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金玉
1.我的家園
大通縣的位置在青海省版圖上形如一片綠葉。這片總面積3090平方公里的綠葉上,黑林河、寶庫河、東峽河等支流匯合成北川河,成為葉片的主葉脈緩緩流向南面的省會城市西寧。北川河畔45萬各民族大通兒女生活在這片和諧的家園里。
縣城橋頭鎮(zhèn)是綠葉上的一顆明珠,號稱“北武當”的老爺山巍然屹立在縣城東南。老爺山下是“橋頭清真寺”,老爺山上又分別有道教的“觀音洞”、“藥王殿”,佛教的“感應寺”,這“一山融三教”的現(xiàn)象,讓人感受到這里民族團結(jié)、相容共生的和諧局面。
我們家世居老爺山下,是橋頭鎮(zhèn)老爺山下的老居民之一。早在解放前20、30年代,橋頭鎮(zhèn)(當時稱作峽口)的居民只有屈指可數(shù)的幾戶商家,有漢族、回族、蒙古族、土族、藏族,他們集中居住在老爺山下,以經(jīng)營飯館、布匹、鐵器、雜貨等為生。解放初期,橋頭鎮(zhèn)各民族居民人口逐漸增加,甚至還有朝鮮族。祖父曾經(jīng)告訴我,那一戶朝鮮族居民,攜帶物品時習慣頂在頭上,甚至買面、買油都要頂在頭頂帶回家去。那個時候,祖父的父親早逝,曾祖母與四個兒女共同經(jīng)營小飯館謀生。曾祖母一家與一戶回族人家十分要好,回族朋友家的兒子麻哥和女兒則乃拜都認曾祖母為干親,家人喚則乃拜的小名“乃拜子”,她常常來家中幫忙做蒸饃饃等家務。兩家人生活上互幫互助,結(jié)下了美好的友誼。
大通地區(qū)有個民俗,家里的小孩子經(jīng)??摁[或生病,可在天亮之前抱著孩子出門,認第一個碰見的人為孩子的干親,這樣可保孩子無病無災,健康成長。上世紀50年代初,我的大舅舅出生后遇到的干親是一戶姓馬的回族,因此我大舅除了有個漢族名字外,還有一個回族名字叫“馬德寶”。在我的記憶里,大舅明明姓王,人人卻都叫他“馬德寶”,后來才知道原委。外公家與這戶馬姓回族人家一直保持著親戚一般的來往,連我大舅的妹妹——我的母親,都被馬姓回族人家親切地稱為“我們家的姑娘”。
上世紀50年代未,我的祖父母被下放到大通縣東峽鎮(zhèn)的一個土族山村里勞動。我和兩個弟弟相繼在這里出生。我家鄰居是一戶土族人家,夫妻倆丈夫叫尕莽,妻子叫阿梅。我們兩家人做了什么好吃的都要互相端去品嘗,關系非常好。我們姐弟三人跟尕莽家的孩子們一起玩耍,和他家的孩子們一起管尕莽叫“阿爸”,管阿梅叫“阿媽”。直到80年代初回橋頭鎮(zhèn)生活,我家與尕莽家一直保持著很好的鄰里關系,年輕、俊秀、善良的阿梅阿媽的形象令我至今難以忘記。
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我們耳濡目染地接受了前輩們對不同民族朋友的態(tài)度:只有互相尊重才能贏得友誼和親情。我的學生生涯最大的收獲是擁有了兩位好朋友,她們一位是回族、一位是藏族。我們在大通二中讀高中時相識,成為好朋友一直交往到現(xiàn)在。我的回族朋友馬玲玲充滿智慧,我的藏族好朋友李拉毛充滿浪漫,我們相伴一起渡過美好的青春年華,再攜手一起走向中年。年少時我們一起學習寫詩,積累了一本手抄本的三人詩集叫《玉冰靈》。我們常常在北川河畔玩耍,談各自的夢想,說生活中的煩惱;現(xiàn)在雖然都忙于工作和生活,但總是互相牽掛著,每過一段時間都會設法見見面,聊一聊。雖然三個人分別是漢、回、藏三個民族,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但是二十多年來,遇到困難時大家互相慰藉,遇到快樂時共同分享,互相尊重、支持、關心,讓我們成為彼此最重要的朋友。
