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濟鋼1450mmUCM六輥可逆單機架軋機生產中接連出現打滑與熱劃傷現象,嚴重影響了帶鋼表面質量,頻繁換輥,極大降低了軋機的作業(yè)率,增加軋輥消耗,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分析認為,主要是乳化液性能、流量,軋輥表面粗糙度以及軋制速度、道次壓下量造成的。通過調整乳化液性能以及流量、軋輥表面粗糙度、優(yōu)化軋制規(guī)程,大大減少了軋制過程中出現的熱劃傷與打滑現象。
關鍵詞:UCM;打滑;熱劃傷;乳化液;軋輥;軋制規(guī)程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14.037
1 機組簡介
山東鋼鐵集團濟南分公司薄板廠的1450UCM六輥可逆式冷軋單機架機組,是由中冶京城設計施工,傳動、液壓和測厚系統(tǒng)均引進國外先進成套設備。
2 原因分析
2.1 打滑原因分析
對變形區(qū)進行受力分析后通過理論計算得出ψ打滑因子[1]為:
(1)
式中,P為軋輥對軋件的正壓力;Th,TH、分別為前、后張力;α為咬人角;γ為中性角;ψ為打滑因子;為工作輥考慮彈性壓扁后的半徑R';f為摩擦系數;Δh為道次絕對壓下量;
由式(1)可以看出,當0≤ψ≤α時,即ψ≤0.5時,軋制過程才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不出現打滑。
摩擦系數:
由式(1)可以看出,隨著摩擦系數f的減小,ψ值增大,軋制過程出現打滑的幾率增大,而摩擦系數主要受軋輥表面粗糙度、乳化液溫度和濃度、軋制速度影響:
1)軋輥表面粗糙度越小,摩擦系數也就越小,另外軋輥表面粗糙度隨著軋制量的增加而減小,生產現場出現的新輥剛生產時沒問題,軋制幾卷后出現前滑不夠、打滑的現象,原因就是隨著軋制的進行,軋輥表面粗糙度降到了臨界值。
2)乳化液使用的是彌散型軋制油乳化形成的,其穩(wěn)定性指數(ESI)較低,靜置時油水分離速度快,軋制過程中在軋輥與軋件之間形成的油滴顆粒大,潤滑條件好,能夠充分降低軋制過程中工作輥與帶鋼間的摩擦系數。乳化液濃度增加,使軋輥與帶鋼之間的乳化液顆粒度增大,在軋件變形區(qū)形成的油膜厚度變厚,提高潤滑性能。溫度升高,乳化液穩(wěn)定性也會有所降低,油水分離速度變快,軋輥與軋件之間形成的油滴顆粒大,改善潤滑條件。這兩項改變都降低了摩擦系數。
2.2 熱劃傷原因分析
結合生產實際和工藝潤滑理論,將產生熱劃傷的主要因素分為三個方面。1)軋制條件:壓下率、軋制速度;2)軋輥參數:工作輥表面粗糙度;3)乳化液系統(tǒng):乳化液的濃度、溫度、噴射流量等。
(1)軋制條件。1)壓下率增加,軋制力增加,油膜變薄,弱化潤滑效果,更容易出現熱劃傷。2)軋制速度增加,雖然能增加軋輥與帶鋼之間軋制油量,油膜厚度,減小摩察系數,但是單位時間內產生的變形熱也是增加的,增加超過臨界值后,大量的熱量會使油膜局部破裂,產生熱劃傷。這很好的解釋了現場高速生產時更容易出現熱劃傷現象。
(2)軋輥參數。工作輥表面粗糙度增加,會提高摩擦系數,增加軋制力,變形熱也增加了。另外粗糙度增加,對油膜厚度也提高了要求,如果油膜厚度不夠,不能充分覆蓋軋輥表面的微凸起,就會出現熱劃傷。
(3)乳化液系統(tǒng)。1)乳化液濃度提高,使軋輥與帶鋼之間的乳化液顆粒度增大,在軋件變形區(qū)形成的油膜厚度變厚,提高潤滑性能。
2)乳化液溫度提高,分子熱運動加劇,在油滴相互碰撞時就會自動聚集以減少相界面,降低體系能量,油滴聚集即顆粒會適當長大,乳化液穩(wěn)定性也會有所降低,油水分離速度變快,軋輥與軋件之間形成的油滴顆粒大,改善了潤滑條件。
3 處理方案
3.1 優(yōu)化備輥
將軋輥表面粗糙度由0.4-0.6μm改為0.5-0.7μm,提高軋輥使用壽命。生產厚規(guī)格時使用較大輥徑(360-385mm)的工作輥,不易產生打滑現象。
3.2 改進乳化液系統(tǒng)
(1)乳化液溫度。生產厚規(guī)格時將乳化液溫度降低為50-55℃,既能提高摩擦系數,不易出現打滑現象,又避免乳化液溫度過低,影響潤滑出現熱劃傷。生產薄規(guī)格時將乳化液溫度升高為56-59℃,提高溫度,改善潤滑,避免潤滑不良出現的熱劃傷現象。
(2)乳化液濃度。生產厚規(guī)格時將乳化液濃度降低為2.0-3.0%,既能提高摩擦系數,不易出現打滑現象,又避免乳化液溫度過低,影響潤滑出現熱劃傷。生產薄規(guī)格時將乳化液溫度升高為3.0-5.0%,提高濃度,改善潤滑,避免潤滑不良出現的熱劃傷現象。
3.3 優(yōu)化軋制規(guī)程
(1)壓下率。首道次原料較厚,道次絕對壓下量Δh較大,將道次壓下率由32-35%降低至28-32%,使Δh變小,不易出現打滑。
(2)軋制速度。通過前面分析可知,降低軋制速度能有效緩解打滑和熱劃傷現象。但是由于現代軋制生產中,如何提高生產效率,實現高速軋制已經成為各生產線所追求的目標,因此在防治打滑和熱劃傷時不應該以犧牲速度作為代價。降低軋制速度僅作為臨時輔助手段。
(3)前后張力。由于開卷機最大能提供60kN張力,兩臺卷取機各自最大能提供140kN張力。生產時一般設定開卷入口張力60kN,出口120-130kN。將一道次增加后張力為140kN,中間道次要適當降低后張力,末道次適當降低壓下量。
4 結 語
通過調整乳化液性能以及流量、軋輥表面粗糙度、優(yōu)化軋制規(guī)程,提高了軋制速度,提高了生產效率,大大減少了軋制過程中出現的打滑與熱劃傷現象,使生產穩(wěn)定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商玉華,吳庚亮,張章等.單機可逆軋機打滑影響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J].山東冶金,2009,31(05):113-115.
作者簡介:段磊(1987-),男,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軋鋼技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