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已經(jīng)具有深度思考能力的初中生而言,《皇帝的新裝》這篇童話在引人發(fā)笑的同時,也在為人類社會存在的弊病敲響警鐘。教師可以通過對文本中“新裝”的解讀,啟發(fā)學(xué)生,從而幫助學(xué)生正確面對生活中類似“皇帝的新裝”的事件。文章以“新裝”為詩意點,從騙子欺人(“新裝”是新特性的衣服)、人人欺人(“新裝”是自我的檢測器)、自欺欺人(“新裝”是虛假的遮羞布)這三方面簡要解讀文本。
關(guān)鍵詞:皇帝的新裝 詩意點 新裝
馮鐵山教授在《詩意語文論》中指出:“詩意點”就是文本能夠觸發(fā)學(xué)生生命感動的情感點;教師語文教學(xué)啟發(fā)學(xué)生學(xué)習的關(guān)鍵點與疑難點;進行言語實踐的訓(xùn)練點;領(lǐng)悟人生哲理的深刻點以及人文精神的隱含點。總而言之,詩意點是“知、情、意”與“真、善、美”的巧妙融合。
《皇帝的新裝》第一次被語文教科書收錄作為課文,是在吳研因等編撰1923年初版的初小《新學(xué)制國語教科書》。直到今天,這篇童話仍舊是各套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幾乎固定的篇目。[1]教師通常將文本解讀的重點引向諷刺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昏庸無能、告誡學(xué)生做事情要實事求是、鼓勵學(xué)生做勇敢誠實的人,等等。筆者認為:教師將這篇童話作為初中七年級語文課堂教學(xué)中的文本進行解讀時,面對已經(jīng)具有深度思考能力的學(xué)生,顯然將文本進行童話式的趣味性解讀、伴隨淺嘗輒止式的深意探究,已經(jīng)很難滿足學(xué)生的需要了。
故依據(jù)馮教授的理論,筆者從《皇帝的新裝》中選取“新裝”作為文本解讀的詩意點。下面筆者將從三個方面對詩意點進行解讀,從而對文本進行簡要解讀。
一、騙子欺人:“新裝”是新特性的衣服
《皇帝的新裝》,課文的標題直截了當?shù)乇砻髁耍哼@是一個由“皇帝”與“新裝”引發(fā)的故事?;实凼鞘裁慈??皇帝是封建時期一個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他是一個封建國家權(quán)貴階級的最高代表,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筆者假定文本中的“皇帝”擁有的不比任何一位皇帝少,而且還多了一樣嗜好:衣服。
從文本第一段中的:“不惜把他所有的錢都花掉”“為了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每一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皇上在更衣室里”,從這幾處描寫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出這是一位嗜衣服如命、為衣服而活著的“皇帝”。
正是因為“皇帝”對衣服的這種癡迷,所以給了“騙子”行騙的機會。
“騙子”是怎樣行騙的呢?試想一下,“皇帝”既然是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人們都知道他喜歡衣服,人們會將最好的衣服獻給他,怎么會有他所不知道的布料呢?就算有“皇帝”所不知道布料,也不見得這種會符合“皇帝”的審美,他就一定會喜歡。而“騙子”的狡猾之處就在于將做衣服的布料賦予了新的特性:“縫出來的衣服還有一種奇異的特性:任何不稱職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闭沁@一新特性使“皇帝”心動了,他說:“那正是理想的衣服!”
“皇帝”就算再怎樣嗜衣如命,可他終究是一位皇帝。他想擁有這件“新裝”的根本原因是為了使自己能夠輕易地辨別出身邊那些不稱職的臣民,是為了更好地、更輕松地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這樣的皇帝是貪婪的,但并不愚蠢。當“皇帝”給出“最細的生絲和最好的金子”之后,他并沒有完全信任“騙子”,他謹慎地派遣了他認為“誠實的老大臣”去考察織布做衣的進度。
在這位“誠實的老大臣”進入“騙子”的房間之前,文本中前七段中的“新裝”仍舊是一件據(jù)稱有新特性的衣服。此時的“皇帝”并未受騙,“騙子”也只是剛剛布下騙局。
二、人人欺人:“新裝”是自我的檢測器
文本中的“騙子”用“新裝”的新特性布下騙局之后是怎樣進一步行騙的呢?這時的“新裝”由騙子欺人的工具變成了考驗人們能否堅持自我的檢測器,而文本中的人物在這臺檢測器面前是怎樣做的呢?他們經(jīng)受住“新裝”的考驗了嗎?他們選擇堅持自我了嗎?
