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云
[摘 要]本文淺析原煤礦液壓支柱拆柱機的夾緊機構(gòu)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型夾緊機構(gòu)的設計技術(shù)方法,以及設計過程中影注重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煤礦液壓支柱;拆柱機;夾緊機構(gòu);改進設計
中圖分類號:TG7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21-0348-01
煤礦前些年在拆修液壓支柱時,普遍使用了抱箍型和三爪型兩種夾緊機構(gòu)的拆柱機。然而,這兩種夾緊機構(gòu)的拆柱機在使用過程中都存在一些缺陷,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無法夾緊支柱,以致拆修效率非常低,且安全性差。鑒于這種情況,我們?nèi)碌脑O計了一套偏心輪夾緊機構(gòu)的拆柱機,通過長時間的運行拆柱機效果非常好,安全性高,修理效率也得到了顯著提高。在此,就拆柱機的設計技術(shù)進行簡介論述。
1 存在的問題
1)抱箍型夾緊機構(gòu)。原機抱箍型夾緊機構(gòu)是用一圓形開一缺口形式設計的(見如圖1a所示)。工作原理是通過外加原動力Q1、Q2壓緊抱箍,使抱箍變形而抱緊支柱。在原理上看起來可行,但實際拆柱時抱箍經(jīng)常夾不緊支柱,以致無法拆卸支柱。存在問題的原因有。①支柱放置在抱箍的中心位置,當Q1=Q2時,抱箍與支柱的接觸面才較大,兜緊效果才較好。②操作使用過程中中,外加原動力常出現(xiàn)Q1≠Q(mào)2現(xiàn)象,而被拆支柱也難以放到中心位置。因此外加原動力Q1與Q2不相等時,抱箍與支柱間的接觸面積減少,夾緊力也隨之減小,這就很難夾緊物件了。③不少單位將拆柱機搬到礦井下使用,時間長些就會因銹蝕而不便修理支柱,且支柱的大多表面也會銹蝕,粘附物較多,修理更難。當拆柱機兜住支柱啟動后,因轉(zhuǎn)動和振動,支柱上的銹斑和粘附物脫落,夾緊機構(gòu)又無恒力補償和自鎖裝置,所以抱箍和支柱之間就存在新的間隙而無法夾緊支柱。若要再夾緊時,必須重新操作夾緊機構(gòu),但夾緊機構(gòu)操作又比較困難,如此反復操作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也非常低。
2)三爪型夾緊機構(gòu)。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夾緊機構(gòu),雖然避免了因支柱不能準確放置在中心位置而影響夾緊效果的問題,但也沒有恒力補償裝置(如圖1b所示)。所以在夾緊支柱且拆柱機運轉(zhuǎn)過程中,當支柱上的銹斑和粘附物脫落時,三爪與支柱之間依然存在間隙,使得夾緊效果不能被改善。
2 改進型夾緊機構(gòu)的設計
基于前兩種夾緊機構(gòu)均不能有效地夾緊支柱,為此在這個基礎上研究設計了一套帶棘齒的偏心輪型夾緊機構(gòu)(如圖2a所示)。該機構(gòu)的夾緊元件是一偏心輪。現(xiàn)對此偏心輪的設計計算進行描述。
1)偏心量e的設計。由于偏心輪的偏心量e的大小影響其夾緊行程。因此夾緊時偏心輪從Υ=0轉(zhuǎn)至Υ=180°,為操作機構(gòu)靈活、方便,就要限制板轉(zhuǎn)角,控制在45°方可(見如圖2b所示)。這樣機構(gòu)工作時,偏心輪能從Υ=0轉(zhuǎn)到Υ=45°,也就利用一段圓弧OB,此時偏心輪的行程為:S=hB-h0=R-ecos45°-(R-e)= e(1-cos45°),因此有:e=,同時又由于S=S1+S2+S3+S4(式中:S1—裝卸支柱方便所需的空隙,取S1=0.3mm;S2—夾緊元件彈性變形的補償量,S2=W/J,這里取S2=0.05mm;S3—支柱在夾緊方向上的尺寸誤差補償量,底座Φ=l17mm,缸體外徑Φ=l12mm,考慮到銹蝕等因素,取S3=7mm;S4—行程儲備量,考慮偏心輪制造誤差及磨損,取S4=0.15mm;W—夾緊力;J—夾緊元件的剛度),所以可得到:S=7.5mm,e=25.5mm(可取e=26mm)。
2)偏心輪半徑R設計。在偏心輪偏心量確定后,其偏心輪半徑主要取決于自鎖條件,即去掉原始作用力后使偏心輪能繼續(xù)保持夾緊力。這時的偏心輪受力情況,如圖3a所示。圖中所受的力是:小軸給偏心輪的反作用力R′及支柱的作用力W′。該二力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以便平衡。因而有:tgα=,α=ψ2+θ,tg(ψ2+θ)=tgα=,R=。因為θ很小,為簡化計算方便可以忽略,此時:R=e(sin45°/μ2+cos45°),R≥e(sin45°/0.4+ cos45°)≥64.12mm(式中: μ2—偏心輪與支柱摩擦系數(shù),μ2=tgφ2=0.4),所以選取R=65mm即可。
3)夾緊力W及手柄長度L設計。根據(jù)實際測量,一般情況W≤3000N,夾緊時偏心輪上作用的力有手柄上的原始力Q(見圖3b)、軸銷處反作用力R′以及支柱反作用力W′(夾緊反作用力W與摩擦力F2合力),三者必須處于平穩(wěn)狀態(tài)。對于轉(zhuǎn)動中心O2取轉(zhuǎn)矩可得:QL-WesinΥ-F2(R-ecosΥ)- R′ρ=0,R其中F2=Wμ2,R′≈W,ρ= rμ1(式中:L—力臂長;μ1—小軸與偏心輪摩擦系數(shù),取μ1=0.1;μ2—支柱與偏心輪摩擦系數(shù),取μ2=0.4;R—偏心輪半徑;Q—手柄上的作用力(手推力),取Q=1110N)。這樣可算的:L=w[μ2R+rμ1+e(sinΥ-μ2cosΥ)]÷Q=3000×[0.4×65+15×0.1+26×(sin45°-0.4×cos45°)]÷1110=103mm,因此可取L=105mm即可。
3 設計中和應用應注意的問題
在計算過程中取W=3000N,這是大多數(shù)支柱拆卸時的情況,而實際上有少數(shù)支柱需要的夾緊力W遠大于此值,所以計算的L值應放大些;在拆柱機整體結(jié)構(gòu)已確定的情況下,也就是機身、導軌及主軸的相對位置已確定,這是L值已就不能無限度地加大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在結(jié)構(gòu)設計方面加以改進(如加大構(gòu)件的厚度,選用較好的材質(zhì)等)。當手推夾緊力不夠時,就可用手錘敲,給以沖擊力來實現(xiàn)加大夾緊力的效果。
總而言之,在改進設計拆柱夾緊機構(gòu)時,除了針對原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外,還要考慮實際應用過程中的一些現(xiàn)實問題,盡量避免之方能取得較好的改進設計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春秀.拆柱機夾緊機構(gòu)元件的設計探討[J].煤礦機械,1999,8:13-15.
[1]鄭錦濤.礦山機械液壓支架存在的故障以及改進措施[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2:10(中):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