湖市| 景德镇市| 贡觉县| 澎湖县| 黔西县| 黄龙县| 拉萨市| 泸定县| 梁河县| 临桂县| 上饶县| 泰顺县| 龙井市| 奎屯市| 云南省| 比如县| 留坝县| 巴彦淖尔市| 维西| 龙州县| 武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