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君
摘 要:虛擬學習社區(qū)作為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以社會建構主義為指導,把信息技術、網(wǎng)絡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為外語學習者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和條件。本文分析了將虛擬學習社區(qū)與大學英語閱讀課程結合的必要性,并對大學英語閱讀課程虛擬學習社區(qū)學習活動進行教學設計研究。
關鍵詞:虛擬學習社區(qū);大學英語閱讀;信息技術;社會建構主義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7)14-0048-05
一、研究背景
利用網(wǎng)絡交流平臺或其他網(wǎng)絡通信軟件(如微信、微博、QQ等)進行互動學習所形成的網(wǎng)絡學習環(huán)境被視作虛擬學習社區(qū)(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以下簡稱為VLC)[1]。在此環(huán)境中,教師和學習者使用相互理解的語言進行知識建構、經(jīng)驗分享、信息交互和情感的溝通,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2][3]。以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理論基礎,VLC學習活動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互動,幫助學習者在交流過程中建構個體知識、發(fā)展小組協(xié)作能力以及高階思維能力[4]。
2007年教育部頒布《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應大量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開發(fā)和建設各種基于計算機和網(wǎng)絡的課程,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與條件”。 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在微學習(micro-learning)和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逐漸成為主流學習方式的今天,VLC倡導的學習方式無疑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雖然VLC并非專為外語教育和教學設計而生,但從它的理論依據(jù)、倡導的學習方式、知識建構方式來看,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方向相契合。下面本文將在已有相關研究的基礎上,介紹VLC及其優(yōu)勢特點,分析理論背景,同時結合外語教學理論以及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探討大學英語閱讀教學VLC學習活動的設計與應用效果。
二、 理論基礎
社會建構主義理論為大學英語閱讀課程VLC學習活動設計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基礎。社會建構主義在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之外,還關注社會交互、語言和文化等因素對學習的影響,注重個體的意義構建對學習的重要意義,這對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的語言學習提供有力支持。
社會建構主義不僅為面對面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樣也支持網(wǎng)絡學習環(huán)境下的英語教學。社會建構主義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的主動性,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灌輸對象,而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信息加工的主體、意義和知識的建構主體;教學活動和教學環(huán)境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中的教學設計原則可以概括為: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情境”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強調“協(xié)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強調對學習環(huán)境(而非教學環(huán)境)的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5]。另一方面,受到維果斯基等人的影響,許多教育者看到了社會建構主義的價值,不僅強調學習者在認知過程中的主體性、主動性,同時強調社會交互、語言和文化對學習的影響?;诖?,吳詠荷、里夫斯提出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不僅為課堂教學環(huán)境,也為設計更為有效的網(wǎng)絡學習環(huán)境提供了理論基礎[6]。VLC允許學生進行一對一、一對多等多種形式的交互,交流信息,協(xié)商討論,獨立或合作完成作業(yè);支持教師利用多種交互軟件,在線或離線為學生提供指導、建議和反饋。這種高交互性的交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之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擺脫對教師的過度依賴,積極與他人合作,整合多樣化的學習資源。
三、 VLC應用于大學英語閱讀課程的必要性及其優(yōu)勢
長期以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主要納入高校正式的課堂教學,由教師課堂講授,時間短任務重,教學效果一直不甚突出。因而外語教育者不斷嘗試把大學英語教學從課堂延伸至課外,為學習者提供更多語言學習和語言運用的機會,增加語言的輸入和輸出。比如90年代興起的第二課堂建設以及21世紀初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中心建設,皆是出于此目的。如今移動終端的迅速普及、無線網(wǎng)絡的廣泛覆蓋以及網(wǎng)絡通訊軟件持續(xù)發(fā)展,使建立及使用VLC進行語言學習比以往更為便捷。VLC的創(chuàng)建拓展了語言學習的時空范圍,學習者通過探索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學習資源,獲取大量必要的語言輸入[7];教師、學生和學習資源、學習內容之間的多向交互則使語言輸出的機會增多,有力促進英語學習,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教學時間、教學手段、教學資源、交互性等不足之處進行必要的補充。
