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婷婷
今年3月,有“漢字叔叔”美稱的美國人理查德·西爾斯登上了央視一套節(jié)目《朗讀者》,他用并不流利的中文朗讀了劉禹錫的《陋室銘》。自1994年開始,理查德憑借一己之力,將漢字字形數(shù)據(jù)化,之后建立漢字字源網(wǎng)站,在古漢字數(shù)據(jù)庫中錄入近10萬字形。
理查德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漢字迷。而被漢字迷倒的,又何止理查德!
在西方,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經(jīng)濟騰飛,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國,拓展廣闊的市場,“漢語班”“孔子學(xué)院”在西方國家落地開花。熱愛中國文化的西方友人們除了體會漢字的博大精深,寓意深刻之外,更借助漢字撥開歷史的迷霧,深入了解過去燦爛的中華文化,認識當(dāng)今中國的輝煌成就。
在東方,一千多年間,漢字在中國、韓國、越南、日本間通用,形成人所共知的“漢字文化圈”。后來,因為各種原因,日韓越三國開展了轟轟烈烈“去漢字化”運動,但近年來,韓越兩國意識到了漢字的重要,紛紛開始“復(fù)活”漢字,試圖通過漢字這根堅韌的紐帶,找回歷史和文化的歸屬感。
在中國,沉沉重重的時光巨磐,打磨出一個個靈動鮮活的字符;浩浩湯湯的歷史長河,淘漉出一灘灘蒼勁有力的點橫撇捺。漢字是國家的根、民族的魂,是中華文明的基因。字字相連、句句相扣,筑起中華文化的共同體。
在新時代里,這獨具特色的“方塊字”在世界范圍內(nèi)以神奇的速度自然地滲透,散發(fā)出無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