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詩經(jīng)里的堇菜(續(xù)篇上)

      2017-07-21 13:43柯平
      文學港 2017年7期
      關(guān)鍵詞:文王

      柯平

      由于周人切實有效的工作實績,國家的生存環(huán)境以及生活居住條件都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作為當時執(zhí)政的商國自然要有所獎勵。按傳世文獻所稱,古公的兒子季歷孫子姬昌曾孫姬發(fā)先后受封于商,世為西伯,還有個別號叫周牧師,不知是否系牧田或牧?;蚰裂蚰恋煤?,因有此稱。考之《古本竹書紀年》輯本:“周公季歷伐余無之戎,克之,命為牧師?!贝酥^王季?!巴蹂a命西伯,得專征伐?!贝酥^文王?!拔鞑l(fā)受丹書于呂尚?!贝酥^武王。甚至包括古公自己,后世所津津樂道的率周人逾梁遷岐這一豐功偉績,書里記的卻是“命周公亶父,賜以岐邑”。則移居一事,實出國家封贈,而非主流歷史學家所謂為熏鬻或狄人所伐。難怪這部珍籍好不容易從汲塚里挖出來,沒過多少時間即自人間蒸發(fā),依稀佛家所言得于塵土歸于塵土了。具體內(nèi)容方面,以今人所輯殘本與周人自己記的對照一下,《竹書》曰:“周公季歷伐西落鬼戎?!庇衷唬骸爸軒煼コ?,戰(zhàn)于畢,克之?!薄吨芤住芳葷栽唬骸案咦诜ス矸饺辏酥?,小人勿用?!蔽礉栽唬骸罢鹩梅ス矸饺?,有賞于大國?!蔽髀涔砣旨垂矸剑瑖谒拿魃叫?,古稱鬼藏山。宋潘自牧《記纂淵?!分^“秦時驅(qū)山塞海,鬼神勞役,奔入四明山不出,因名鬼藏山,在明州”是也;程邑在畢,從比從十,女器名。《儀禮》注云:“畢狀如叉?!庇帧墩f文》“也:女陰也”。邑為伐程所得,文王所筑,考清華簡《程寤》;“幣告宗方,社稷祈于大末;山川攻于商神;程烝占于明堂。(大末讀作太末,原釋六末,非是。)”則在越地無疑;高宗即周宗,明陳耀文《天中記》:“鬼藏山,其巔五峯絕高,形如芙蓉”;震,震澤也,用,古作甬,今出土文獻有甬無用;大致都能對觀。另《尚書》高宗肜日篇,首言“高宗肜日,越有雊雉”。末二字實為“句隹”之變文,句者,吳音鬼也;隹者,烏之古文,肜日鬼烏,即世言日中三足烏也,《淮南子精神訓》“日中有踆烏”。漢高誘注:“踆,猶蹲也,謂三足烏?!倍?,蹲鴟,芋頭別稱,祭神供品。難怪張守節(jié)要說它即《山海經(jīng)》所謂青鳥,“主為西王母取食也”。

      至于事件所系那些商人年號,則不一定可靠可信了,如帝辛二十一年條下云:“諸侯朝周,伯夷叔齊自孤竹歸于周。”四十一年條下云:“春三月,西伯昌薨?!倍鴵?jù)《呂氏春秋》紀冬季第十二:“昔周之將興也,有士二人處於孤竹,曰伯夷叔齊。二人相謂曰:吾聞西方有偏伯焉,似將有道者,今吾奚為處乎此哉?二子西行如周,至於岐陽,則文王已歿矣。”則文王死于兩人奔周前,前后誤差竟有二十余年之久,又怎能讓人信服?,F(xiàn)在的商人世系是好事者偽托司馬遷弄出來,塞進《史記》里去的,前人不相信,后人也不相信,因鄭玄《詩譜序》說得明明白白:“夷、厲已上,歲數(shù)不明。太史年表自共和始,歷宣、幽,平王,而得春秋次第,以立斯譜?!眲t周代前期已失記載,遑論夏殷商三代,其偽無足辯。后來王靜安以出土甲骨證之,立下大功,才有一些人開始將信將疑,或半信半疑。而按李恩績《愛儷園夢影錄》披露他在上海哈同花園寫《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的細節(jié):“王先生的這本考釋,原有些因為墨本不清或殘缺而沿誤的,但也沒什么要緊,其中只有第九葉第一片,誤得太厲害些,這片他釋的是‘賓祖己三個字,因此推論這‘祖己該是‘雍己或‘孝己,不是《尚書》‘高宗彤日的‘祖己。話原不錯,但這片實在不是‘賓祖己三個字。因為這片下面還有個碎片,合起來是‘……賓……,‘己未……,‘……貞……幾個殘字,不是賓祖己整整的一句。王先生先誤釋做‘祖己,再推論‘祖己是誰,這倒有類于韓非子說的‘郢書燕說了?!?/p>