1.相關研究
就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實際而言,利用通訊軟件構建的虛擬教學環(huán)境可以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優(yōu)質教學資源、改進傳統(tǒng)教學手段、支持全面教學評估[8]。例如,騰訊公司開發(fā)的微信支持一對一、一對多等多種形式互動,支持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的信息交互,操作簡便且交互性強,是對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有效補充。已有實證調查證實,利用微信平臺進行英語聽說教學能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賦予學習者更多的話語權,激發(fā)他們的英語聽說訓練的興趣和參與熱情[9][10][11]。
也有研究特別關注了VLC中學習者的知識建構及高階知識的發(fā)展,為VLC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發(fā)揮作用做了有益的探索[12]。甘永成、陶舟[7]指出VLC中存在著分布式認知、分布式智能,每個學習者都具備獨有的知識和智慧,通過資源經(jīng)驗的分享,學習者之間相互分享知識,在彼此互動、互助下,既成為知識的傳授者,也成為知識的受益者,經(jīng)歷一個動態(tài)循環(huán)的知識建構過程以及認知能力增長的過程。VLC具有豐富的資源共享,豐富的交互體驗,恰好為大學英語提供了一種理想的教學環(huán)境。因為語言能力最終體現(xiàn)在大腦的語言官能(faculty of language),因此學習者需要通過一定時期的學習與操練,將顯性的語言知識內化為大腦中的隱性知識[13]。換言之,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更多的是理解、領悟、分類、存儲,最終內化語言知識并獲取語言能力。把VLC與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相結合,語言知識可以得到頻繁的使用、反復出現(xiàn),學習者面對豐富的語言輸入,經(jīng)過篩選、綜合、內化的過程向語言學習的高級階段上升,亦同時逐漸成為具有高階認知能力的學習者。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英語虛擬學習社區(qū)也為促進語言結構和認知能力發(fā)展有機結合提供了平臺。
2.應用的必要性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進行至今,雖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有限的師資力量與日益增長的學生數(shù)量之間的矛盾、有限的課堂時間與多重教學目標之間的矛盾仍未得到妥善解決。表1對比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與VLC,從中不難看出將VLC應用于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可以為解決當前的矛盾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彌補現(xiàn)行教學模式的不足之處。我國大學英語閱讀課堂仍以“精加工型”為主,無法發(fā)揮學生個體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14]。教師過于細致的講解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學生對語言的整體感知,影響了外語學習的效果[13]。
3.應用目的
將VLC應用于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個:
(1) VLC將拓展外語學習的時空范圍,實現(xiàn)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課外延伸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無法提供學習者所需要的各種語言學習資料,教材中的內容是主要的語言輸入來源;囿于教學時間,學習者語言輸出的機會也極其有限。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學習資源和當下普及的移動終端,VLC可為學習者提供豐富的語言輸入和輸出機會,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習者依照個體學習需求,自主選擇學習材料和學習方式,展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大學英語閱讀課程與VLC結合的另一個優(yōu)勢是教師的指導和任務發(fā)布、學習者之間的協(xié)作和互動既可以同步進行也可異步進行,使外語學習走出課堂融入日常生活,突破學習時間、學習地點的要求,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彌補了外語課堂教學在教學資源、教學時間、教學手段等方面的不足。
(2)VLC為外語學習者創(chuàng)建非正式學習環(huán)境,強調外語學習的自主性和交互性
自21世紀初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終身學習”的概念以來,非正式學習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胺钦綄W習指在正規(guī)學校教育或繼續(xù)教育之外,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學習時間和地點接受新知識的學習方式。[15]”有研究者指出,個體80%的知識實際上來源于日常生活、工作、社交等非正式學習時間和地點,而非課堂正式學習[16]。VLC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條件,發(fā)掘微信、QQ等社交軟件的學習功能,為學習者在課堂之外進行外語學習提供有力支持。VLC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淡化,語言學習的自主權交到學習者手中,他們自主決定學習的時間與地點,自主選擇完成學習任務的方式方法,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需要自我調控自我監(jiān)管,對學習者的自主性提出了一定要求。
