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雨亨
山西師范大學
摘要:山西平遙自周朝拔地而起后,便一直傳承至今,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歲月的沖刷以及數(shù)千年漢民族文化的熏陶。平遙的婚嫁習俗最具特色,這些習俗也最能體現(xiàn)和反映古城人民的生活及其思想觀念。本文通過調(diào)查平遙的婚嫁禮儀的過程,發(fā)現(xiàn)其婚禮文化傳承的內(nèi)涵及其中的審美意義。
關(guān)鍵詞:平遙;婚嫁;禮儀;文化
平遙古城位于山西中部,被譽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平遙古城蘊含著民族的智慧,承載著歷史的厚重,濃縮了漢民族數(shù)千年來優(yōu)異的文化傳統(tǒng)。在其優(yōu)秀的人文、經(jīng)濟基礎(chǔ)上,凝聚而成當今平遙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在這些民俗文化中,婚嫁禮儀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并且平遙的婚嫁禮儀以其特有的儀式反映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同時也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向往之情。
現(xiàn)如今說到婚姻雙方的認識,大多是“相親”。在平遙,一般是由媒人介紹牽線,即使雙方是自由戀愛,男方也得委托自己的親友作為媒人。緊接著是訂婚,經(jīng)過訂婚,彼此都得到了雙方家長及親屬的初步認可。在平遙,人們一般對訂婚禮品的要求為“四件”。平遙婚禮中許多地方都講究用“四”,因為“四”意味著成雙成對,吉祥如意,是人們的一種祝福。訂婚后男家要向女家討要生辰八字,并請陰陽先生以屬相合婚,以此確定男女雙方的婚姻關(guān)系。
平遙迎娶時的習俗較為復雜,在婚期定下后,娘家須在閨女出嫁的前一天向男家送嫁妝。舉辦婚禮的這天,新郎要用前日存儲的不落地水洗四次臉。新娘同樣也用不落地水洗四次,新娘在臨起身走時還有一項重要的開臉儀式,即由四位兒女、父母齊全的婦女用紅線除去新娘臉上的汗毛,并將去殼后的熟雞蛋貼在臉上滾一下,這是平遙女子出嫁前的必要程序。
良辰吉時,新郎在司儀的帶領(lǐng)下來到插屏前,這時會有四位兒女、父母齊全的婦女頭系紅綢巾,用紅線把五枚銅錢幣、大蔥、大紅棗以及辣椒等縫在被子上,俗稱“引被子”,其后,新郎會在司儀的引導下“踩八卦”。新郎上車前還應完成一項稱為“六儀”的儀式,即新郎先照一下鏡子,寓意著照妖辟邪,從此光明平安;然后喝紅糖水,咬一口龍鳳餅,寓意著生活甜甜蜜蜜,龍鳳呈祥;新郎還要抓一把銅錢,寓意著生活財源滾滾。
新郎出發(fā)后,其母親坐在插屏前,抱著引過的被子,吃著糕點,此時有一個婦女問她:“你坐什么的呢”?“坐?!薄T賳枺骸澳惚е裁茨亍??“抱寶”。再問:“你吃什么呢”?“吃福”,此俗稱為“坐福貴”。
當娶親的隊伍到達女家后,新郎要進行所謂的“看茶”儀式,向女家主婚人鞠躬,表達謝意?;檠玳_始后,女家主婚人要敬酒,平遙稱其為“滿盅禮”。等婚宴結(jié)束,新郎開始認親,這項儀式在平遙被稱為“煞見”。接著便到了黃昏時,這時新娘應被兄長抱上準備好的婚車,到了男方家,新娘要坐在床上面朝當日喜神所在的方向,俗稱“坐床”。在當日晚上,男家會舉辦“合婚宴”。合婚宴一結(jié)束,新郎新娘就該入洞房了,這時兩人要喝“拌結(jié)湯”,寓意著“拌結(jié)貴子”。之后便開始鬧洞房。
平遙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婚嫁禮俗也有悠久的歷史,因而其中蘊含了許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民俗文化。
首先,平遙的婚嫁禮儀程序繁瑣復雜,其中的講究和禁忌也有很多,例如婚禮儀式中的“引被子”、“六儀”等許多的民俗事項,有著深刻的意義追求。這些追求的終極目標都是美好的,而這些美好的追求構(gòu)成了民俗審美價值,并且這些美好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滿足了人們的心靈和精神。這是一種古老的信仰,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了滿足人們生存與發(fā)展的需要,特別是為了滿足心理安全需要而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形成的。即便是在今天,民俗信仰中的求吉保平安、祈禱、祝福等科學的方法,人們還會繼續(xù)保留和傳承。
其次,平遙的婚嫁禮儀中各種民俗文化來源于生活,又反映于生活,是廣大勞動人智慧的結(jié)晶,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產(chǎn)生的各種習俗,正所謂說,民俗來源于生活。它是人們在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精華,與現(xiàn)實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但同時民俗又比現(xiàn)實生活更加充滿著審美,民俗慢慢地已經(jīng)脫離了現(xiàn)實生活,進入了純粹的審美領(lǐng)域?;槎Y儀式的舉行,完全可以當做一種藝術(shù)表演來觀賞,它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價值與審美價值,能夠給人帶來一種美的享受,同時也是一種視覺的盛宴。
最后,婚嫁禮俗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心理追求,也滿足了人們的實際追求。它能夠激發(fā)人們?nèi)?chuàng)造,去追求幸福的生活?;槎Y儀式的舉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人們之間的感情,有助于情感的交流。在婚禮過程中的認親儀式,也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體現(xiàn)了尊老愛幼的美好品德。這是一個親屬交流的過程,這不僅能夠增強家庭成員間的感情,還能夠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郭亞萍.清末民初山西婚俗變遷[J].山西大學學報,1994.
[2]盛義.中國婚俗文化[M].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
[3]孫愛英.平遙縣志[M].中華書局,1998.
[4]李寶燕.集體化時代農(nóng)民婚姻行為研究[D].山西大學,2012.
[5]郭青.婚嫁儀式與社會功能—以山西省平遙縣為例[J].西江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