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斯
據新華社鄭州電,曾鍛造了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精神的河南省蘭考縣,2016年,城鄉(xiāng)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1124元和9943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5%、9.6%;增速均居河南省直管縣第一位;全縣生產總值257.6億元,同比增長9.4%,增速居河南省直管縣第二位。經國務院扶貧開發(fā)領導小組評估并經河南省政府批準,河南省政府于3月27日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向全社會宣布:蘭考縣已經脫貧。由此,蘭考成為了自河南省建立貧困縣退出機制以來,首個脫貧縣。
曾經的“精神高地”與“經濟洼地”。亙古以來,蘭考就是一個自然資源貧乏、生態(tài)環(huán)境較差,發(fā)育程度欠佳的“經濟洼地”。1949年,蘭考全縣97萬畝耕地中,低洼易澇地12萬多畝,鹽堿地33萬多畝,全縣糧食平均畝產僅38.5公斤。這樣的生產能力和經濟狀態(tài),注定使蘭考成為了聞名全國的“討飯縣”。上世紀60年代初期,由于出了“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這樣的聞名全國的典型,一時又使蘭考成為了艱苦奮斗的“精神高地”。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除風沙、鹽堿和內澇“三害”,使生產條件有了一定的改善,為脫貧綻放了那么一縷曙光。令人遺憾的是,在之后的若干年,蘭考的發(fā)展始終沒能邁開大的步伐。即使在全國全面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蘭考仍然沒能擺脫貧困。
蘭考的又一次重大轉機,發(fā)端于2014年。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習近平總書記將蘭考作為聯系點,一年兩次親赴蘭考,指導縣委一班人解放思想,承擔責任,尋求出路,加快發(fā)展。習總書記要求蘭考的廣大共產黨員,要“切實關心貧困群眾,帶領群眾艱苦奮斗,早日脫貧致富”。一石激起千層浪??h委縣政府集體終于鼓起勇氣,振作精神,統一思想,于2014年5月,作出“三年脫貧、七年小康”的莊嚴承諾,并且?guī)ьI全縣人民,逢山開路,逢河架橋,經過三年徹底反貧困的偉大斗爭,終于夙愿已償,把貧窮的“帽子”甩向黃河,走上了奔小康的光明大道。
蘭考的三年大變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得以實現的。這樣的歷史功績,無疑給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增了光,添了彩;同時,也告慰了老縣委書記焦裕祿的英靈。蘭考的脫貧,無論是對河南,還是對全國,都是意義重大。蘭考的一些科學做法值得回顧和宣傳,其基本經驗值得認真總結和因地制宜地推廣。
扶貧,要扶志。習總書記兩下蘭考,并不是為檢查扶貧單項工作而來。重要的是給縣委縣政府領導集體帶來抓大事、謀全局的戰(zhàn)略思考,強自身、立得住的勇氣,共產黨人不畏懼困難的精神,堅持不懈地為初心而奮斗的毅力??h委縣政府一班人看到總書記的胸有成竹,自然增添了“我們能行”的底氣,全縣廣大黨員和幾十萬人民群眾看到有黨的關懷,從而形成了向貧困宣戰(zhàn)的凝聚力、戰(zhàn)斗力。把無所畏懼的精神,融入遵從自然和經濟規(guī)律的科學手段,就形成了堅不可摧的脫貧力量。
脫貧,要有產業(yè)支撐。脫貧,是一個“質”的概念。蘭考經濟狀況要實現“質”的飛躍,要靠量的積累。區(qū)域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的增長,基礎條件是產業(yè)的發(fā)展。修公路,是改善生產條件;建大棚種蔬菜,發(fā)展畜牧業(yè),利用泡桐資源發(fā)展民族樂器制造業(yè),所有這些看得見、有收入的生產項目,都是為脫貧做量的積累。當“量”增長到一定程度,貧困這個“質”就發(fā)生了飛躍性變化。只有擼起袖子加油干,才有蘭考的真正脫貧。
反貧困的偉大實踐,要靠黨的基層組織在群眾中發(fā)揮中流砥柱的作用。蘭考適應實現脫貧目標的需要,整頓基層組織,解決脆弱、渙散的問題,調整干部隊伍,讓有頭腦想事、有智慧為老百姓辦事的人“上位”,提拔重用了 一大批能夠帶領老百姓脫貧的干部,附之以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助解決具體問題,老百姓一看這支隊伍真行,群眾就跟著干起來了。有這樣的干群關系和互相支持的良好氛圍,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欣聞蘭考的脫貧,應為之點贊。但是,不能把話說得很滿,也不能把成績估算得很高。因為脫貧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向著全面小康的目標邁進,那才是階段性的方向。對此,我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