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古代戲曲劇本中,塑造反面人物時,作者往往會有一種概念化、臉譜化的描寫傾向。但是《桃花扇》在描寫阮大鋮人物形象時,寫出了人物性格的變化發(fā)展過程。本文從傳奇的體制、歷史劇寫實原則和作者創(chuàng)作心理的角度,來解析作者對阮大鋮人物形象塑造。
關鍵詞:《桃花扇》;阮大鋮;傳奇的體制;寫實原則;創(chuàng)作心理
在我國古代戲曲劇本中,塑造反面人物時,作者往往會有一種概念化、臉譜化的描寫傾向。反面的人物一上場就是壞角色,往往是一壞到底,是一種絕對化的人物塑造傾向。如《鳴鳳記》《清忠譜》等作品中,嚴嵩和魏忠賢一出場,觀眾就可以看透了他們的丑陋兇殘的嘴臉?!按蠹叶际腔ɑ妗保@種人物形象描寫沒有發(fā)展,沒有變化。
人性是復雜的。好人也有缺點,壞人也有向善的一面,人物的性格是發(fā)展變化的。在桃花扇的反面人物描繪中,孔尚任沒有把人物的性格塑造簡單化。而是在忠于現(xiàn)實主義的原則的基礎上,把權奸阮大鋮形象寫得有血有肉,使人看到權奸的形象不僅僅是一個罪惡的符號,極大地豐富了觀眾的審美觀感。
奸臣阮大鋮的形象塑造,阮大鋮一出場時,是可憐巴巴的。在祭孔的大會里,他掩面低眉,站在一邊,躲躲閃閃。他的第一句唱詞是:“凈洗含羞面,混入幾筵邊”,企圖用混的方法,取得南京名士的諒解,誰知祭孔諸生拔去他的胡子,打壞他的腰骨。他含羞忍辱,抱頭鼠竄。后來復社諸人要觀看他的《燕子箋》,邀他的戲班演出,他也樂于與侮辱他的名流周旋。接著,他設法拉攏侯方域,企圖討他歡心,幫助解除宿怨。顯然,阮大鋮是一而再地委曲求全。然而阮大鋮真心如此嗎?不是的,魏閹垮臺,勢敗灰寒,他也十分懊惱,深悔當初押錯了寶。而一旦能立足于士林,形勢改變,便要東山再起,他自言自語道:“若天道好還,死灰有復燃之日……倒行李逆施了”。這句臺詞,觀眾可以看到阮大鋮表里不一,品德敗壞。
阮大鋮的在戲曲方面才華是毋庸置疑的。他不僅寫出了文采風流的燕子箋,被陳定生諸人譽為“南國秀,東林彥,玉堂班”,而且善于觀察政治形式。左糧玉缺糧,士兵鼓噪,他覺察到時局動蕩,對復社諸人的態(tài)度立即變化,再也不肯卷起尾巴做人了。他反擊復社的第一步是顛倒黑白,誣陷侯方域勾通左軍,迫使侯方域倉皇辭院。崇禎自縊的消息傳出,他迅速與馬士英勾結,主張迎立福王。他知道掌握兵權,舉足輕重,為了爭取史可法的支持,他充當說客。史可法閉門不納,他抓緊時機,擁立福王。這就攫取了迎駕大功,反過來又使史可法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制約。
作者在塑造阮大鋮的形象時,在他的臺詞里,慢慢透露了他內心的真實的想法。
阮大鋮自稱,他并非不懂曲直。當初投奔魏忠賢,也知道魏閹不是好貨,“俺阮大鋮也是讀破萬卷書的人,什么忠賢奸佞,不能辨別,彼時既無失心之瘋,又非于邪之病”。但是,“身家念重,勢利情多”,為了升官發(fā)財,他置道義于不顧,一頭栽到魏閹門下。同樣,他也不是不知道福王是什么貨色,但為了飛黃騰達,他便不顧一切,胡作非為。這樣,孔尚任越寫阮大鋮精明能干,投機有術,就愈顯得其靈魂卑鄙、齷蹉。
阮大鋮從蜷局一隅到飛黃騰達,其發(fā)展脈絡是清晰的。難得的是,作者寫他失意時并非一味退縮忍耐,而是玩弄權術,不甘雌伏;得意時又非一味飛揚跋扈,而是注意清除異己步步為營,甚至在慶幸“一朝天子一朝臣”,可以放手大干的時候,甚至已經(jīng)考慮到一旦潰敗的對策。
從全文對阮大鋮的人物形象塑造,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立體的、發(fā)展的反面人物形象,有一個在敘事中不斷發(fā)展和改變形成的人格。這就擺脫了以往元雜劇反面人物塑造單一化、簡單化的局面,使反面人物也變得有血有肉。
這種變化有這樣四個原因。
一、明代傳奇的篇幅容量的增大
元雜劇四折一本的體制,無形中束縛了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元雜劇四折容量小,不像傳奇一本有十幾折,甚至幾十折,可以有空間對人物性格進行精心的刻畫,可以對人物的性格發(fā)展變化進行精心的描繪。例如,《桃花扇》有八十折,不但可以再現(xiàn)南明弘歷小朝廷的興亡的那段歷史,而且還有空間可以生動刻畫各色人物形象。
二、歷史劇寫實原則的影響
《桃花扇》是按照歷史劇的原則創(chuàng)作,一般都忠于歷史的原型,為此,事先他也經(jīng)過大量的調查訪問。而阮大鋮在歷史上的確是一個有才華的人,燕子箋也是出自他的手筆。因此,孔尚任筆下的阮大鋮,不單單是奸臣,也展現(xiàn)出他本身有才華的一面,同時刻畫了他的心理性格變化。
三、作者創(chuàng)作心理的一次深化突破
作者創(chuàng)作心理的深化突破,或者是文人之間的惺惺相惜。明傳奇本身對故事情節(jié),人物刻畫有容量大的特點,但許多作者創(chuàng)作傳奇時,仍只注意刻畫正面人物的形象,傳奇中的正面人物也許栩栩如生,復雜多變,但里面的反面人物只是成了一個陪襯、點綴,反面人物的性格得不到應有的展現(xiàn)。知識分子的清高,不愿往反面人物的身上涂好的一面,是他們的倫理判斷在他們心中占了首位,不會寫壞人奸臣溫情的一面。而孔尚任的《桃花扇》的創(chuàng)作突破了這一點,也許是他認同了阮大鋮的才華。
四、明朝滅亡對于作者的沖擊
《桃花扇》的主題是“借兒女之情,寫歷史興亡之感”,侯方域和李香君,空有報國之志,無實力力挽狂瀾,最終只能雙雙歸隱,這是明末清初士子們內心普遍的痛?;厥淄?,在面對阮大鋮這樣的奸佞描寫時,也讓觀眾看到了如果士子們不去逼阮大鋮,如果朝政能夠更清明些,如果……也許明朝還不會那么輕易滅亡。但是,劇本可以適當虛構,歷史不能。
綜上所述,《桃花扇》是一部優(yōu)秀的傳奇,其中反面人物的人性的豐富和多變性,在其他傳奇少見。在戲劇戲曲創(chuàng)作中,不能忽視對反面人物的刻畫,栩栩如生的反面人物刻畫,反而更能凸顯正面人物形象,營造典型環(huán)境氛圍,增加戲劇沖突,滿足觀眾審美的多樣性。
參考文獻:
[1]孔尚任.《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2]蔣星煜.《<桃花扇>研究和欣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孫書磊.《中國古代歷史據(jù)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嚴義卿,女,貴州省銅仁市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初等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