筆者認為文本中“騙子”行騙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利用“新裝”的新特性,讓人們在利益與自我相矛盾時,做出選擇。自我,即自己反思后純凈公正的內(nèi)心世界,是人心中的一片凈土,是人生活的底線?!膀_子”讓人們在“新裝”面前迷失自我后丟掉了底線,不但自覺地進行自我欺騙,同時也開始幫助騙子欺騙他人。
下文中筆者將文本中的人物分為三類,分別進行淺析。
(一)誠實的老大臣
當這位“誠實的老大臣”走進“騙子”的房間后,他開始面對“新裝”這臺考驗自我的檢測器。他為了防止他人認為他并不稱職,而變得不再誠實:“他把眼睛睜得特別大,‘我什么東西也沒有看見!但是他不敢把這句話說出來?!?/p>
從文本中的第十段:“‘我的老天爺!他想,‘難道我是一個愚蠢的人嗎?我從來沒有懷疑過我自己。這一點決不能讓任何人知道。難道我是不稱職的嗎?不成!我決不能讓人知道我看不見布料?!笨梢钥闯?,這位“誠實的老大臣”在面對利益矛盾時迅速地放棄了自我,選擇了成為“騙子”口中那“不愚蠢、稱職”的人。
而在“皇帝”心目中,這位“誠實的老大臣”是理智的、稱職的,從“這個人很有理智,同時就稱職這點來說,誰也不及他稱職”可以看出這位“誠實的老大臣”在“皇帝”心中地位很高,受“皇帝”的認可,大臣也應(yīng)該是受眾人尊敬、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
當“誠實的老大臣”在“新裝”面前迷失了誠實的自我后,他變成了幫助“騙子”騙局成熟的第一位助產(chǎn)士。
“誠實的老大臣”將“騙子”的描述稟報給“皇帝”之后,“皇帝”給了“騙子”更多的錢,更多的生絲和金子。此時是“皇帝”雖然已經(jīng)損失了兩次財物,但他仍然是清醒的:他“又派了另外一位誠實的官員”去考察織布做衣的進度,從“又”“另一位”可以看出,“皇帝”并不愚蠢,他雖然信任“誠實的老大臣”,但仍懂得將權(quán)力分散的為君之道。
(二)騙子的幫兇們
“另一位誠實的官員”走進“騙子”的房間后,和前一位“誠實的老大臣”一樣,什么也沒看見,他心想:“這大概是我不配有現(xiàn)在這樣好的官職吧?這也真夠滑稽,但是我決不能讓人看出來。”這位自私的“另一位誠實的官員”在“新裝”面前同樣迷失了自我,他在向“皇帝”稟報時描述了他自己的想象,催化了騙局進程的速度,是幫助“騙子”實施行騙的幫兇。
在這兩位大臣的幫助下,“騙子”的行騙進行得暢通無阻。
終于,“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談?wù)撝@美麗的布料”,聽到兩位大臣稟報后的“皇帝”帶著“特別圈定的隨員”親自去考察織布做衣的進度?!盎实邸痹诼犃酥皟晌淮蟪嫉脑捄笠沧兊貌恢肓?,盡管他自己也什么都沒有看到,但在心理壓力之下也從眾地表示“我十二分地滿意!”此時的“皇帝”已經(jīng)迷失了作為皇帝的自我,變成了這場騙局中最有影響力的施騙者,同時也是騙局最大的受害者。
那些“跟著他來的全體隨員向皇帝建議,用這種新奇的、美麗的布料做成衣服,穿著這衣服去參加快要舉行的游行大典”“每人都隨聲附和著”“每人都有說不出的快樂”,他們都紛紛喪失了自我,從眾的成為了“騙子”的幫兇。
在第二天的慶典上,“最高貴的騎士們”“托后裙的內(nèi)臣”“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和“皇帝”自己,所有人都表達他們對“新裝”的贊賞:“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麗”“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人們紛紛將自我迷失在了利益(名譽)里,他們擔心說出真相后會被視為一個愚蠢的人,喪失掉自身的利益(名譽)。而為了守護這名譽,他們選擇了喪失自我。
“騙子”騙得徹徹底底,這場由“新裝”引發(fā)的騙局,不僅成功地騙走了“皇帝”的財物,還騙走了人們的自我,使人們喪失了他們的自我中美好的品格。使這些原本的受害者都變成了騙子,而這些騙子們把“騙子”的騙局變成了一場人人欺人的鬧劇。
而文本中經(jīng)過了“新裝”的檢驗后,堅持自我、揭穿騙局的第一個人是一個“孩子”。
(三)選擇自我的人
孩子,往往代表著純真無邪。在童話的結(jié)尾處,作者設(shè)計一個“孩子”來揭穿這場騙局是有著深刻寓意的:故事是通過孩子的形象來揭示受社會侵染的成人們虛偽的性格弱點。成人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追求虛偽的假象嗎?成人也曾是孩子:一部分孩子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被騙局般充滿利益誘惑的陷阱所恐嚇住,在社會上變得患得患失,漸漸地迷失了自我。
人在面對利益誘惑的陷阱時,選擇自我等于堅守底線。選擇自我的人要有勇氣堅持。文本中的“皇帝”“大臣”“騎士”,等等,代表著當時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這些擁有社會地位的人在面對選擇時都無法堅持自我,選擇了利益。很難想象那些每日面對生存問題的普羅大眾,當他們面臨選擇時,需要怎樣的勇氣才能選擇堅持自我。生活中的我們,每天都在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選擇:考試時要不要選擇作弊;自習時要不要選擇睡覺;運動時要不要選擇盡力……