      與此相比,這兩句詩本身,倒不難解。西就是棲,東就是車,這前面已經(jīng)詳細討論過了,當時尚無東西南北之義,只有前后左右之分。代表西字概念的,就是人形地域人字的起筆處,代表東字概念的,就是用于連接人字一撇一捺間的這條新筑大堤,世稱直道、周道或公路。古德直二字互通,又有老子寫報告文學叫《道德經(jīng)》,稱“道可道,非常道”。非道即下道,周道也;常道即上道,古常上通用,商道也。是非二字之義詳上說。又王者治天下,治得好稱有道,治得不好稱無道,也是出于這個道理。徂,阻也,《禮月令》地氣沮,泄是(堤),謂發(fā)天地之房。阻同隔,筑堤隔水之義,講的就是這條堤。傳世文獻記文王有師名鬲熊,又有禹貢熊耳山,日人輯漢《括地圖》軼文:“熊耳山,地門也,其精上為畢附耳星?!敝v的還是這條堤,而熊耳、伊闕之類,亦堤中水門之別稱而已。周人自西遷東之義,前面已經(jīng)反復強調(diào),不可能到這時還要啰嗦不清,因此這兩句詩的原文,當為“自棲阻車,周原執(zhí)事”。就是說堤筑好了以后,周人即以此為家,自棲堤上,即從原來散居周邊涂山的“周原詩詩”,到集中居住新堤下地室的“周道如馳”了。而當時住在兩崤即大雅小雅上的老大,見他足智多謀,勤勞能干,干脆把附近一帶都劃歸他管理,所謂周原執(zhí)事,大概就是太史公說的監(jiān)商了。張次仲《待軒詩記》卷六因此總結(jié)說:“上止反自此,至第七章,先民事而次宗廟,首宗廟而及宮室門社,此經(jīng)綸之次第。公宮居中,而民居左右也。民居既定,則治田里,乃疆以正,經(jīng)界乃理,以分土宜,乃宣以道溝洫,乃畝以度廣狹,民居田事,既皆安輯。周徧執(zhí)事,執(zhí)田事也。民性安土,舍故就新,或易悔倦,令樂于趨事,見太王處置得宜,能得民心也?!庇智迦A簡《楚居》,首稱“季連初降于隗山,居于穴窮。前出于橋山,宅居爰陂”。而所謂的橋山,指的自然也該是這條堤。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

