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楊升宏
摘 要:以張儀為例的縱橫家受個人經(jīng)歷及時代影響,在其言論中顯示了獨特的傳播技巧。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張儀在游說諸侯時的言論,以探索縱橫家的傳播技巧。研究發(fā)現(xiàn),在戰(zhàn)火紛飛的戰(zhàn)國時代,縱橫家取得良好傳播效果的技巧在于:審時度勢、曉以利害、運用邏輯力量以理服人,這些技巧都展現(xiàn)了縱橫家的傳播智慧,同時也體現(xiàn)了社會過渡時期的復雜性。
關鍵詞:縱橫家;戰(zhàn)國;傳播技巧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6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自由探索項目“戰(zhàn)國語言傳播技巧研究”的成果,項目號:862588。
縱橫家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從事頻繁傳播活動的謀士,被納入“士”的范疇之內(nèi)。士在當時是一個獨特的階層,最初以能征善戰(zhàn)的武士居多,春秋戰(zhàn)國時以精通六藝的文士為主?!笆恐哒吣朔Q匹夫,徒步而處農(nóng)畝;下者鄙野堅門閭里,士之賤也亦甚矣!”士大都出身寒微,到了春秋時期,孔子首開周游列國游說諸侯之風,此后,越來越多的士企圖“口道天下之事”,以求得做官食祿、改變命運。在眾多的游說之士中,戰(zhàn)國時期的張儀以連橫策略,舌戰(zhàn)群雄,為各國統(tǒng)治者陳說天下之勢,使“所在國重,所去國輕”,做到了“圖爵位則佩紱,謀貨財則輸海內(nèi)”,他是那個時代呼風呼雨、推波助瀾的弄潮兒——
張儀,其仕途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出生于魏國安邑。在楚國游說的過程中被誣盜璧、掠笞數(shù)百遍體鱗傷而回,其妻嘲諷說:要是你不讀書,到處游說諸侯,怎么會受到這樣的羞辱?張儀不僅不關心傷勢及臉面,反而急切的問自己的妻子他的舌頭還在不在,其妻哭笑不得地回答:“舌在也?!睆垉x深感萬幸說:“足矣?!贝撕?,張儀以連橫之說在秦、魏榮升卿相。張儀的辯術謀利而不養(yǎng)德,為孔孟之道所不齒,被司馬遷稱為“反覆之臣”、“傾危之士”3,但在辯士如云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能夠在諸侯國政治外交斗爭中發(fā)揮唇槍舌劍威力,“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憩”同4的,非傾危之士莫屬。本文主要是通過張儀在戰(zhàn)國時期的言論和傳播活動,來探索縱橫家的傳播之道。
1 縱橫家的天時地利
縱橫家所處的戰(zhàn)國時期,是他們游說諸侯、傳播思想的大舞臺,有了這個舞臺,他們方能一展身手?!皞鞑セ顒拥氖欠耦l繁,有賴于下列幾個條件:1.交通的發(fā)達。2.傳播工具的發(fā)明和改革。3.思想言論的自由?!睉?zhàn)國頻繁的傳播活動的形成,也包含了上述三個方面。
發(fā)達的交通。戰(zhàn)國時期已有較完善信息傳遞系統(tǒng)。信息傳遞首先依賴于道路的修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都十分注意道路的修筑,已有的道路要按時修理,沿水的道路要細心陂障,河上須建造橋梁,路旁要栽種樹木,沿途要有行路標記,道路上要設立專舍,派人守護道路。”4道路的暢通為郵譯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正如孔子所說:“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5可見,“置郵傳命”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比較普遍的傳播方式。
(二)傳播工具的發(fā)明和改革。戰(zhàn)國時期,是口語傳播的繁榮時期,除了游說與辯論外,歌謠將口語節(jié)奏化,出現(xiàn)了大量朗朗上口的歌謠,我國第一部十個總集《詩經(jīng)》便出現(xiàn)在春秋時期。此外,文字傳播也有了進一步發(fā)展,在商周甲骨、鐘鼎的基礎上,戰(zhàn)國以來出現(xiàn)了竹簡、絹帛等便于攜帶的書寫材料,傳播工具進一步多樣化。
(三)自由的思想言論。思想言論的自由離不開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因素。從政治方面來看,破壞和建立是當時的關鍵詞:各諸侯國通過破壞禮樂,逐漸瓦解周王朝的統(tǒng)治;通過兼并稱霸,建立新的適合于拓疆的輿論武器。在“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同5的戰(zhàn)國亂世中,“巧謀并行,詐術遞用,攻戰(zhàn)不休”,出于兼并戰(zhàn)爭需要,各諸侯國競相吸引士人,這也在客觀上促成了言論自由的環(huán)境,使文武之士能夠跨國自由流動,從而造成了戰(zhàn)國時期傳播活動異?;钴S的局面。經(jīng)濟上,春秋戰(zhàn)國是奴隸制經(jīng)濟關系逐漸崩潰,封建制經(jīng)濟關系逐漸發(fā)展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生產(chǎn)工具改進、生產(chǎn)力迅速提高,在此基礎上,農(nóng)業(yè)飛速發(fā)展,與之相適應的生產(chǎn)關系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2 縱橫家的縱橫之道
