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
核心提示:去找尋,去感受,讓生命的氣息灑在這些鐘愛的器物中。
當我們倡導“斷舍離”的生活方式時,收藏正以新的面目流行。當然,這兩者并不矛盾。我見過一位藏書愛好者,家里特別清爽整潔,不過,除了書就是書,儼然一個小型圖書館。
“亂世黃金,盛世收藏”,雖然有這句俗語,但我并不認為這能代表收藏的全部,畢竟不是所有收藏者都是沖著“升值”去的。前不久,我參加了一次收藏展覽活動,大開眼界。有收藏撲克的,幾千副撲克包括了各種形狀、圖案和題材;有收藏相機的,兩百多部中外相機見證了技術(shù)的變革,有的相機還是歷史名人使用過的;有收藏紐扣的,上萬枚紐扣就像一個個微型的藝術(shù)精品……至于石頭、玉器、胸章、字畫等等之類的收藏,就顯得很普通了。
我也才知道國內(nèi)外的“奇葩收藏”不勝枚舉。英國有個男子癡迷于各種鳥類裝飾品收藏,30多年來總共收集2萬件的藏品;還有名英國男子喜歡收集薯片包裝袋,居然收集了8000多個;斯洛伐克一名42歲婦女鐘愛設(shè)計和收集紙巾,所收藏的8萬張紙巾都帶著藝術(shù)氣息。
不要小看那些收藏,它們有著比較悠久的歷史。以紐扣收藏為例,19世紀中葉在美國廣為流行,還成立了全國集扣協(xié)會,不僅出版會報,還建起了紐扣博物館。不少歐洲貴族也喜歡收藏紐扣,意大利、日本等國都有紐扣博物館。
話又說回來,“盛世”倒是收藏流行的土壤,我國民間博物館的興起就是最好的佐證。很難想象兵荒馬亂或經(jīng)濟蕭條,收藏及博物館會是怎樣的光景。國家對民間博物館的引導和扶持,讓各類民間藏品從私家密室面向大眾,既有利于文化交流,又讓收藏者有了用武之地。
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我參加了多個相關(guān)活動,發(fā)現(xiàn)民間博物館成了展覽與論壇的新生力量。資料顯示,我國登記注冊的博物館已超過4600家,其中民間博物館超過1000家。在我所居住的城市武漢,全市博物館總量由2011年的58家增加到目前的108家,其中民辦和行業(yè)博物館分別是38家、42家。
當你去民間博物館參觀時,很可能會發(fā)出類似感慨:“我要是早點收藏就好了?!蔽乙矄栠^類似問題,有位收藏界專家是如此回復(fù)的:“任何時候收藏都不晚。我前不久就在小區(qū)垃圾桶旁邊,撿到一件民國時期陶器。再說,你收藏的是時光。再過二三十年,就又有一些東西變老了。”
有業(yè)內(nèi)人士建議,若收藏玉石、紅木之類的,可以從小件開始,日積月累必有收獲。若收藏書畫作品,可盯住有潛力的新人。百年老店榮寶齋向來經(jīng)營近現(xiàn)代名家字畫,近來也開始注重尋找年輕藝術(shù)家。前不久,榮寶齋寧波分店推出“滿庭芳——趙少儼、陳川、王靜芳三人聯(lián)展”。作為當代中國畫壇年輕一代的佼佼者,他們的作品受到藝術(shù)品藏家的熱捧再自然不過了。
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要以平常心對待收藏,不必老去琢磨過多少年值多少錢,而是從藝術(shù)觀賞性和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fā),兼顧材質(zhì)稀有性,如實木、紙質(zhì)制品,只會日益減少。就像收藏奶牛玩具之類的收藏者,其自我快樂享受遠遠超過藏品本身的價值。
記得有位知名收藏家說過這樣一段話:“把這些完全沒有生命的東西,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去找尋,去探究,去思考,去感受,讓生命的氣息灑在這些鐘愛的器物中,這才是收藏?!笔詹氐恼嬉猓闶菬釔凵睿。ㄖc雜志2017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