      隨著時間的推移,事情越來越詭奇了,盡管從紙面上看,這兩句詩文通言順,理解上不存在任何問題,但字句下卻陰影密布,或者說殺氣騰騰。按周制,秉國者稱六卿,執(zhí)掌軍政大權(quán),《尚書甘誓》所謂大戰(zhàn)于甘,乃召六卿是也,而司空、司徒即為其二??追f達對此顯然心知肚明,因此他在解釋中有意淡化此職的軍事功能,好像找來的只是兩名鄉(xiāng)下的建筑包工頭,只管造房子和裝修,其他什么都不知道似的。號稱“司空掌營國邑,司徒掌徒役之事。凡量地制邑,必先度地以居民,而后致眾庶令徒役,故先召司空,而后及司徒也。”好在還有保存下來的《周禮》,可以為他補充一下,其周官大司徒篇下:“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shù),以佐王安撫邦國?!敝芄俅笏究掌耜I,但從《后漢書百官志》司空條可間接了解:“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實際權(quán)力可能比司徒更大。比如圣人大禹夠厲害了吧,當年官職也不過是個司空,《尚書舜典》有記“伯禹作司空”是也。至于具體區(qū)劃和布局方面,又有儒學大師朱晦庵提供的建筑設(shè)計圖,號稱“人君國都,有如井田,畫為九區(qū)。面朝背市,左祖右社,中區(qū)則君之宮室。宮室前一區(qū)為外朝,凡朝會藏庫之屬皆在焉。后一區(qū)為市,市四面有門。左右各三區(qū),皆民所居。而外朝一區(qū),左則宗廟,右則社稷,此都邑規(guī)模之大概也”。其中人君國都之“人君”二字,畫為九區(qū)之“九區(qū)”二字,均可圈可點。尤其“后一區(qū)為市,市四面有門”云云,貿(mào)易規(guī)模想必不小。很難讓人不聯(lián)想起寧波古志《寶慶四明志》卷一所記:“古鄮縣,乃取貿(mào)易之義。居民喜游販魚鹽,南通閩廣,東接倭人,北距髙麗,商舶往來,物貨豐溢。出定海有蛟門虎蹲,天設(shè)之險,實一要會也?!笨上в碡暰胖輱u的實際分布圖是漢人在放大鏡下寫的,大到讓人看不清楚,如像現(xiàn)在的地圖一樣,能縮小到萬分之一或十萬分之一,與朱氏手里的這張對照一下,倒是蠻有意思的。

      行文至此,一個壓在心頭、揮之不去的疑問,即有關(guān)此詩主角的身份問題,這位領(lǐng)導有方,機謀百出,野心畢露的家伙究竟是什么人?他到底想干什么?其時周人因遷居大堤,農(nóng)事有成,宮室在筑,部落壯大,野心和反象似已不可按抑,則更有弄清其真實身份之必要。按現(xiàn)存文獻交代,從大王到文王,是爺爺與孫子的關(guān)系,其中相隔三代。從大王到太子發(fā),是太公與曾孫的關(guān)系,中間相隔四代。漢《孔叢子》佚文云:“羊容問于子思曰:古之帝王中,分天下,而二公治之,謂之二伯。周自后稷封為王者,之后大王王季皆為諸侯,奚得為西伯乎?子思曰:吾聞諸子夏,云殷王帝乙之時,王季以九命,作伯于西,受圭瓚苺鬯之賜,故文王因之,得専征伐。此諸侯為伯,猶周召分陜。”上“古之帝王中”五字,之非虛詞,王為動詞,中為地域。又王逸注《天問》“伯昌號衰,秉鞭作牧”云:“伯昌謂文王也。秉,執(zhí)也,鞭以喻政。言紂號令既衰,文王執(zhí)鞭持政,為雍州之牧也?!比绨辞罢咚疲和跫疽跃琶?,則西伯實為九侯。如按后者所云:伯昌號衰,言紂號令既衰,則西伯實為紂王。再加上詩里大王文王事跡形象交替出現(xiàn),而所蓄之妾即堤下耳室里的姜女又為王季之妃,而王逸又說大王一作文王,而大王長子又名太伯,而又有所謂呂上甫者一名太公,而以上諸人一無例外又都死因不明,其中關(guān)系之復雜,敘述之混淆,實非一個亂字可以了得。但你抱怨也罷,迷惘、困惑乃至憤怒也罷,這些都是沒有用的,或許古人著書的動機原本如此,即讓你知道歷史有過這么一回事,就可以了,至于真相到底是怎么樣的,就不是你該知道的了。真相,這是何等奢侈的話題,無論古今都是如此。因此,你所能做的事情相當簡單,或者棄之不屑,或者如痖弦詩里說的那樣:“安安靜靜接受這些不許吵鬧?!?/p>

