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裕+陳鳳麗
心腎綜合征(cardio-RenalSyndrome CRS)目前還沒有統(tǒng)一定義,過去僅指心功能不全引起腎功能不全。近年來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專家們對心和腎功能相互影響的機制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心腎綜合征的定義趨于完善。急性透析質量倡議組織認為,心腎綜合征(CRS)是指由于心臟和腎臟某一器官的急性或慢性功能不全,導致另一個臟器急性或慢性功能不全。
目前CRS分為5型,I型即急性心腎綜合征,指急性心功能不全導致的急性腎損傷;Ⅱ型即慢性心腎綜合征,指慢性心力衰竭導致的進行性或持久性腎功能不全,通常認為是心力衰竭發(fā)展到終末期的一種表現(xiàn);Ⅲ型也稱急性腎心綜合征,是由急性腎功能不全(如缺血性損傷或腎小球疾?。е碌募毙孕呐K功能失調(如心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Ⅳ型即慢性腎心綜合征,指慢性腎功能不全(如慢性腎小球或腎問質疾病等)導致的心臟疾?。ㄈ绻谛牟?、心衰);V型也稱繼發(fā)性心腎綜合征,由其他系統(tǒng)疾病導致合并存在的心腎功能不全(如敗血癥、SLE等)。
在各種類型CRS中,I型CRS和Ⅳ型CRS最常見。美國急性失代償性心力衰竭檔案數據庫顯示,對270所醫(yī)院約10萬例心力衰竭患者進行調查,伴有慢性腎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約占30%,其中20%的患者血肌酐>2毫克/分升;而據美國腎臟病協(xié)會腎臟病生存質量指南資料顯示,10年之內慢性腎臟病患者發(fā)生心力衰竭的概率超過20%,慢性腎臟病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死率是普通人群的10~30倍。
以往認為,腎臟疾病的致死原因多為終末期尿毒癥。相關研究表明,目前死于尿毒癥的腎臟疾病患者已明顯減少,而因心血管疾病死亡者已居首位。慢性腎臟病患者心血管死亡率占這類患者總死亡率的44%~51%,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患者心血管病死率達9%。
由于各個研究所納入的危險人群、臨床轉歸的評估、所用死亡率定義等不同,以及疾病病因的復雜多樣性,目前很難對CRS各個類型患者的流行病學情況進行總結。因此,目前仍需加大和開展前瞻性流行病學研究,這將有助于確定該病的危險因素、預防方法和潛在治療目標,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CRS的發(fā)生機制十分復雜,目前大體歸納為血流動力學機制、非血流動力學機制及醫(yī)源性因素三大類。
血流動力學機制心功能衰竭時由于心輸出量降低,腎灌注不足以及靜脈淤血,腎素一血管緊張素一醛固酮系統(tǒng)激活,球旁器分泌腎素,血管緊張素原轉換為血管緊張素Ⅱ,引起血管收縮,醛固酮分泌,內皮素水平和氧化應激水平增高,導致腎臟缺血加重和肺淤血,形成惡性循環(huán)。此外,中心靜脈壓和腹內壓升高、貧血、電解質紊亂和體細胞信號轉導的改變,都可以導致腎臟損傷。而腎功能不全時腎小球濾過率降低,引起水鈉潴留,導致血壓升高,心臟前負荷增加;水鈉潴留致靜脈壓增高,心臟容量負荷增加,繼發(fā)或加重肺淤血和心力衰竭。同時缺氧、內毒素可致血管收縮,總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可使心臟后負荷增加,而腎血管收縮可使腎灌注減少。
非血流動力學機制腎素一血管緊張素一醛固酮系統(tǒng)的活化可促進炎癥因子的分泌,進而促進細胞增殖和纖維化,引起心肌肥厚及血管內皮功能不全;而血管緊張素和醛固酮對心肌直接作用,可導致心臟重構和纖維化,心肌細胞凋亡。此外,相關研究表明,腎素一血管緊張素一醛固酮系統(tǒng)還可通過蛋白激酶c通路生成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促進氧化應激,直接導致腎損害。嚴重腎功能不全時紅細胞生成素絕對或相對不足,可產生貧血,使心率代償性加快,心肌收縮力加強,進而導致心臟重構。慢性腎功能不全時炎性反應劇烈、氧自由基產生增加、電解質紊亂和內毒素等,可間接或直接損害心肌和(或)導致血管內皮功能減退,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加劇,引起或加重心功能不全。
醫(yī)源性因素利尿劑和超濾導致血容量不足及電解質紊亂,血管活性藥物導致的低血壓,β受體阻斷劑的過量引起的低血壓或心律失常,以及其他藥物的不合理使用,均可加重心、腎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