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頂?李媛
公元618年,在結束了數(shù)百年的分裂之后,唐朝建立,隨著國力的日益增強,社會中彌漫著為國立功的英雄主義色彩,國內(nèi)的安定統(tǒng)一使得對外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以絲綢之路為中心,使得東西方貿(mào)易得以往來并增加了文化交流和相互傳播,在總體格局上面,唐人以一種開放性的姿態(tài)接受各種文化的傳入,由此,唐代文化和外族文化顯現(xiàn)出相互滲透和交融的狀態(tài)。人物畫發(fā)展到唐代已經(jīng)進入到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眾多畫家兼容并序,在當時的藝術探索中確立了一種求真的藝術之路,使人物畫更接近現(xiàn)實,注重描寫社會時代精神。在度物取真中感悟物象,由此化成意境,以有意味即“言不盡意”的意象造型,構成了唐代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獨特之處。此外,在社會功能上,唐代繪畫重視“助人倫,成教化”這一標準,由此出現(xiàn)許多重大政治題材的繪畫用來歌頌唐王朝,皇室對藝術的追求也大大推動繪畫的發(fā)展。
閻立本(約601年—673年),雍州萬年人,主要活動時間在唐太宗時期,父兄皆為唐代有名的畫家,畫史記載閻立本對藝術的造詣先得益于父兄,后師法張僧繇、鄭法士,善畫車馬、道釋人物、尤其工于人物肖像畫以及歷史題材,其畫作中線條剛勁,人物刻畫細致,設色古典,其作品相當能抓住人物的神態(tài),有“丹青神化”“冠絕古今”之美譽。主要作品又《蕭翼賺蘭亭圖》、《歷代帝王圖》以及《步輦圖》。
從閻立本的《步輦圖》《歷代帝王圖》我們可以看出,唐代人物經(jīng)過了長期的發(fā)展,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經(jīng)過了秦漢的豪放,到魏晉的含蓄,繪畫風格變得精致而又華麗。閻立本在繼承魏晉時期的疏密二體并對顧愷之的用筆深有研究。顧愷之將高古游絲描、春蠶吐絲等技法運用于人物畫,并注重對人物面部特征刻畫的,其在服飾衣紋的處理上也是別有特色,對閻立本的繪畫風格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在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中,作者先后描繪了從漢昭帝到隋煬帝的十三為帝王的形象,加上侍從,共有四十六位人物形象,在人物的衣紋服飾的處理上,可以看出閻立本吸收了很多顧愷之的思路,又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閻立本用線圓潤遒勁,在采用勾線刻畫衣紋脈絡并展示其疏密關系,然后以顏色進行塑造,在對人物形象的刻畫上。閻立本更接近于張僧繇,張僧繇善于吸收和消化外來藝術的表現(xiàn)手法,常用凹凸畫法法創(chuàng)作壁畫,所繪物象,遠觀具有立體感,近視則平。特別是在面部刻畫上,閻立本表現(xiàn)的極為謹慎和精致,尤其是對于帝王形象,在線描的基礎上,用淡彩融入張僧繇畫風中的凹凸畫法,人物面部不同于衣紋服飾那般繁復,以對比出人物的神情,由此根據(jù)每位帝王的性格與經(jīng)歷的不同,將不同的氣質刻畫出來,無論是隋文帝的深謀遠慮還是司馬炎的穩(wěn)重大氣,都描繪的栩栩如生,使得人物畫更接近于現(xiàn)實。由此可以看出,閻立本的美學觀點收到晉代影響很大,氣韻生動,古法用筆等基本美學理念在閻立本的作品中表現(xiàn)的很明顯。對六朝大家的吸收,使得閻立本的作品受到了皇室的青睞并具有獨特的時代審美。