      具體到有關(guān)此詩的專業(yè)分析,即使在遙遠的兩漢以上,即孔穎達所謂“去圣未遠”的年代,實際情況已是如此詭秘,六朝以下的研究,那就更不用說了。因此古往今來治經(jīng)的著作雖有上千部,卻沒人能講得清楚。比如漢儒大都主詩中主角為大王即古公亶父,孟子卻一口咬定是寫文王的。歐陽修當年似乎知道一點底細,在《歸田錄》里他說:“石資政中立好諧謔,士大夫能道其語者甚多。嘗因入朝,遇荊王迎授,東華門不得入,遂自左掖門入。有一朝士,好事語言,問石云:何為自左掖門入?石方趂班,且走且答曰:只為大王迎授。聞?wù)邿o不大笑?!薄笆隆睘閯釉~,“語言”二字藏有大秘密,可惜心有所忌,使用隱語側(cè)筆,不敢明說,不過所迎者為祭主,班同盤,一作般,字形與殷相近,當為祭址,而大王一名荊王,考《越絕》所記又當為太伯事?!洞幵娪洝返淖髡呙魅藦埓沃匐m然也弄不懂,但又想裝出懂的樣子來,因此他說此詩:“前歷敘太王之事,而終之以文王。學者見其前后不相屬,如歐陽公亦漫為文人贊賞之語,不知序原謂‘文王之興,本由太王,故章法如此。世人妄立議論,皆因不讀序之故?!鳖H有幾分借古人立威的架勢。而所謂的毛公詩前小序,實際上也就比他所引多了一個字,叫做“文王之興,本由太王也”。何況自宋代開始,就有很多人認為此序系后人仿造,非毛公所作。孫承澤《詩經(jīng)朱傳翼自序》更是聲稱:“王弼亂易,罪深桀紂;毛氏之罪,亦不在王弼之下?!彼^漢學宋學之爭,即由此而起。在這種背景下來看象山人姜炳章的治學立場,就顯示比較可貴了。四庫館臣說他的《詩序補義》二十四卷持論中正,貫通兩家。尤其是他對文學與政治關(guān)系的獨特理解,認為“有詩人之意,有編詩之意。詩人之意為是詩之旨,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則以編詩之意為一篇之要。尤可謂解結(jié)之論矣”。

      俾立室家,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

      又過了一段時間,更恐怖的事情已經(jīng)出現(xiàn),祭臺是古代政治的最高形式,相當于是現(xiàn)在的國旗,代表一個國家形象只能是一個祭壇,一種旗幟,不然國家的完整和統(tǒng)一性就無法體現(xiàn)。而周人竟然設(shè)立祭壇,這放在任何時代都是無法容忍的政治事件。詩云俾立室家,家為冢之訛或偽。置祭臺于密室,古所謂內(nèi)祭者也。清華簡《楚居》“室既成,無以內(nèi)之,乃竊鄀人之犝以祭。懼其主,夜而內(nèi)尸,抵今曰祭,祭必夜”。俾又同卑,王制以神尊卑為序,亦大邑商小邑周之變文。一作埤,酈氏注水經(jīng)引《吳越春秋》佚文:“越王都埤中,在諸暨北界山陰康樂里,有地名邑中者,是越事吳處,故北其門,以東為右,西為左,故雙闕在北門外。”毛詩本傳:“繩,澠也?!倍鼗捅尽袄K”作“乘”,“其澠則直”作“其乘則直”,可證今字為偽。直謂直道,即周道、大車?!稜栄裴尩亍穪\丘,形似車,乘也。又《韻會》乘者,載也。則載乘同義,澠池亦即乘湖,《越絕書吳地傳》:“乘湖,周五百頃,去縣五里。”又《揚子方言》:“雙雁曰乘。”當為虞氏雙雁故事所本。《會稽典錄》有記云:“虞國字季鴻,少有孝行。為日南太守,常有雙雁宿止廳上。每出行縣,輒飛逐車。既卒于官,雁逐喪還。至余姚住墓前,歷三年乃去?!眲⒂礤a《無錫東郭送友人游越》詩:“煙水乘湖闊,云山適越初。舊都懷作賦,古穴覓藏書。碑缺曹娥宅,林荒逸少居。江湖無限意,非獨為樵漁。”此送人自吳入越也。梅堯臣《髙士王君歸建業(yè)》詩:“風雨起春寒,乘湖曉帆送。目看瓜步云,心近茅家洞?!贝怂腿俗栽竭€吳也。版,日本藏古本毛詩作板,“縮板以載”,實謂吊橋,置于江畔,可以伸縮為防守者也。廟,敦煌本毛詩作厝。說文:“厝,厲石也?!痹娫唬骸八街梢詾閰??!彼麨榈赝?,一作它,他山即它山。日人山井鼎《七經(jīng)孟子考文補遺》卷四十三鶴鳴詩下云:“古本經(jīng)他山之石,他作它?!币嘧髻?,《正韻》:“佗,與他,它通?!薄对娷L》“委委佗佗”,孔疏:“委委,行之美。佗佗,長之美?!眲t它山即中行,亦即長山連山也。而《韻會》又云:“俗謂背負曰佗?!敝苋吮O(jiān)商,負他人善意,私設(shè)宗廟,禍始伏矣。國伐民流,父囚子刖,種種慘狀,詩末可見。