選擇自我的人需要他人支持。文本中的“孩子”叫著說出真相后,“孩子”的爸爸說:“上帝喲,你聽這個天真的聲音!”或許“孩子的爸爸”沒能有勇氣大聲地叫喊出事情的真相,但可以從“孩子”的行為看出,這位父親至少沒有與大眾一起描繪皇帝的新裝是多么地美麗,也沒有勒令教唆“孩子”住嘴、或者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懲罰,反倒是對“孩子”的行為表示默許、對“孩子”說出的話表示肯定。生活中的我們,或許沒有勇氣像文本中的“孩子”那樣無所顧忌,但至少我們可以選擇不放棄自我,至少我們可以做到默默地支持;傾聽他人的情感;鼓勵他人的表現(xiàn);無視他人的詆毀……
選擇自我的人可能揭示真理。克爾凱郭爾強調(diào)指出,只有一種“我愿意為之生或為之死”的真理才是那種使生活有意義的真理。[2]在文本中的真理是通過“孩子”說:“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沒有穿呀!”揭示出來的,而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說:“他實在是沒有穿什么衣服呀!”這表明很多人都已經(jīng)接受了真理。每個人的生活中所信奉的真理是不同的,一個迷失自我的人,他對生活的體悟是虛假的,也就很難有可能揭示出生活中的真理。在生活中的我們,要選擇自我,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揭示自己生活的真理。
總之,自我是身體,自我是意識:只要一個人的心靈似乎未變,那么他身體外觀的變化是可以被我們接受的。只要一個人的心靈未發(fā)生任何改變,他幾乎可以變作任何東西。[3]在文本中,認為:“皇帝的新裝是不存在的”的人們,通過了“新裝”對他們自我的檢驗,堅守住了生活的底線。
三、自欺欺人:“新裝”是虛假的遮羞布
文本中“皇帝”意識到了“新裝”是虛假的、不存在的:“皇帝有點兒發(fā)抖,因為他似乎覺得老百姓所講的話是真的”,從中可以看出,“皇帝”已經(jīng)明白了事實的真相。作者巧妙地運用“似乎”一詞使“皇帝”的心理情緒隱藏起來,也迎合了“皇帝有點發(fā)抖”的動作描寫。
緊接著作者寫到:“不過他自己心里卻這樣想:‘我必須把這游行大典舉行完畢。因此他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他的內(nèi)臣們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著一條并不存在的后裙?!逼渲校骸氨仨殹薄案薄安⒉淮嬖凇笨梢钥闯龃藭r行騙的人并不是“騙子”,而是“皇帝”和“內(nèi)臣們”自己。
對于那些當事實已經(jīng)明了可見但仍舊選擇自欺欺人的人們而言:此時的“新裝”是一塊遮羞布。這塊遮羞布是他們貪圖的利益、是他們妄想著要守住的底線,可悲的是:當人迷失自我時,他的底線也就很難明確,所以連他的遮羞布都是虛假的。
在生活中的我們,雖然已經(jīng)離“皇帝”所生活的時代很遠,但類似“皇帝的新裝”般的事件仍時常發(fā)生在身邊,為了避免重蹈“皇帝”的覆轍,我們在生活中探求真理時要具備無所畏懼的精神、不迷信權(quán)威,勇敢地堅持自我?;蛟S不能像文本中的“孩子”那樣初生牛犢不怕虎,但我們至少可以選擇做一個對自己誠實的人?;蛟S不能像文本中“孩子”的父親那樣敢于發(fā)聲支持“孩子”,但我們至少可以在是是非非面前選擇緘默。或許不能像文本中的那樣,但我們至少可以……
結(jié)語
安徒生的這篇童話寫于1837年,至今整滿180年。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的人對其有著不同的解讀。筆者從“新裝”是新特性的衣服;“新裝”是自我的檢測器;“新裝”是虛假的遮羞布這三個方面解讀詩意點“新裝”,意在通過對“新裝”的解讀劃分出文本中騙局實施的環(huán)節(jié):騙子欺人——人人欺人——自欺欺人。并且在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中,對文本中的物象、語象、意象、意境進行勾勒,使語文課堂教學(xué)文本與學(xué)生個人生活進行圓融,從而使學(xué)生能夠?qū)⒄n堂上產(chǎn)生的文本體驗與其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相結(jié)合,進一步使學(xué)生將文本內(nèi)化為個人獨特的情志(經(jīng)驗、教訓(xùn)),并外化表現(xiàn)詩意的生活。
注釋:
[1]張心科:《<皇帝的新裝>在民國時期的接受與闡釋》,語文學(xué)習,2012年,第2期,第36-40頁。
[2]所羅門等:《大問題:簡明哲學(xué)導(dǎo)論》,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229頁。
[3]所羅門等:《大問題:簡明哲學(xué)導(dǎo)論》,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241頁。
(張毓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xué)教師教育學(xué)院 3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