(3)VLC不僅有利于促進外語學習,同時提升學習者個體高階認知能力
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把學習者看作被動的外語知識接受者,認為他們缺少某方面的語言知識,需要通過教學彌補缺陷,這種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無法發(fā)揮學習者的主動性,更談不上關注、發(fā)展他們的認知能力。認知發(fā)展理論揭示了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和認知能力密不可分。VLC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中,學習者面對語言輸入時,其認知系統(tǒng)是極其活躍的,從主體已有的語言知識出發(fā),在語料中尋找秩序或規(guī)則,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其中的意義并內化。語言知識和能力的增長正是通過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加工、處理、提取信息,通過同化和順應等過程得以實現(xiàn)。個體知識的建構和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既可以通過學習者與語言資料之間的交互實現(xiàn),也可以通過學習者與社區(qū)其他成員之間的討論、評判過程實現(xiàn),因為語言的發(fā)展變化與各種環(huán)境因素或者語言因素對認知的刺激密切相關[17]。在VLC的成員交互中,學習者將已有的主觀知識與他人知識、觀點等相互作用,在經(jīng)歷語言輸入和輸出的同時,也在重構自己的主體知識。因此學習者間通過相互協(xié)作、共享,共同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交流學習經(jīng)驗,學會如何學習,逐漸成長為具備高階知識、自主探索能力的外語學習者。
四、 大學英語閱讀課程VLC教學設計
根據(jù)VLC的優(yōu)勢和特點,從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出發(fā),以下本文將以大學英語閱讀課程模塊為例介紹VLC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模式和途徑。圖1是大學英語閱讀課程VLC教學活動示意圖。
設計理念:以社會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重視發(fā)揮外語學習中學習者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有意義學習的發(fā)生。
設計思路:教學活動的設計要為學生提供大量語言資源,保證充盈的語言輸入,提供機會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語言,構建語言輸出的渠道;創(chuàng)建正式和非正式溝通交流的機會,促進多層次多向度交互的發(fā)生和學生高階知識的發(fā)展。
大學英語VLC構建:首先選擇恰當?shù)木W(wǎng)絡交互工具構建虛擬學習社區(qū)的平臺,比如微信、QQ、Email等,這些工具皆支持時空分離狀態(tài)下的交互,支持文本信息和語音信息接發(fā)及存儲,允許多模態(tài)資源的上傳、分享和編輯等。在虛擬學習社區(qū)中,教師為核心管理者和組織者,負責學習任務的發(fā)布,學習活動的組織與管理;班級學生既是班級群成員,也是學習小組群成員,每個小組委任一位“學生管理員”,作為每個學習小組的領導者和協(xié)調員,負責協(xié)助教師開展學習活動,在社區(qū)交流嚴重偏離學習內容時采取必要的干預措施。
開設大學英語閱讀課程的初衷是提高大學生閱讀英語原文的能力。如何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全部教學任務、達到學習目標,并且使學習過程細致而不枯燥,就成為大學英語教師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根據(jù)大學英語閱讀課程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特點,本研究設計了如表2所示的課堂教學和VLC交互內容與學習方式。
VLC和閱讀課堂教學相結合,可以充分利用課堂之外的時間,把部分教學活動交給學生課下進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強調學習的自主性。在開始新的學習單元之前,教師在VLC發(fā)布具體的教學目標、學習任務。教師可以把課文背景知識、作者信息、文章主題等任務提前布置給學生課前預習,把收集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資源上傳到VLC全體共享。VLC便于教師組織后續(xù)學習,補充更多學習資源,擴大學生知識面,引導學生關注其中蘊涵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教師提出思辨性問題,讓學生有目的的閱讀、吸收、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觀點。教師既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要求在合作中完成學習任務,也可以分配給學生個人獨自完成。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口語展示、課堂討論和辯論等活動,要求學生把輸入的語言資料經(jīng)過篩選、分類、存儲后,組織有意義的語言輸出。
在大學英語閱讀課程VLC教學活動中,大量的語言輸入與輸出,彌補了精細加工型課堂教學的不足,不再是把語言肢解開來進行講解,可以提高學生對外語的整體感知,改善語言運用的準確性、敏感度。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學生需要共享學習資源,發(fā)表觀點,提出疑問,相互評判。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即是語言輸入、語言輸出及有意義學習發(fā)生的過程,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認知能力也得到鍛煉與提高。
五、 結語