      具體說到此廟的享主,則后世所謂文王廟,或所謂大王廟,或所謂周王廟,或所謂周公廟,或簡稱周廟,種種不一。甚至還可以是明堂,如《日知錄》說“周禮孝經(jīng)說以明堂為文王廟”。還可以是辟雍即太學,如王應麟《玉?!氛f“明堂辟雍是一物”。還可以是路寢,如《周禮集說》“明堂有四門即路寢”。名稱混亂,一如上說??神R甲雖然多多,地望只有一個,除了他們周家發(fā)明并成功付諸實踐的東堤下之耳室,除此以外還能有什么別的更好的選擇?《竹書紀年》:“成王十三年夏六月,魯大禘于周公廟。二十一年,周文公薨于豐。”此記可媲美前述文王卒年相隔二十年之漏洞,有聞人之稱的顧玄武趕緊出來解釋說:周公未薨,何以有廟,蓋周廟也?!薄蹲髠鳌贰跋骞?,吳子壽夢卒,臨于周廟”。杜氏疏云:“周廟,文王廟也。周公出文王,故魯立其廟。”這些記載好比春晚的小品節(jié)目,娛樂娛樂是可以的,要真相信就大可不必了。但不管是稱文王廟也好,稱周王廟也好,稱吳國人自家哭于廟也好,稱魯國人出于禮節(jié)致弔也好,此廟的原始位置當在吳越,即故漢永建四年拆分前的會稽郡,則大致可以無疑。除非你拿出吳王壽夢死前飛到山東去的機票來,更重要的是必須說明他為什么非要死在那里的理由,否則的話,《古本竹書紀年》的價值再珍貴,左丘明的地位在史界再崇高,也只能當他是喝酒喝高了。

