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斌
兒子上小學四年級時,我從工作8年的《半島晨報》莊河記者站調到報社總部當夜班編輯,從此開始了7年的兩地分居生活。今年5月中旬,聽說我從大連回到莊河工作,一家人終于可以團聚了,上高一的兒子高興地笑出了聲。兒子對他媽說,這回你不用再孤單了,我爸可以天天陪著你了。
幸福來得太突然。其實,從決定離開工作15年的專業(yè)媒體,正式來莊河市慈善總會上班,僅僅半個月的時間。感嘆回家真好的同時,我不得不感謝緣分和命運的安排。
我和慈善的緣分始于11年前,也就是莊河市慈善總會成立當天的采訪。當記者的8年間,由莊河市慈善總會牽線,我采寫發(fā)表了大量有關莊河慈善的稿件,從孝心少年王杰煒到助學楷模高景艷,從交通義工劉振河到教師義工梁守軍,從幫助貧困考生上大學到“最美母親”評選,一大批報道均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在采訪報道過程中,我對莊河慈善有了很深的了解,對從事慈善事業(yè)也有了強烈的向往。但我沒有想到,有朝一日,真的能有機會從見證者變成參與者,加入到慈善大家庭,成為一名職業(yè)慈善工作者,和那么多的愛心人士一起,給需要幫助的人送去溫暖、送去希望。
離開專業(yè)媒體,到莊河市慈善總會從事宣傳工作,我更愿意把這件事看成新聞陣地的轉移,慈善情愫的歸依。專職從事慈善宣傳工作,把我的專業(yè)優(yōu)勢、媒體資源和全社會最崇高的事業(yè)有機結合,讓新聞更有溫度更接地氣。同時,傳遞愛心和正能量,給讀者帶來希望與感動。而這樣的新聞呈現(xiàn),不正是新聞工作者所追求的新聞理想嗎?
初入莊河市慈善總會,僅有的3次采訪足以讓我體會到慈善事業(yè)的博大。
農婦趙艷家住莊河市太平嶺鄉(xiāng),丈夫癱瘓,兩個孩子上學,家中的生計全靠趙艷務農維持。5月11日至5月24日,三撥義工到她家送錢送物,還有人承諾要資助趙艷的孩子直到大學畢業(yè)。對此,趙艷感動得泣不成聲,她說,有了義工的關愛,她就看到了希望。
同在太平嶺鄉(xiāng),66歲的耿老漢情況一樣糟糕。他本人腿腳不好,兒子患重病,孫子年幼,一家三口的全部收入僅僅來自三四畝地。端午節(jié)前夕,義工們給他送溫暖,米面油和衣物擺了一地,還給了1000元錢。當親朋都因怕借錢疏遠他時,義工們卻主動上門提供幫助。耿老漢老淚縱橫,他說實在太感動了。
在跟隨義工們送溫暖的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個群體中洋溢著的無私與愛,感受到了“受”者的感激和“施”者的滿足?!八腿嗣倒澹至粲嘞恪薄拔倚挠心?,助人悅己”“我奉獻我快樂”,這些不正是慈善事業(yè)的本真與偉大所在嗎?
翟曉麗的故事觸動了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36歲的翟曉麗喜歡別人叫她“丫頭”,也最喜歡王童語唱的《丫頭》。翟曉麗說,母親患尿毒癥期間,從生活到護理全部由她負責。她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無一例外,幫助她的人都喊她丫頭。2012年,她到莊河市慈善總會領取尿毒癥血液透析救濟款,負責接待的工作人員也喊她丫頭,工作人員問她,還有什么困難都說出來,看看我們能不能幫到你?雖然只領了幾個月慈善救助金,母親就去世了,但莊河市慈善總會工作人員的熱情與善良永遠留在了翟曉麗的記憶中。翟曉麗說,在一個人最無助的時候,哪怕是一句貼心的話,也會讓她感到無比的溫暖。
5月28日,莊河慈善義工救援宣教大隊成員第一次見面,地點選在莊河市慈善總會會議室。翟曉麗抱著14個月大的女兒,坐著小客車從農村趕到莊河市慈善總會,除了參會,她要向莊河慈善總會表達遲到4年的謝意。翟曉麗說,正是母親患病期間的受助經(jīng)歷,促使她加入了義工隊伍。她要把曾經(jīng)收獲的愛與溫暖傳遞下去,去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
傳遞愛與感動,帶動更多的人向善行善,這是慈善事業(yè)的目的所在。從受助者到助人者,在翟曉麗的身上,我看到了慈善事業(yè)的傳承與延續(xù),看到了慈善事業(yè)所蘊含的潛移默化的巨大力量。
三次采訪三次感動,義工們的無私奉獻也督促我捫心自問,我和他們差距在哪里?我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哪些?我離莊河市慈善總會領導提出的“日行一善”還有多大距離?
我很幸運,莊河市慈善總會不僅給我提供了回歸小家庭的機會,更給我提供了融入慈善大家庭的機緣。這是一個能夠促使我在情操、品行、心胸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的地方。我愿在這里揮灑全部的熱情與汗水,為慈善事業(yè)鼓與呼,寫下一個又一個感動。
我想說,我的選擇沒有錯,回家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