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立
介紹一下英國女作家蕾秋·喬伊斯的《一個人的朝圣》。故事很簡單,某個老人花了人生中寶貴的45年在同一家公司做事,退休后和老婆分房睡,每天無所事事,突然接到一封老同事的來信,說她正在療養(yǎng)院經(jīng)受癌癥晚期的折磨。于是,他寫了封短短的慰問信,出門找郵筒寄出去。
走到第一個郵筒前,他有些猶豫,僅憑幾十個字,能表達清楚他的關(guān)心嗎?他思緒不斷,經(jīng)過一個一個郵筒,甚至錯過了郵差。然后他停下打了兩通電話。一通打至療養(yǎng)院,要院方轉(zhuǎn)告老同事:“請告訴她,哈洛德·弗萊正在來看她的路上,她只要等著就好,因為我會來救她,知道嗎?”再打給老婆,說他要一路走去探望同事。
哈洛德住在英國南部,療養(yǎng)院則在英國北部的蘇格蘭。他既未換上適合走路的鞋子,也沒準備必要的裝備,就這么往北走去。前后走了87天、627英里。初期他還住小旅館、吃餐廳,后來想到把退休金花在旅途上未免太對不起老婆,便干脆撿了床破睡袋,風餐露宿。
走著走著他發(fā)現(xiàn),原來以前每天開車上下班的道路景致如此豐富多彩。風景、環(huán)境與植物,過去他都未曾留意。
“當你走出車門,真真切切地用雙腿走路的時候,腳下綿延不絕的土地并不是你看到的唯一事物?!?/p>
哈洛德反思他過去的人生,有了全新的體會。
我以前也曾試著做過類似的事。上班時我的公司距離家15分鐘車程,每天我把車子從月租3000新臺幣的停車位開上馬路,筆直地走,一個彎也沒有,到了民權(quán)大橋橋頭的辦公樓,轉(zhuǎn)進地下停車場,晚上則反之亦然。
有天車子的電瓶壞了,我改成坐公交車,總共7站,發(fā)現(xiàn)相同的路竟有不同的感覺。后來公司搬到萬華,更遠了,有時候非得開車,有時候則騎車。最初騎一趟要70分鐘,后來僅花50分鐘。騎車途中享受著穿行于小巷子、河濱的樂趣,每天走不同的路線,活了大半輩子總算感受到了季節(jié)的變化。
好處:逐漸熟悉了這個我生活的城市,再說無論騎車還是走路,都有助于健康。
壞處:養(yǎng)成了走出去再說的毛病。
以前出去旅行得花時間思考、選擇,現(xiàn)在,我會對老婆說,收拾好行李,上網(wǎng)訂好票就出發(fā)吧。
今年1月,我們便又出發(fā),去日本的島根縣。當?shù)卣荡笱?,我們走得跌跌撞撞,不過我又發(fā)現(xiàn)另一個真理:幸福并非有其固定的標準,而是比較之后產(chǎn)生的。
在大雪紛飛的山道間找旅館,好不容易找到,別說溫泉,光是泡熱水澡都覺得幸福??s著脖子見路邊有家賣關(guān)東煮的小店,奔過去坐在料理臺旁,每一塊魚板的甜味都勝過米其林餐廳的法國菜。走在寂靜的出云大社,看著被大雪罩住的廟頂,腳下的濕冷也就不覺得難熬了。
以前習慣斤斤計較每一分、每一秒,稍一堵車,“三字經(jīng)”便從口中飛出;餐廳服務(wù)生動作稍稍慢點,開口便是“叫你們經(jīng)理來”。放慢速度之后,恍然明白,不論多在意時間,浪費掉的時間還是不少。別的不說,每天光在手機上敲的字,一年下來都夠完成幾十萬字的長篇小說了。
出發(fā)吧。因為少了完美的計劃,必得損失若干時間,不過為了出發(fā)而制訂完美的計劃,不是也挺花時間的嗎?
小說里的哈洛德先生經(jīng)過幾十天孤獨的旅行,接觸了不同的陌生人,但大部分時候還是自己跟自己聊天,感慨生命中的“錯過”。錯過了太多,可是他沒錯過見老同事最后一面,沒錯過挽回與老婆日益淡薄的感情。他沒錯過完全由自己掌控的最后的歲月。
人生無須事先規(guī)劃,無須丈量進度。人生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只有——出發(fā)吧!
要是很久沒看書,忽然想找一本看看,買本書吧,不過幾十塊錢,窮不了你,富不了出版社。如果懷念老媽的味道,搭車回家吧,一盤熱騰騰的水餃在等著你。
前陣子一個人出國,回來后問老婆,我不在的時候她在忙什么。她很神秘地說:“每天做一樁以前不會去做的事。”
我再三追問,她說了幾樁:一個人進電影院、一個人喝下午茶、和許久未見的朋友爬山。我說,這些事我在她也能做,她說,不一樣。
好吧,既然我出發(fā)后,她也隨著出發(fā),那我干脆隨書里的哈洛德走一趟長點的路。老婆好奇地問:“那個哈洛德走的路在哪里?”我說:“英國?!?/p>
“我也要去?!?/p>
我懇切地問她:“全程600多英里,吃得消嗎?”她也非常懇切地回答我:“你慢慢走,我在倫敦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