“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8,縱橫家的縱橫之道體現(xiàn)在其言論之中。張儀受時代的影響,提出了連橫策略,從認知傳播學的角度來看,縱橫之術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上述的天時地利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他的勸服使各諸侯產(chǎn)生了認知偏向,具體策略如下:
審時度勢。根據(jù)說服學理論,在人際說服過程中,“說服信息能否改變一個人的觀點或行為,取決于人們普遍具有的三個心理特征 ,又稱‘心理前提,即心理需要、自我形象、心理平衡?!币虼藢彆r度勢是游說成功的重要前提,不僅要求說者在說服前要掌握天下大勢,了解各諸侯國的具體情況;而且要揣摩對方的內(nèi)心世界。作為從事政治活動的縱橫家,其了解天下大勢的程度毋需多言。從張儀游說諸侯的具體案例來看,他對各諸侯國的地理地形、疆域大小、實力強弱、貧富狀況乃至各國君主的喜好、才干等都了如指掌。以此展開游說,能夠提高自己在對方心中的信任感,因此,接受觀點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善于審時度勢,就“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15(82頁)。
(二)恐懼訴求??謶衷V求最有可能促使對方接受自己的結論,這一過程應是“恐嚇——寬慰”的過程,一味的恐懼訴求只會讓對方感到恐懼而無所適從,因此,應及時給予對方寬慰性建議,否則恐懼訴求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
首先,張儀的說服活動都圍繞各諸侯國對外交安全的憂患而展開。他從國家實力出發(fā),認為秦國攻打別國是輕而易舉的事。比如在游說楚國時,張儀對楚懷王說,如果(楚國)不親附秦國,秦國將會首先拿下韓、魏,然后攻打楚國的西部,韓、魏則進攻楚國的北部,楚國將會處在危險之中。張儀迎合了別國對安全的需求,以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為由使對方感到恐懼。這已達到了恐懼訴求的初步目的。接下來便是寬慰的過程。張儀在說服時,首先說明不親附秦國則面臨亡國的危險,隨后話鋒一轉,說明與秦國合作的好處,如魏國能規(guī)避楚、韓兩國的外患;楚國能獲得“泗上十二諸侯”,并“長為昆弟之國,終身無相攻擊”。張儀采用威脅+建議這種一反一正的恐懼訴求,取得了較好的說服效果。
(三)強化和弱化模型。拉森在《說服:接受與責任》中提出了朗克(Hugh Rank)的說服模式。朗克發(fā)現(xiàn)說服者常用強化和弱化兩種策略來說服對方:通過一些技巧強化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弱化對自己不利的信息。張儀的游說活動中,這一模型的運用可謂爐火純青。由下表可以看出,張儀主要強化秦國的實力和合縱的弱點。
(四)話語策略。語言是思維最直接的體現(xiàn),從張儀的話語策略看,主要有以下兩點:
設置懸念。張儀對這一策略的應用最明顯的就在于說服秦惠王。他開門見山的告訴秦王六國的弱小及秦國的強大,但秦國一直沒有得到霸主的名號,為什么?張儀在這里為秦王設置了一個懸念,隨而娓娓道來,讓聽者能夠產(chǎn)生興趣,順著他的思路聽下去。
誘騙和詭辯。張儀對這一策略的運用,最經(jīng)典的要數(shù)以六百里之地騙楚王了:當時齊楚攻攻下了秦的曲沃。秦王特別惱恨,想要討伐齊國,于是讓張儀南見楚王破齊楚聯(lián)盟。見到楚王后,張儀首先表達了對楚國的友好和對齊國的憎惡,然后話鋒一轉:(由于)貴國與齊國相交甚歡,所以秦國就不能善待大王了。隨后張儀建議楚國與齊國絕交,并提出了絕交所能獲得的好處:北方可使齊國削弱,西方有惠于秦,而楚國還會獲得商、於方圓六百里的土地。聽完張儀的花言巧語,楚懷王果然中了圈套,“使人絕齊,使者未來,又重絕之”。同時,楚懷王派人跟張儀到秦國去接受土地。張儀裝病不見楚使,楚懷王以為張儀懷疑他與齊國絕交不徹底,又派勇士到齊國大罵齊王。張儀確知齊楚絕交后,便出來見使者說:“從某地到某地,方圓六里之地,獻于楚王”。楚懷王得知上當后,舉兵伐秦,秦齊聯(lián)手敗楚。
3 總結
在張儀的傳播案例中,能看到縱橫家的一些共同特點:一是準確把握對方的需求,從而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表面上總是“我為你好”為你的利益著想;二是說客利用對方趨利避害的心態(tài),運用情感訴求和恐懼訴求,對其誘之以利、勸之以害,在厲害關系的分析中,引導對方心悅誠服地做出有利于己方的抉擇;三是說客利用舌辯的藝術和游說的邏輯力量,在言之成理、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勸說中,取得最佳的勸說效果。
劉向在《書錄》中對這些智謀權術曾這樣評價:“故孟子孫卿儒術之士,說權謀之徒,見貴于俗。是以蘇秦、張儀、公孫衍、陳軫、代、厲之屬,生從橫長短之說,左右傾側。蘇秦為從,張儀為橫;橫則秦帝,從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笨梢姡趹?zhàn)火紛飛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縱橫家高超奪人的舌戰(zhàn)技巧,不僅被各諸侯國所重視,而且為我國權術寶庫增添了不可多得的游說之術和縱橫捭闔之術。
參考文獻
[1]《戰(zhàn)國策·齊策四》
[2]《戰(zhàn)國策·趙策一》
[3]《戰(zhàn)國策序》
[4]《太平御覽卷》卷四六四引徐翰
[5]《史記》
[6]朱傳譽,先秦唐宋明清傳播事業(yè)論集[M],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75
[7]李敬一,中國傳播史先秦兩漢卷[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35
[8]《孟子·公孫丑上》
[9]《呂氏春秋·先己》
[10]《韓非子·五蠹》
[11]龔文庠.說服學——攻心的學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