閻立本侍奉于唐太宗,在繪畫精神上,首先是對皇室室服務的,在保證符合皇室和貴族的審美趣味下,并顯出與唐王朝政治主張相符合的一面。在上文所提到的《歷代帝王圖》中,閻立本通過對神情和動態(tài)的描寫,這既是以紀實的肖像畫在描繪歷史題材,又同時內(nèi)涵著一種對歷代帝王的政治遭遇的褒貶,當然褒貶的原則也是順從唐王朝的,具有明顯的教育勸戒色彩。這樣的傾向,在閻立本的《步輦圖》中表現(xiàn)的極為明顯。《步輦圖》所繪為貞觀十五年吐蕃使者祿東贊到長安向唐太宗請婚的歷史事件,由于圖中唐太宗端坐在宮女所抬的步輦上,所以名為《步輦圖》,在這類繪畫題材上,不同于顧愷之等魏晉人物畫家使用借景言事的做法,而是強調(diào)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作為畫的中心,拋棄一切無關的場景,通過這種方式加強人物和人物之間的關系??梢钥闯觥恫捷倛D》的構圖作者十分用心,一方面,將畫的重點置于畫面右方唐太宗的位置,六位仕女共同抬著唐太宗的步輦并圍成一個圈,兩位仕女撐扇,另一位仕女打折紅蓋。圈為圓形,所謂天圓地方,這樣的形狀寓意著以唐太宗為中心的天。這種方式明顯突出了唐太宗高高在上的地位,左側分別為祿東贊等三人,祿東贊身穿紅色藏服作拱手致禮的姿勢,通過對祿東贊的神態(tài)描寫,充分體現(xiàn)出使者誠懇而又拘謹?shù)谋砬?。與之相比的唐太宗,在與仕女們的強烈對比下,顯得確是身材高大,雙目上挑,氣宇軒昂的展現(xiàn)出一種自信與莊嚴,有著明顯的帝王之氣。同時,構圖有著明顯的男尊女卑,主大賓小的程式。唐太宗深褐色的服飾與周圍宮女淺色上衣色色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猶如眾星捧月一般。這樣雖然沒有背景映襯,卻能達到簡而和諧、突出主體的作用。
這樣的表現(xiàn)方法同樣在《歷代帝王圖》中也顯得十分明顯,在細膩精致的歷代帝王之后,都輔以貼身的奴仆,然后凸顯奴仆與帝王的大小關系,使奴仆的形象比帝王在大小上要小的多,同時也緣于將其前后位置與帝王及其他奴仆拉開距離,這樣就直接的產(chǎn)生了人物地位及重要性的明顯區(qū)分。在刻畫上,帝王比奴仆更高大威武,而奴仆卻顯得十分瘦弱矮小。由此看出無論是《步輦圖》還是《歷代帝王圖》在思想上,都展現(xiàn)皇帝的高高在上和地位的不可動搖。
然而,我們雖然可以看到在閻立本繪畫中,無論是構圖還是人物形象對比方面,都表現(xiàn)出一種為政治服務的傾向,但是并不能說明他的繪畫沒有自己獨立的藝術性。這種表達方式雖然是從政治作為出發(fā)點的,但是畫面的內(nèi)在關系卻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例如,在人物的主次關系上確實展現(xiàn)出一種男尊女卑和上下關系,但是,就整體畫面而言,這種關系在視覺感受上卻顯得十分的和諧,試問,如果將步輦圖中宮女和皇帝還有使臣都用現(xiàn)實該有的大小去畫,那樣的整體畫面將會變得非常平庸和沒有重點,正是由于這些對比,才使得畫面如此平衡。
閻立本在繪畫上的推進,一方面也是政治的需要,另一方面這種政治的需要也使得美學得以推進,所以閻立本可以說是政治和人文相結合的產(chǎn)物,這樣的表現(xiàn)手法適應當時人物畫的發(fā)展。在造型觀上,主要是以“真”為本并使用概括有力的線條來刻畫,重視現(xiàn)實的生動和內(nèi)心的氣韻。釋彥悰在《后畫錄》中評價閻立本的畫為“變古象今,天下取則”這一方面肯定了閻立本的藝術成就,也同時說明了他對后世的影響。
作者簡介:顧頂,男,漢族,江蘇宜興人,就讀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藝術專業(yè),研究方向:中國畫人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