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娜 鄭明陽
“虎”博士 “智”擔當
——中鹽金壇技術部陳虎博士小記
■ 李娜 鄭明陽
編者按:2016年11月,中鹽金壇公司新品發(fā)布會在江蘇舉行,由該公司博士團隊研發(fā)的兩款腸衣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國內腸衣企業(yè)取得國際通行證的重要砝碼。今天,讓我們走進中鹽金壇公司腸衣鹽學科組組長陳虎,了解這位“虎”博士的“智” 擔當。
在中鹽金壇公司技術部,你會看見一個走起路來虎虎生風的小伙子,穿梭于實驗室、辦公室和中試車間,博士畢業(yè)短短兩年多,他靠著一股熱情和鉆勁,迅速成長為部門的科技骨干——他就是陳虎。此刻他正帶領著一支課題組團隊,在技術研發(fā)的廣袤土地上辛勤地耕耘。
2014年8月,陳虎從南京工業(yè)大學材料學專業(yè)畢業(yè),進入中鹽金壇公司博士后流動站,并擔任技術部一課題組組長。
近年來,隨著公司產品研發(fā)工作的力度逐漸加大,課題小組承擔的研發(fā)項目越來越多,作為組長,陳虎肩上承擔的責任也越來越重。每個項目從確定方向,到制定研發(fā)方案;從初步設計,到小試、中試,直至實現產業(yè)化生產,每一個過程都涉及到很多細節(jié)。不僅如此,各項目之間的行業(yè)跨度較大,紛繁復雜,但陳虎凡事都指導跟進,親力親為。這些看起來讓人覺得“頭大”的難題,完全難不倒他。
兩年多來,陳虎不斷學習,及時掌握國內外最前沿的文獻資料和科技信息,把專業(yè)知識嫻熟地運用于技術研發(fā),經常與生產、市場、品質等部門交流討論,集思廣益,多渠道搜集關于產品的信息。有這些知識儲備做底子,陳虎的想法自然是層出不窮。每當課題組的組員們遇到了研發(fā)過程中的困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找組長商量。在陳虎這里,難題總是能夠迎刃而解,甚至有時他還會想出多種解決方案,組員們經常感慨:“哦,對啊,我怎么就沒有想到呢?”
連續(xù)兩年在公司新品發(fā)布會上,陳虎課題組都有新品發(fā)布,低鈉鹽和兩款抑菌抗疫系列腸衣鹽等陸續(xù)面世,贏得了用戶的好評。
而從研發(fā)到最終做出經得起市場考驗的產品,這需要經歷一段漫長的過程,既需要不斷地嘗試和改進,也有對腦力與體力的考驗。
做課題,實驗自然免不了。
有一次,他帶領小組成員到張家港某機械廠家做粉體材料的設備調試?,F場生產車間塵土飛揚,粉體設備不具備自動化生產條件,從稱重到投料到放料裝袋均需手動完成,實驗的樣品是微米級的超細粉體,將近一噸的粉體,只有用鏟子一點點鏟進鏟出。面對惡劣的實驗條件,陳虎為了抓緊時間,他連簡易的防護服和防護帽都沒來得及穿戴,第一個拿起鏟子開始工作,期間也顧不上撣一撣滿身滿頭滿臉的粉塵,直到晚上九點才完成了所有的調試。此刻,陳虎也成了“雪人”般,渾身都是白色,他輕輕一拍就能揚起一片“云霧”,輕描淡寫的一句“只要試驗結果能成功,吃這么點苦算什么”,讓大家心服口服。
正是有這種不怕吃苦的拼搏精神,陳虎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一項工作,主持的10余個科研項目都在穩(wěn)步推進。
在團隊管理上,陳虎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在微信群和QQ群里,他經常跟大家說的一句話就是“We are family”。他強調團隊之間的信任和相互合作,每周召開小組會議,交流一周每人的工作進度、所遇問題、下周計劃和后續(xù)思路,組員們在會上可以詳盡地講述自己近來的新發(fā)現與新思路,以類似“頭腦風暴”的形式,互相學習、互相提高。而且,他還根據組員所學專業(yè)情況,有針對性地安排他們承擔不同的科研項目,同時又讓每個人對課題組內所有項目的整體進度有所了解,避免他們長期從事同一項研發(fā)工作內容導致興趣降低,這一舉措對于提升工作效率大有益處。
經常有同事表達疑惑:陳虎一個人要帶領完成這么多的項目,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實大家都不難發(fā)現,好的員工總能想盡辦法處理好工作中的各種難題。
(作者單位:中鹽金壇鹽化有限責任公司)
(編輯:梁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