      既然上面已提到了它山堰,不請《四明它山水利備覽》作者魏峴出來講兩句說不過去,不僅這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水利專志,此外他當年要為后世留下這樣一部古怪的書來的心跡,亦頗令人遐想。比如說,書中述水事篇幅不過占到半數(shù),另一半記的都是祭祀活動。無論是舒亶“驅(qū)山截長江,化作云水窟。我聞古先王,報施亦稱物。矧今崇神宮,民力未言屈。沈跡千載后,行且見披拂”的暗示,還是唐僧元亮“山邊隙立它神廟,不為長官興一祠。本是長官治此水,卻將飲食祭閑鬼”的公開批評。還有明刊本崇禎郡人陳朝輔序,竟說這書“潬衍不適于度;茨塖不毖于防;漏井匽潴,不平其衡;水屬梢溝,不符于則”。批評得一無是處。既然如此,原書又已久佚,又何以要東抄西補整理出版。凡此種種,都似有更多的隱情藏在里面,只是囿于種種壓力不能說破罷了。更奇怪的是書里的幾百個“神”字,一律寫作“旦”。這個“旦”字是解剖周人歷史的寶貝,容后詳析。因詩里說的這位王長官王元暐,是個無傳世資料支持的人物,地方文獻稱其為唐太和七年鄮令,卻有子男爵位,上柱國封贈,完全不可思議。時間方面,即使以新唐書所記開元間令計,亦不過三四百年,而詩中詠其事動輒以千年為數(shù),用的想必也是項莊舞劍,或納博科夫小說《洛麗塔》里欲得其女姑娶其母的手法。背后的主角,應該就是這位真人不露相的它山神。在紹興十六年的一次山洪突發(fā)中,川淤堤墊,堰埭墮圮。太守待制秦公憂見顏色,乃黙禱神祠,使息風濤。然后增葺它山,補土石之罅漏,塞梁坍之隤穴。易土以石,冶鐵而固之。知明州鄞縣丞魏行已在《重修增它山堰記》里記錄了事件的詳細過程,但“黙禱神祠”的神主為誰?它山如何可以增葺?按古人的玩法,這些照例是不能明說的。因此我們也就不知道了。知道的只是在地貌與規(guī)模方面,與前面反復描述的周人大顯身手的人形地域十分相似,“疊山橫鋪兩山嘴,截斷咸潮積溪水。灌溉民田萬頃余,此謂齊天功不毀”。此唐僧元亮《它山歌詩》所記也。“誰將倚天劍,斸出天河水。傾瀉落人間,合流奔至此。六丁戰(zhàn)海若,橫筑萬石壘。波濤斂潮汐,辟易走千里”。此宋無名氏詩所記也。“西偏千嶺相屬聯(lián),惟有它山擁東岸。遂扵此地筑橫埭,截取眾流心自斷”。此樓鑰《它山堰》詩所記也?!叭f鬼啄石它山幽,梅梁屃屃臥龍虬。障成十里沙中洲,支分股引聽所求。廟灘突兀寒灘頭,歲歲雞黍祠春秋”。此舒亶《題它山兼簡鄞令》所記也。而魏峴自己自然也不敢落后,他的詩文學識水平雖說一般,內(nèi)容卻很重要,如“耆老相傳,謂堰先賢靈跡,功與神侔,不可妄加增損。后人有增損者,輙有禍罰?!咧梗谥荜仁?,不可復數(shù)?!パ甙肜镉?,沙港之南,地名古城”。又如“一朝堰此水,千載粒吾民。流出心源澤,年年惠我鄞”。前者說明此堰的始創(chuàng)年月,后者透露此堰的確切位置,所謂的心源澤,當即四明山心,萬鬼所藏之所也。

      而據(jù)道家珍籍《真誥》闡幽微第一,其管理層由六人組成,各據(jù)酆都六大天宮,其中武王發(fā)為鬼官北斗君,文王為西明公領(lǐng)北帝師,邵公奭為南明公,加上大禹的兒子夏啟為東明公,此四人又別稱四明公。連該書整理者陶弘景也覺得這個比例有點大,感慨“酆都唯有六宮,而周文王父子頓處其三,明周德之崇(祟)深矣”。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所謂的酆都,不過是豐字的古文豐加個耳朵而已,周人的老家原本就在這里,按中國古例,死了自然也得歸葬這里才是,你能讓他們另外到哪里去呢?

      猜你喜歡
      文王
      玩古與復古
      《維清》詩旨考辨
      價值連城
      太公垂釣
      梅花草堂集
      文王《詩經(jīng)·大雅》
      雙語話中國歷史名人:姜子牙
      太公垂釣
      思齊
      名聲
      呼伦贝尔市| 西宁市| 凉山| 抚远县| 苗栗市| 松潘县| 沭阳县| 安西县| 仁化县| 昭平县| 巍山| 白水县| 合肥市| 渝中区| 河东区| 盐城市| 丹巴县| 房产| 新田县| 镶黄旗| 三台县| 沭阳县| 万山特区| 诸城市| 松潘县| 米易县| 珲春市| 女性| 新兴县| 土默特左旗| 大姚县| 嘉义县| 民县| 清丰县| 察隅县| 平塘县| 新昌县| 屯昌县| 临颍县| 天峨县| 陆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