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波 黃鶴 李巧梅
(廣東省深圳牙科醫(yī)療中心口腔種植修復科深圳 518001)
拔牙位點保存技術(shù)在口腔種植臨床的應用效果評價
李洪波 黃鶴 李巧梅
(廣東省深圳牙科醫(yī)療中心口腔種植修復科深圳 518001)
目的:研究并探討拔牙位點保存技術(shù)在口腔種植修復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我院口腔門診收治的100例口腔種植修復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取計算機隨機序列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例。對照組在拔牙后進行常規(guī)處理,觀察組在拔牙后實施即刻位點保存,再接受種植體植入,比較兩組種植成功率、牙槽骨吸收情況、牙槽骨寬度、牙槽骨高度、美學效果以及滿意度等。結(jié)果:觀察組的種植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牙槽骨吸收量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美學效果評分、滿意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拔牙后6個月,兩組的牙槽骨寬度、高度均有所減少(P<0.05),但觀察組拔牙后的牙槽骨寬度、高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在口腔種植修復中應用拔牙位點保存技術(shù)可有效減少拔牙后患者牙槽骨的吸收量,減輕牙槽骨高度、寬度缺失,為后期口腔種植修復創(chuàng)造良好的種植環(huán)境,有利于提高口腔種植成功率。
拔牙位點保存技術(shù);牙槽骨吸收;口腔科;口腔種植
口腔種植修復中牙槽骨吸收是影響到種植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拔牙位點保存技術(shù)是基于拔牙后牙槽骨吸收而實施的處理措施,本次研究為探討拔牙位點保存技術(shù)在口腔種植修復中的應用效果,對本院收治的期間共100例口腔種植修復患者拔牙后分別實施常規(guī)處理、位點保存處理,并比較其后期種植效果、牙槽骨吸收情況等。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我院口腔門診收治的100例口腔種植修復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經(jīng)口腔檢查證實為牙列缺損,均為單顆牙齒缺損,均無拔牙禁忌證,且在研究前對此次研究知情同意。此次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許可。采取計算機隨機序列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例,其中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19~48歲,平均年齡(32.76±13.24)歲;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21~49歲,平均年齡(33.25±12.69)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此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在種植修復前接受拔牙,常規(guī)消毒鋪巾,采用碧蘭麻于拔牙窩點進行局部浸潤麻醉,將牙齦分離后,拔除缺損牙齒,采用牙周膜環(huán)切刀將牙周膜切斷,采取分根法將牙根輕柔拔除,盡可能保留舌側(cè)、頰旁牙槽骨的完整性,減輕口腔軟組織損傷,刮匙將拔牙窩內(nèi)的肉芽組織、感染組織以及根尖囊腫予以刮除,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拔牙窩。對照組在拔牙后進行常規(guī)處理,即在拔牙后無菌棉球?qū)?chuàng)面進行壓迫止血;觀察組在拔牙后實施即刻位點保存,采用Bio-Oss骨粉在拔牙窩內(nèi)充填,直至充填平整,再在拔牙創(chuàng)口表面采用Bio-Gide膠原膜覆蓋,對膠原膜進行妥善固定。拔牙后3~7 d內(nèi)所有患者均口服消炎藥物,半年后復查,再將種植體植入拔牙窩內(nèi),行無張力縫合。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種植成功率、牙槽骨吸收情況、牙槽骨寬度、牙槽骨高度、美學效果以及滿意度等。其中,種植成功主要指種植體周圍骨質(zhì)穩(wěn)定且無放射性透射區(qū),種植體穩(wěn)定,無疼痛;牙槽骨吸收情況、牙槽骨寬度、牙槽骨高度均采用錐形束CT進行測量,分別于拔牙后即刻、拔牙后6個月進行測量;美學效果根據(jù)牙齦、軟組織顏色、牙槽骨缺失情況以及種植體色澤等情況進行打分,總分為0~100分,得分越高越美觀;滿意度采取滿意度調(diào)查問卷進行評估,由患者對種植后口腔舒適度進行打分,總分為0~100分,得分越高越滿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種植成功率比較對照組共有42例患者種植成功,種植成功率為84.0%;觀察組50例患者均種植成功,種植成功率達到100.0%:兩組比較,觀察組種植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牙槽骨吸收量、美學效果及滿意度評分比較觀察組的牙槽骨吸收量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美學效果評分、滿意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牙槽骨吸收量、美學效果及滿意度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牙槽骨吸收量、美學效果及滿意度評分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n牙槽骨吸收量(mm)美學效果(分)滿意度(分)對照組觀察組50 50 1.62±0.75 0.84±0.31*87.53±6.12 94.25±6.93*84.29±6.84 92.47±7.35*