以社會建構主義理論為依據(jù),VLC的學習活動體現(xiàn)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通過互動與交流開展知識的傳播和共享,在教師的支持下學習者完成個體對知識意義的建構,實現(xiàn)學習目標。因此這種學習更加的個性化,注重學習的過程而非學習結果,對學習者自主探究、自主發(fā)現(xiàn)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VLC應用于我國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可以彌補課堂教學在教學資源、教學手段、教學時間、交互性等方面的不足,拓展了外語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建立渠道促進有意義交互的產(chǎn)生,為外語教學提供更科學合理、多樣化的條件。
必須承認,現(xiàn)代信息技術已經(jīng)悄然融入大學英語教學,而技術與課程的融合必然帶來新環(huán)境下的課程設計與實踐。無論發(fā)展多么迅速,技術歸根結底還是為教學服務,圍繞教學目標,為教學實踐當中的主體服務,提高學習者的認知與技能。把教育技術應用于教學時,教育者務必冷靜分析教學任務、教學環(huán)境,合理化教學設計,遵循科學嚴謹?shù)牟襟E,分析、開發(fā)、評估、應用的教學設計步驟和程序,實現(xiàn)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最終目標。
虛擬學習環(huán)境與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機融合還處于積極探索階段,許多功能和應用仍待開發(fā),問題和挑戰(zhàn)仍需應對。一方面,教師需要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積極應對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與發(fā)展;教學活動的設計不僅僅綜合使用各種信息技術和交互工具,更要關注到活動是否符合外語學習的規(guī)律,是否科學合理。另一方面,學生需要更新學習方式、知識觀和能力觀。他們需要適應并熟練掌握現(xiàn)代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即為信息化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具備更高的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不僅知道“是什么”、“為什么”,更明了“在哪里”、“怎么做”[14]。因此教育者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擔負起監(jiān)管自己的學習的責任;鼓勵、引導學生利用信息化手段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手段探索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胡勇,李宇峰.虛擬學習社區(qū)的內涵及其相關研究概述[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2(3):32-42.
[2] Ardichvili, A. Learning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Motivators, Barriers, and Enablers[J]. Advances in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2008, 10(4): 541-554.
[3]高長俊,胡世清. 我國虛擬學習社區(qū)研究現(xiàn)狀及趨勢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1(4):65-70.
[4]尚建新,解月光,王偉.虛擬學習社區(qū)中學習者交互因素研究[J]. 電化教育研究,2010(8):65-70.
[5]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5):74-81.
[6]吳詠荷,托馬斯·?!だ锓蛩? 網(wǎng)絡學習中的有意義交互:社會建構主義的視角[J].中國遠程教育,2014(1):15-23.
[7]甘永成,陶舟. E-learning、知識管理與虛擬學習社區(qū)[J]. 電化教育研究,2006(1):18-22.
[8]朱曄.論社交媒體在我國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電化教學,2015(7):47-51.
[9]柴陽麗. 基于微信的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聽說訴求的調查研究[J]. 外語電化教學,2014 (9): 34-39.
[10]劉巍.基于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大學英語聽說教學優(yōu)化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10):116-119.
[11]譚敬德,陳清. 大學英語聽說課程VLC學習活動教學設計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8(3):33-37.
[12]Moisey. S., D. Neu, C. & Cleveland-Innes, M. Community building and computer-mediated conferencing[J].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08, 22(2), 15-42.
[13]伍雅清.大學英語教學這壺水為什么燒不開[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5(6):77-80.
[14]黃榮懷等.論信息化學習方式及其數(shù)字資源形態(tài)[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6):68-73.
[15]余勝泉,毛芳.非正式學習——e-learning研究于實踐的新領域[J].電化教育研究,2005(10):18-23.
[16]朱哲,甄靜波.基于社會性軟件的大學生非正式學習模式構建[J].2010(2):84-87.
[17]石毓智.認知能力與語言學理論[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16-42.
(編輯: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