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奢侈品文化的特性決定了其在消費社會的大背景下,需要以建立神話的形式來吸引消費個體。本文通過分析奢侈品神話所帶來的的影響,參考目前迅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對奢侈品神話的未來展開一種思考。
關鍵詞:神話;消費社會;牟??;香奈兒
現(xiàn)代社會值得贊頌的思想之一,就是把對奢侈品的追求歸為無傷大雅之列,這直接影響到了這一領域神話的延續(xù)。奢侈品是具有高需求收入彈性的物品或服務。正基于高彈性的特征,奢侈品具有“被代替”的特質(zhì),如香奈兒的高級定制服裝與草根品牌的衣物都無非用于穿著,甚至在考慮經(jīng)濟性和社會環(huán)境的條件下,后者比前者更平易近人。而當一個人感到口渴時,一杯清水的使用價值可以說與拉菲葡萄酒沒什么區(qū)別了。這便要求奢侈品文化帶來一種神話效果,以此來吸引龐大的消費個體。
奢侈品的神話在于,利用自身文化、產(chǎn)品以宣揚某種不同于世俗生活的價值觀。以香奈兒為例,它展現(xiàn)的是女人自身的魅力,一種高貴的氣質(zhì)、精致的生活狀況。而這個神話的支撐在于香奈兒女士本人(個人的傳奇經(jīng)歷)、匠人精神與價格。香奈兒本人及其他代言者向消費者展現(xiàn)完美自我的模子,一個特立獨行的知性女性足以吸引大部分女子的心,并以此為生活目標。而匠人精神所帶來的精致產(chǎn)品,對細節(jié)都苛求至極的奢侈品,則讓消費者得到生活細節(jié)上的滿足。最終的一環(huán)是奢侈品居高不下的價格,這種金錢上的衡量更具有沖擊力,它讓持有者感受到自己的“高人一等”是有著確切的支撐力。
1 救贖與災難的先聲
理解奢侈品神話的演進,我們可以再次回到奢侈品的概念上,或者說特質(zhì)上。區(qū)別于必需品,奢侈品有著“不必須”、“多余”的概念,現(xiàn)代社會以前對于奢侈品的偏見便多由此而生。正因為奢侈品的多余含義,讓它成為階層壓迫的象征,與政治與經(jīng)濟層面的優(yōu)越性相聯(lián)系。而隨著消費社會的來臨,技術的進步和資源的開發(fā)(即物的相對豐盛的來臨)解除了大部分“特權消費”?,F(xiàn)代社會的奢侈品神話更多地趨向于消費的層面,有著救贖的一面,也有著災難的一面。
奢侈品文化救贖的一面,可以同消費社會的積極性相理解——個體通過自身努力而參與到消費活動中,購買物品的同時得到地位的認同感。
有趣的是,當我們從多種維度考量香奈兒品牌的產(chǎn)品,從香水到服裝,分析出其中人性化的成分、與傳統(tǒng)觀念相叛逆的因素,就會發(fā)現(xiàn)它的核心與文化產(chǎn)品無異——給予消費者一種寄托。這種人文上的關懷是消費社會下的大部分奢侈品所特有的,換言之,消費者愿意去購買香奈兒的五號香水,可能并非因為它真的香味獨特,而是被它背后的理念所吸引,或許是廣告詞,或許是五號香水的故事等等。由此可以推論出當前奢侈品的常規(guī)“套路”,利用品牌故事與文化理念捆綁消費者,讓個體在消費中除了獲得地位的滿足感之外,獲得更多的愉悅感(符號價值)。
從奢侈品文化是倫理與美學的結合這一觀點出發(fā),其救贖的一面也包含著災難的一面。這種災難不能單純地從合理消費、節(jié)儉的層面上理解。物欲橫流將限制消費者的自由的這種觀點,可以恰當?shù)亟忉屵@種神話體系自身的弊端。奢侈品企業(yè)在宣揚自身文化的同時,消費者也被動地接受著這些理念,因此消費行為有被誘導的成分。從政治道德的角度而言,這種誘導可能會招致神話的解體——歸根結底,奢侈品只是一種符號,而并不能改變消費者的生活本身。無論我們?nèi)绾涡麚P奢侈品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一件香奈兒的衣服也不能真正地改變擁有者的生活。換言之,奢侈品的神話不同于科技的神話,后者才能夠真正地推進生活,而前者只是用更高的代價來換取一種愉悅感。如同宗教在封建社會的地位一般,矛盾永不消弭。
