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星
摘要:屏風,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xiàn),歷經不同朝代的演變,出現(xiàn)了圍屏、掛屏等諸多形式。本文介紹的象牙雕“竹林七賢”圖座屏,就是由屏風演變而來的一種觀賞性小座屏。此座屏通高34厘米,由座架和座屏兩個部分組成,中間的屏心材質為10.5厘米的象牙板,象牙板上微雕“竹林七賢”圖案。綜觀此座屏,整體造型優(yōu)美質樸,屏心題材選用典型,象牙雕刻技藝精湛,堪稱精品。
關鍵詞:屏風 座屏 竹林七賢圖 象牙雕刻 微雕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1-0184-03
在錦州市博物館《文物精品展》展廳中陳列的一件清代小座屏——象牙雕“竹林七賢”圖座屏(即圖1),古樸雅致,小巧精細,甚是吸引觀眾的注意。
一、座屏的起源
陳列于幾案之上的觀賞性小座屏起源于古代的屏風。據《周禮》記載,西周時就已有屏風,但那時稱之為“斧扆”,是立于天子身后,用來彰顯其身份和地位的禮儀用具①。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屏風演變出了不同的種類,功能也隨之發(fā)生著變化。戰(zhàn)國時期,屏風的制作已達到很高的工藝水平。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境內楚國貴族墓出土的彩繪木雕屏色彩鮮艷,雕刻的動物形象栩栩如生。在漢代,屏風的使用已經非常普及,高大的廳堂之內通常放置座屏起到避風或遮擋的作用,座屏一般體積較大、不易移動。還出現(xiàn)了與茵席、床榻結合使用,由兩扇或三扇連結而成的圍屏,如山東諸城漢畫像石的屏風就是圍屏,中間放置與之配套的床榻和茵褥,圍屏比較靈活、方便折疊。隋唐時期,書畫屏風盛行,很多屏風上都有山水花鳥等圖案,或是詩人的題詩。史書及當時的繪畫中對于書畫屏風的記載也有很多,在宋代,屏風具有了橋形底墩、槳腿站牙及窄長橫木組合成的底座,座屏的基本造型確定下來。宋代繪畫中出現(xiàn)的屏風大都是有這樣的底座,簡潔大方、穩(wěn)定結實。宋代還出現(xiàn)了兩種小型屏風:枕屏和硯屏。枕屏放置在榻端,其長度和榻寬相仿,比例低矮橫長,起到避風、遮光、屏蔽臥態(tài)等作用。硯屏,據宋趙希鵠《研屏辨》所言,是北宋蘇東坡、黃山谷等人為刻硯銘“表而出之”而創(chuàng)制的,硯屏的尺寸應該是“高尺一二寸”“闊尺五六寸”才適用,豎立在硯的背后,以阻擋塵埃,遮擋陽光直射硯池的硯,并有書寫展示文字的功能②。在明代,屏風有座屏和曲屏兩種。座屏的屏座多為須彌式,下面浮雕仰式蓮花瓣,下為束腰,再下浮雕覆式蓮花瓣。這里的仰蓮和覆蓮,又稱上下“巴達馬”③。在清代,由于將大理石、玻璃等材料用于屏風的制作,致使屏風的質量和體積都較大,為了便于搬運,屏風的結構采用“插屏式”,即將屏風分為屏和屏座上下兩個部分,分別制作,再組合安裝在一起。清代屏風的實用功能減弱,裝飾功能增強,從傳統(tǒng)屏風中衍生出各式各樣的裝飾性屏風。掛屏,清初開始出現(xiàn)的一種掛在墻上、替代畫軸的屏,它是純粹的裝飾品和陳設品。掛屏以寬大為貴,或獨幅懸掛,或成雙成對懸掛。清中期以后出現(xiàn)了大量小型座屏,屏心的材質有漆木、象牙及各種玉石等,形狀也不再拘泥于方形,出現(xiàn)了圓形及其他的形狀。這些小座屏經常是放置在幾案之上,起到怡情養(yǎng)性、賞心悅目的作用。
二、“竹林七賢”圖座屏
錦州市博物館展覽的象牙雕“竹林七賢”圖座屏通高34厘米,由座架和座屏兩個部分組成。座架材質為鐵梨木,紋樣是透雕卷草紋。座架之上是直徑22厘米的鐵梨木框圓屏,木框邊緣透雕卷草紋,木框內鑲嵌一塊直徑為10.5厘米的象牙板,象牙板上雕刻的是“竹林七賢”圖(即圖2)。圖的上方有七段微雕文字,行草書,共37行,999個字(即圖3)。介紹了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和王戎等人的生平。
座屏屏心雕刻的“竹林七賢”是中國歷史人物畫的重要題材。魏正始年間,司馬氏和曹氏爭權,政治黑暗,戰(zhàn)爭不斷。一些文人學士擁有才華卻無處施展,面對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他們選擇了隱逸的生活。他們大都“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從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中尋找精神寄托,以清談、飲酒、佯狂等形式來排遣心中的苦悶④。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正是這些文人的代表。