我的老公是來自互助的土族,是一名獸醫(yī)。他在斜溝獸醫(yī)站工作時長期照顧當?shù)氐幕刈逦灞埣怖先笋R努海。中午做飯給馬努海吃、給他購買衣物、為他剃頭修面,生病時為他購買藥品。這位有精神疾病的老人后來一直叫獸醫(yī)老公“呀樂兒”!是“朋友”的意思。難忘那年春節(jié)前,我從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陪著老公在商店里為馬努海選購棉衣、棉褲、棉鞋、襪子……老公和他的同事們一直照顧著馬努海,這讓我覺得自己心里也暖暖的。這中間有許多故事讓人稱道,令我感動。我曾寫過一篇短篇小說叫《努?!罚瑏碛涗涍@些故事。有趣的是,后來老公調(diào)動工作到極樂獸醫(yī)站,他又在當?shù)卣业搅艘晃换刈濉把綐穬?!”——穆沙。穆沙夫妻都是殘疾人,老公和同事們又悄悄幫助他們?012年除夕這天,穆沙的妻子托人從極樂到橋頭的班車司機給我們捎來一大包牛筋面,一壺牛奶,一包孩子們愛吃的,她自己做的辣片,這讓我很感動。2014年,女兒生病在西寧住院,韓穆沙得知消息背著他母親做的鍋盔大饃來看望……
每個人都有一段類似的故事,把尊重、關愛之類溫暖的詞匯放到和別人的交往中,無論民族、身份如何,都會帶給我們溫暖的回報。
2014年7月26日,一輛來自甘肅蘭州的旅游大巴車在大通縣極樂鄉(xiāng)附近側(cè)翻,來自甘肅省蘭州市的59名游客被困車內(nèi)。極樂鄉(xiāng)吉拉口村附近各族群眾第一時間趕來自發(fā)營救被困游客,現(xiàn)場很快聚集了近70多名救援群眾。一公里外的城關鎮(zhèn)沙巴圖村的10幾名回族群眾聽到消息后也趕來救援;參與救援的過路司機——青林鄉(xiāng)土族村民白明全先后從大巴車中背出9位重傷游客……受單位委托,我參與了事件搶救過程的采訪,深深感嘆生命不分民族、地域、性別,自發(fā)營救甘肅游客的行動為傷者得到及時救治贏得了寶貴時間!
2014年10月,我意外地在大通縣新莊敬老院里看到了當年老公在斜溝獸醫(yī)站時照顧的那個回族殘疾老人馬努海。喜歡穿軍裝的馬努海,正戴著敬老院院長唐海普送給他的綠色大沿帽悠閑地在院子里徘徊。馬努海的養(yǎng)老問題一直是我和老公討論的難題,現(xiàn)在我們的擔憂煙消云散。敬老院里漢族院長唐海普正帶領各族服務人員照顧著50多位回族五保和殘疾老人,他們敬業(yè)奉獻為社會各界傳頌。
這些只是普通大通人的平凡經(jīng)歷,每一個故事都充滿溫暖。
2.麥仁飯里的二月二
正月的年剛剛過罷,二月的節(jié)日就急急地趕來了。河湟人家的二月二,滿溢著麥仁飯的清香。每年這天,從鄉(xiāng)村里的莊戶院門前走過,吸吸鼻子,就知道哪家的麥仁飯煮好了。