奢侈品神話救贖與災難的雙面可謂相生相成,且二者應難以達到某種和解。奢侈品的文化本就犧牲著其大眾的一面,以換取一種非理性的追捧。而未來的奢侈品文化是保持不變還是繼續(xù)被消費社會重塑,甚至消失,都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奢侈品消費往往走在普通商品消費之前,它是消費社會的先聲,有著預示的重要性。
2 牟取變化與歷史
昂貴與稀缺都非奢侈品定義的必須條件,這種觀點給了我們一種隱喻——奢侈品總是隨時而變的。即根據(jù)社會生產(chǎn)情況與大眾消費狀況,奢侈品的概念總是移動的。當生產(chǎn)力低下時,我們現(xiàn)在所認為常見的事物都可以稱為奢侈品,如上個世紀末的手表、冰箱等等。
奢侈品的隨時性造成了奢侈品神話的又一特征——對變化與歷史的牟取。香奈兒是從一戰(zhàn)后開始蓬勃發(fā)展的品牌,直到現(xiàn)在也還面臨著女權主義的時代背景。無可否認,香奈兒在建立之初,對推動女性解放有著不可否認的貢獻。而在當今社會,香奈兒仍然成為一種美好女性的標志,以此掏空女性的錢包。
奢侈品神話在牟取歷史變化的同時,自身的文化便顯出一種孤立性,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zhì)。每一種奢侈品都渴望形成自己的獨特性,讓它們永垂不朽、流芳百世,而不是僅僅停留于一個消費社會生產(chǎn)的冷冰冰的商品的層面。所以針對奢侈品的神話而言,它確實是屬于過去的,在消費社會的背景下,它自身的存在便充滿了矛盾——奢侈品神話既包含著特權的色彩,又因受到消費社會的影響,而使所有產(chǎn)品都成為普遍意義的消費品。
而在互聯(lián)網(wǎng)經(jīng)濟和粉絲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奢侈品神話的未來便岌岌可危。當牟取變化與歷史的神話體系被大眾消費的潮流沖擊,前者要么選擇脫離整個消費社會的軌道,要么放棄自己的獨特性的一部分。第二種選擇固然是艱難的,這等同于放棄整個神話體系的核心,奢侈品之所以成其為奢侈品,就是依靠其高貴于普通的日常用品的特性。而第一種選擇是我們所無法預料的,至少按照目前的社會趨勢而言,我們難以得出奢侈品消費撼動大眾消費模式的結論。
奢侈品神話的歸路,需要達到一種平衡,在對現(xiàn)代社會的牟取中,實現(xiàn)與蓬勃發(fā)展的互聯(lián)網(wǎng)經(jīng)濟和諧相處的平衡。至少按照波德里亞的觀念而言,絕對物質(zhì)豐盛的社會是不存在的,所以一定的消費特權定然還會存在。生產(chǎn)發(fā)展的潮流中,奢侈品文化需要考慮的是,添加什么不同于日常用品的因素,以穩(wěn)固整個體系的神話系統(tǒng)。
參考文獻
[1][法]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2][美]克里斯托弗·貝里:《奢侈的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作者簡介
劉瀅(1996-),女,四川德陽人,四川大學中文系學生,文化創(chuàng)意與文化產(chǎn)業(y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