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盛林
【摘 要】在當前的科普形式下,流動科技館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把流動科技館與實體科技館從評估方法、對比指標、效益分析等方面進行對比,并以此作為定位科技館有效載體選擇的重要參考和依據。
【關鍵詞】流動科技館;實體科技館;對比
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對科技館建設都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不論是流動科技館,還是實體科技館,都得到了蓬勃發(fā)展,也發(fā)揮了很大的社會效益。通過對山東省內流動科技館與實體科技館多年來運營情況的調查,深入分析了他們各自的特點,獲得了有益啟示,并進行了對比研究。
1 科技館效益的內涵及其特殊性
要制定科技館評估標準,首先需要明確什么是科技館效益。效益代表投入與產出、投資與收益之比,用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為高效益,反之,則為低效益。這是評判一般項目效益高低的基本依據,但是,科技館與一般項目既有共性又有很大區(qū)別,因此,不能單一的用衡量一般項目的評估方式來衡量科技館的效益高低。
評估科技館效益時,需要考慮以下兩點特殊性:
1)科技館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社會公益性組織
無論是流動科技館還是實體科技館,都是以提高公眾科技文化素質為目的,是我國科技和科普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社會功利性機構??萍拣^雖然也收取一定的費用,如門票、動感影院觀影票等,但因其不是直接生產物質財富的部門,所以不能用利潤和利潤率的指標去評估其效益高低,而應當根據其履行社會服務職能的情況,根據其對社會貢獻的大小進行評估。
2)大眾教育功能是科技館的基本屬性
科技館向社會提供的是教育服務,教育投入與物質生產不同,不能立即轉化成勞動成果,具有長期、潛在的屬性,因此,在對短期效益、直接效益進行評估的同時,不能忽略其長期、潛在效益的評估。當然,在實際操作中,計算教育的投入與產出比例是較為復雜的,無法直接用貨幣進行換算,而只能借助效果分析法即評判項目價值的方法來進行評估。
以上特殊性表明,評估科技館的效益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因其無法具體量化,所以在進行流動科技館和實體科技館效益對比評估時,所以就應該將效果分析指標做細致,盡量將二類科技館的指標數據標準統(tǒng)一,以期達到最準確的結果。
2 科技館效益評估方法
1)定性→定量集成法
這是從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系統(tǒng)的一種方法,其實質是將專家群體、數據和各類信息有機結合起來,發(fā)揮系統(tǒng)的整體優(yōu)勢和綜合優(yōu)勢。應用這種方法把大量分散的定性認識都匯集到一個問題的整體結構中,達到定量的認識。它是從不完整的定性到比較完整的定量的飛躍。借助這種方法可以將科技館的效益問題從定性到定量,將一些分散的效益指標匯集到一個整體的系統(tǒng)結構中去進行評估。
2)價值分析法
這是技術經濟分析的方法之一。此處的“價值”不同于政治經濟學中有關價值的概念,在這里價值是作為一種“尺度”,價值越高說明有益程度高,好處多;價值低則說明益處不大。此類評估用價值系數來體現(xiàn),價值系數高,價值就高,效益就大,反之價值就低,效益就小。價值系數可由下式求得:
價值系數(v)=功能(F)/費用或成本(C)
可借助于價值工程的價值系數,將科技館的功能系數轉化為價值系數,從而對科技館的整體效益進行評估和研究,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效果—費用分析法。
本次評估就是選取山東省4個地市的流動科技館和實體科技館的數據為例,運用以上兩種分析方法,將一些定性的認識通過打分的方法給以量化,或者將一些不能相互比較的量值給予分值統(tǒng)一計量,最后匯集到一個整體中進行比較以及分析。
3 流動科技館與實體科技館效益對比指標
1)科技館效益評估分類
(1)社會效益
科技館的社會效益主要是通過對社會公眾的科學普及教育來實現(xiàn)的,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提高公眾科學素養(yǎng);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倡導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經濟效益
一個機構的經濟效益就是它的投入產出比,如果將勞動和各種資源都折算為資金的話,則可以說是投入資金與它所得經濟回報的比例。投入的資金作為分母,產出或者經濟回報是分子,二者比值越大,就說明其經濟效益越好。雖然科技館是公益性質的,不直接產生利潤,但它也是有經濟效益的。
2)實際考察對比的主要評估指標
(1)單位展覽面積利用率。是指每平方米每天接待觀眾的人數,即人/平方米/日。