為了煮這鍋撲鼻香的麥仁飯,主人家已經(jīng)準備了好多天了。正是春寒料峭的日子,天剛蒙蒙亮,河邊的冰灘上卻傳來“咚、咚……”的砸冰聲。用鐵錘或斧頭在冰面上砸出一個直徑一尺左右的冰窩子,從隨身帶來的布袋中捧出兩捧昨晚上就用堿面水潮好的麥子放進冰窩子里。麥子是去年秋收時家中打輾的新麥。主人開始用打夯用的杵頭舂麥仁。他小心地掌握著舂的力度,不能用力過猛,否則麥粒會被壓碎,也不能過輕,否則麥皮就舂不下來。一次最多只能舂出一碗麥子,在春寒中一窩一窩地舂著麥子,他們的手和臉凍得通紅,心頭卻已經(jīng)飄蕩著麥仁飯的清香,還有家里老漢和娃娃們的笑臉。
從冰窩子里舂出的麥?;祀s著舂下來的麥皮還有晶瑩發(fā)亮的冰渣子。主人把它們背回家,晾曬在陽光下。冰渣子在溫暖的陽光下融化殆盡,麥粒兒中間的水份也悄悄地退去了,舂下來的麥皮和麥粒兒分離開來。女主人麻利地用簸箕簸去那些麥皮,淡黃色的麥皮在風中快活地打著轉(zhuǎn),紛紛跳躍著離去……
簸過的麥子倒入水盆浸泡一陣后,主人伸手搓洗,把殘存在麥粒表面的麥皮搓洗下來。經(jīng)過搓洗,麥粒們猶如脫去黃色外衣的小寶寶,露出白白胖胖的肉身,這時它們的名字已經(jīng)變成了“麥仁”。再經(jīng)晾曬除去水份,裝入布袋收藏,麥仁們開始靜靜等待二月二的到來。
二月初一這天,架在家中庫房房梁上的豬頭和四個豬蹄被取了下來,那是過年前宰殺的年豬的豬頭和四蹄。春節(jié)期間人來客往,豬肉都已經(jīng)吃得差不多了。這豬頭和四蹄可是專門留下來在二月二吃的。找來三塊大石頭,壘起簡單的三鍋岔,中間點燃劈柴,分別把豬頭和豬蹄吊起在柴火上,讓火舌把上面殘留的毛燒燎干凈,再放到水盆中用布搓洗。洗出的豬肉表皮呈現(xiàn)焦黃色,很是誘人。
二月初二清早,女主人將分割成小塊兒的豬頭肉和豬蹄上鍋煮。肉鍋里的水燒開了,只放一把鹽,緊接著就把準備好的麥仁倒入沸騰的肉湯中。等湯水再次沸騰,改用慢火熬煮。撲嘟撲嘟聲中,女主人不斷用鐵勺在鍋內(nèi)翻攪。鍋里的豬肉表皮煮裂,湯汁慢慢浸入肉里,麥仁煮熟了又慢慢煮爛了……
一個小時的熬煮后,豬肉在湯汁中釋放的膠原蛋白和脂肪與麥仁釋放出的淀粉合而為一,那鍋濃稠的麥仁飯香味撲鼻。但是現(xiàn)在還不能吃。女主人在鍋中剩下足夠家人吃一頓的量,把其余的麥仁飯舀了出來。舀出來的麥仁飯是留下來過幾天吃的,也有留給不在家的孩子們回來吃的。此時把它們舀出來是因為鍋里還沒有放入調(diào)料和蔬菜,便于保存。舀出來的麥仁飯在清晨的涼風中迅速涼了下來,在濃稠的湯汁作用下,包裹著肉塊和煮爛的麥仁的麥仁飯很快凝結(jié)成乳白色的塊狀物。
留在鍋里的麥仁飯如果嫌稠,可加入少量開水,再放入花椒粉等調(diào)料,燒開后食用。臨出鍋時,要撒上蔥絲、香菜,乳白色的湯汁,加上碧綠的蔥絲、香菜的裝扮,麥仁飯色香味俱全了。麥仁飯里的豬肉煮得酥軟綿爛,麥仁煮爛后似有似無,吃到嘴里才能感受到柔韌粘牙的麥仁。麥仁飯的配料葷素搭配,營養(yǎng)豐富,其湯汁濃稠潤滑,融合了肉與麥的香味。麥仁飯粘、軟、香、滑的獨有口味特別受老人和孩子們的親睞。
冒著香氣的麥仁飯盛入碗中,連同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一起用大紅的木掌盤托著送到飯桌前時,早春的太陽已經(jīng)升起,一家老少說笑著,開始享用節(jié)日的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