2.3 兩組拔牙后牙槽骨寬度、高度變化情況比較拔牙后6個月,兩組的牙槽骨寬度、高度均有所減少(P<0.05),但觀察組拔牙后的牙槽骨寬度、高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拔牙后牙槽骨寬度、高度變化情況的比較(mm,±s)
表2 兩組拔牙后牙槽骨寬度、高度變化情況的比較(mm,±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n時間寬度高度對照組觀察組50 5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1.35±0.87 9.16±0.51#11.27±0.92 10.08±0.73#*12.42±1.08 10.23±0.89#12.31±1.10 11.19±0.87#*
口腔種植修復是臨床上治療牙列缺損的主要方法,通過植入種植體,可使患者的咬合功能有效恢復[1]。種植位點的骨量是否充足是決定口腔種植是否可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在實際治療中,患者拔牙后的牙槽骨往往會出現(xiàn)骨量缺失,牙槽骨種植區(qū)高度、寬度均明顯減少,對后期口腔種植較為不利,而隨著口腔種植修復的普及,牙槽骨吸收現(xiàn)象越來越常見,逐漸得到臨床廣泛關(guān)注[2~3],因此,臨床上應針對拔牙后牙槽骨的吸收探討積極的改進對策,以盡可能減少牙槽骨的吸收量,為后期口腔種植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拔牙位點保存技術(shù)是一種新型的口腔技術(shù),主要是指通過在拔牙后即刻對拔牙窩進行干預,以期可達到減少牙槽骨吸收的目的[4]。本次研究探討拔牙位點保存技術(shù)在口腔種植修復中的應用效果,對拔牙后患者分別實施不同的處理措施,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的種植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其牙槽骨吸收量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美學效果評分、滿意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拔牙后6個月觀察組拔牙后的牙槽骨寬度、高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這充分說明了拔牙位點保存技術(shù)可有效減少牙槽骨骨量的丟失,有利于提高牙槽骨骨量的保留,為后續(xù)口腔種植創(chuàng)造可靠條件。這主要是因為拔牙位點保存技術(shù)結(jié)合了微創(chuàng)拔牙技術(shù)、骨引導再生技術(shù)二者的優(yōu)點,在拔牙過程中可有效減輕患者拔牙位點組織的受創(chuàng),可最大程度保留牙槽骨及保護拔牙窩內(nèi)的血液循環(huán)[5~6]。同時,在拔牙后充填的Bio-Oss骨粉屬于提純小牛骨基質(zhì),可誘導牙槽骨再生,促進新鮮骨質(zhì)的生成,有效彌補拔牙窩點因牙槽骨吸收而丟失的骨量,而覆蓋于拔牙窩表面的Bio-Gide膠原膜可提供屏障作用,可促進拔牙窩內(nèi)骨質(zhì)新生[7~8]。綜上所述,在口腔種植修復中應用拔牙位點保存技術(shù)可有效減少拔牙后患者牙槽骨的吸收量,減輕牙槽骨高度、寬度缺失,為后期口腔種植修復創(chuàng)造良好的種植環(huán)境,有利于提高口腔種植成功率。
[1]張淅,謝珊珊,史慧剛,等.重度牙周炎患牙拔后位點保存的臨床觀察[J].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2016,21(4):182-184
[2]黃國偉,莊浩,沈海平,等.拔牙位點保存技術(shù)在口腔種植臨床的應用[J].上??谇会t(yī)學,2014,23(3):354-355
[3]尹偉,劉向輝,孫衛(wèi)革,等.雙尖牙區(qū)即刻種植位點保存的CBCT觀察研究[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6,26(3):202-206
[4]賀曉萍,白曉東.不同拔牙位點保存技術(shù)的臨床應用效果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21):2954-2955
[5]章歡.拔牙位點保存技術(shù)在口腔種植中的應用[J].全科口腔醫(yī)學電子雜志,2015,2(8):79-79,81
[6]郭海波,康春慧,陳學軍,等.拔牙位點保存技術(shù)在前牙美學區(qū)種植中的臨床應用[J].南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5,35(6):540-542
[7]李景輝,楊瑛,張方明,等.應用位點保存技術(shù)預防拔牙后牙槽骨吸收的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6,15(8):816-818
[8]李芳芳,高巍.拔牙位點保存在種植修復中的應用[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2013,48(7):444-446
R783.3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5.029
2017-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