(2)展覽面積系數。是指展覽面積與總建筑面積之比。
(3)展品更新率。是指一定時間內展品更新的數量。
(4)單位培訓面積利用率。是指每天每平米培訓場地培訓人員數,即人/平方米/日是衡量培訓功能的一項綜合指標。
(5)經費系數。是指主要功能年耗費經費與年開支全部費用之比。
(6)單位觀眾耗費系數。是指每接待一位觀眾所耗費的費用。它反映出科技館的經營管理水平。
3)對比評估的實施
根據統(tǒng)計好的山東省4個地市的數據情況,計算出每個指標的數值,將各個地市的流動科技館和實體科技館的指標分別取平均值,然后再加上定性測算,即問卷調查的評分(問卷調查分為專家、觀眾、工作人員三類)得出一個綜合分數,此即定量測算和定性測算的綜合分數。
(此為采集的原始數據)
(由于流動科技館項目在巡展過程中無需新建展覽場所,因此建筑投資未計入對比數據。)
實體館擁有面積較大的展覽場所,其展品在展示效果、展覽內容、互動方式等方面均有較高要求,投入較大;流動科技館為保證流動性強的特點,展品的配置更傾向于小型、輕便、易搬運裝卸,相對價格較低。實體館大多數是在被動的等待觀眾前來,參觀群體大部分居住在其輻射范圍內,超出范圍的公眾往往因交通、氣候等因素影響而選擇了放棄;流動科技館的展覽模式更為主動,可在各基層區(qū)域巡回展出,較短的展覽周期決定了流動科技館可以短時間內覆蓋較大的區(qū)域,而且其巡展站點多集中在偏遠的鄉(xiāng)村等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公眾參與的積極性較高,受眾人數較多。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數據很明顯的發(fā)現(xiàn)實體館的價值系數要大大低于流動科技館。
4 流動科技館存在的效益分析
1)彌補科普資源空間差異,提升基層民眾科學素質
流動科技館項目有效發(fā)揮了展覽形式靈活多樣、便于流動的特點,拓展和提升了全省科普服務能力,促進了科普展教資源的集成和共享,提高了展覽資源的社會實效,統(tǒng)籌了基層區(qū)域科普設施發(fā)展,優(yōu)化形成了“哪里最需要,哪里最先流動”的科普格局,把科技知識、科技信息送到基層公眾身邊,讓他們也能近距離感受科技館展品的魅力,接受現(xiàn)代科學知識的熏陶。
2)引發(fā)各級黨政部門重視,促進基層科普基礎設施建設
流動科技館項目的實施,成為公眾對政府績效評估的一面鏡子,不但直接推動了各基層科技場館建設的進程,加大了優(yōu)質科普資源的利用率,而且?guī)恿巳】破照菇藤Y源開發(fā)水平的提升,對分散于各部門、各系統(tǒng)、各行業(yè)的科普資源產生了整合作用,通過提高科普活動的市場化程度等方式,促進全省科普產業(yè)成型,形成了共贏互利機制。
3)實現(xiàn)科普資源共建共享,促進科普多元化協(xié)調發(fā)展
以山東省為例,山東省縣域流動科技館項目由山東省科協(xié)、省財政廳、省教育廳聯(lián)合主辦,建立了省級科協(xié)、財政、教育部門的工作協(xié)調機制,省、市、縣三級科協(xié)、財政、教育部門的工作聯(lián)動機制。省、市、縣三級科協(xié)、財政、教育部門與地方政府及社會各界力量協(xié)同參與,重視科普、支持科普、共推科普,堅持“大聯(lián)合、大協(xié)作”方針的一項重大舉措。
4)與傳統(tǒng)科普工作有機結合,促進科普工作的有機創(chuàng)新
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和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人民群眾參與科普、享受科普、提升科學素質的熱情逐漸高漲,傳統(tǒng)的科普工作所依賴的科技培訓、科普報告、科技咨詢、發(fā)放科普宣傳資料等單向式的科普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公眾日益高端化、多樣化的科普需求,這就決定了科普工作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fā)揮公眾的主體作用,需要從滿足群眾的科學需求出發(fā)確定科普內容,從群眾接受程度上選擇科普工作的方式。
流動科技館具有機動性、靈活性,它將科普展品互動、數字科普體驗、特效影視放映、科普宣傳展示融為一體,以功能強大的科普宣傳教育手段和互動式的參與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公眾參與科普、走近科學的興趣和熱情,不僅豐富了傳統(tǒng)科普工作的手段和形式,還實現(xiàn)了各項傳統(tǒng)科普工作的有機整合,形成了集合效應,發(fā)揮了傳統(tǒng)單項科普工作達不到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帶去科學種下夢想——中國流動科技館走西部[N].人民日報,2012-05-14.
[2]劉成友.流動科技館,讓縣城孩子開眼[N].人民日報.2013-07-05.
[3]周世文,翟樹剛.流動科技館體系在基層科普中的實踐與發(fā)展[J].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