因為他們經常聚集在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修武一帶)的竹林里飲酒、吟詩、彈琴、對弈,所以人們稱之為“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的故事在西晉時并沒有流傳開來,直到東晉才出現(xiàn)有關七賢的文獻,《世說新語·任誕》篇: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瑯邪王戎。七人長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⑤。東晉以后,清談之風更加盛行,崇尚自然、不拘禮法的“竹林七賢”成為一種楷模,因此藝術家將他們竹林聚會的情景加以創(chuàng)作,使之成為中國歷史人物畫的重要題材。相傳東晉畫家史顧愷之、陸探微等人都畫過七賢這個題材,但作品已無存于世。以后幾乎每個朝代都有以《竹林七賢》為內容的作品,雖然各有所異,但是整體形式與作風還是一致的。如晚唐畫家孫位的《高逸圖》就是以竹林七賢為題材的,可惜如今圖上只余四人。明清時期,一些著名畫家依然以此為題材進行了大量的創(chuàng)作,而且還出現(xiàn)了青花和五彩竹林七賢圖瓷器、竹林七賢木版年畫及竹林七賢的竹雕、象牙雕等作品。
三、座屏屏心的象牙雕刻
座屏的屏心材質為象牙,表面滑潤,紋理細密,屏心采用象牙雕刻工藝在象牙板上進行屏心內容的創(chuàng)作。象牙雕刻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魅力。我國的象牙雕刻歷史始于史前時期。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有象的頭骨和雙鳥朝陽象牙雕刻制品出土。商代墓葬出土的象牙雕器,紋飾精細繁復,風格華美細膩,具有同時期青銅器的風格。西周象牙雕刻沿襲商代,凝厚結實、簡樸典重又區(qū)別于商代的華麗繁密,主要作為飾品裝飾在戰(zhàn)車、家具、王室貴族的乘輿以及精美的文房用具上。漢代海上貿易頻繁,象牙材料來源豐富,牙雕作品造型別致生動,刀法質樸⑥。唐代是當時世界上盛極一時的大國,與周邊國家交流頻繁,也促使了牙雕藝術的繁榮。宋、明時期,社會經濟和海外外貿易得到大力發(fā)展,每年都進口大量象牙,牙雕規(guī)??涨笆⒋?,牙雕制品也比較常見。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西方文化的傳入及宮廷對象牙雕刻制品需求的增加等因素,使象牙雕刻達到了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象牙雕刻制品主要是文玩和裝飾品,筆筒、筆架、鎮(zhèn)紙、座屏、畫托等小件制品都比較常見,這些象牙雕刻制品的裝飾圖案大多以文人故事、花鳥圖案為題材,具有濃郁的文人氣息。象牙雕刻的技法多種多樣,比較常見的有圓雕、浮雕、透雕及牙刻等。圓雕通常是用整段象牙為原料,雕成立體的作品,大多數(shù)人物類雕像采用這種雕刻技法。浮雕是在平板材料上進行立體的有層次的雕刻方式,具有半立體的效果。透雕是在平板材料上進行拉花鏤刻,再結合浮雕技法進行雕刻,作品具有剔透玲瓏的效果。牙刻是在平板材料上以刀代筆來表現(xiàn)中國繪畫和書法。
本文所述座屏正是以“竹林七賢”故事為裝飾題材的清代小件象牙雕刻制品,屏心的象牙雕采用的雕刻技法是牙刻。圖的正中是竹林七賢的人物形象:五人席地而坐,兩人站立,其中一人身旁還有一個小書童??坍嬋宋锏木€條雖然不算復雜,但是卻將人物褒衣博帶、縱情山水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人物的后面是起伏的山丘和茂密的竹林,竹林有高有矮、有密有疏,錯落有致。圖的右側是一棵挺拔的松樹,枝干雕刻得遒勁有力。整幅雕刻布局和諧,顯示出一派悠然自得的景象。屏心上方的文字采用了微雕的技法。藝術家以刀代筆在不足3平方厘米的面積內書寫了999個字,刀法細若蠅須,書法遒勁有力,作品需要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欣賞。
四、結語
縱觀整個“竹林七賢”圖座屏,整體造型優(yōu)美質樸,屏心題材選用典型,象牙雕刻技藝精湛,不僅為觀眾帶去了欣賞樂趣,而且豐富了錦州市博物館的館藏。因此說,小座屏承載大智慧!
參考文獻:
[1]劉燕妮.對古代屏風藝術的探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2,(06):151.
[2]張德祥.中國古代屏風源流[J].收藏家,1995,(03):34.
[3]胡德生.中國古代的屏風[J].尋根,1998,(02):18.
[4]薛峰,王厚宇.李墅與竹林七賢圖[J].收藏家,2001,(07):87.
[5]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2010.
[6]張家泉.中國象牙雕刻工藝的歷程及發(fā)展研究[J].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09,(1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