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
〔關(guān)鍵詞〕家庭教育;親子溝通;教育智慧
女兒曾經(jīng)憤怒地問我:“爸爸,我是媽媽親生的嗎?”
我驚詫地回答:“是啊!這一點毫無疑問?!?/p>
女兒質(zhì)問:“那她為什么這樣對我,總是看著我不順眼,批評我。”
我回答女兒:“爸爸理解你的感受,每次看到媽媽批評你的時候,我很心疼,但是你媽媽也很可憐,她從小是在批評、挑剔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所以就成了一個愛發(fā)脾氣的人。你沒看到,她批評你的時候,并沒有一絲快樂,全是痛苦嗎?”
女兒說:“沒有。等我長大了,我要加倍地還給她?!?/p>
我說:“看樣子你特別恨媽媽呀!”
女兒說:“是的,我恨死她了。我真想快快長大,逃離她的魔爪?!?/p>
我說:“你這種感受我也有過。在爸爸小時候,你爺爺一喝酒就和你奶奶吵架。我當時很害怕,特別討厭你爺爺,在心中對你爺爺也產(chǎn)生過怨恨。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你爺爺也有很多優(yōu)點,孝敬父母,有責任心,忠厚老實。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對于父母,我當時做出的選擇就是揚長避短,堅決不學(xué)習他們身上讓我感到不舒服的缺點。你媽媽對你吼確實很煩人,既然你不喜歡別人對你吼,你以后不做愛吼的人就行了。你感覺媽媽身上有哪些優(yōu)點呢?”
雖然女兒的情緒有些緩和,但是還在氣頭上,所以說:“她沒有優(yōu)點。”
面對女兒對媽媽的否定,我說:“我談一下我發(fā)現(xiàn)的媽媽身上的優(yōu)點,她很敬業(yè),工作特別認真;她很關(guān)心你的生活,為你做飯不怕麻煩,盡可能地讓你吃好,當你缺衣服時,總是及時給你購買;她為我們打掃房間,洗衣服,很辛苦;她很孝順,對你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很好,有良知,感恩老人。無論你承認還是不承認,這些都是在她身上存在的優(yōu)點。我們不能因為她的缺點,一葉障目,否定了她整個人,這樣對她是不公平的。就像你,不能因為你不開心的時候,向爸爸吼上兩句,爸爸就說你是個壞孩子?!闭f到這里,女兒笑了,從女兒的笑容我就能判斷她接受了我的觀點。
女兒很天真地說:“爸爸,你有時太窩囊了,一點骨氣都沒有,明明是媽媽找事,批評你,你沒錯,你還在那里討好她,要是我早和她急了。”
我笑著說:“這是爸爸的策略,以妥協(xié)換快樂。如果我和媽媽爭吵,你爺爺奶奶知道了肯定會為我擔心,我都這么大了,不能再給你爺爺奶奶添心事了,我吃點虧是孝敬父母。爸爸年輕的時候,除了有份穩(wěn)定的工作,幾乎一無所有,你媽媽頂著很大的壓力,下了很大的決心才嫁給我的,我一輩子都要證明一件事情,那就是你媽媽當年的決定沒有錯。如果我和你媽媽爭吵,憑我的水平你媽媽是爭不過我的,她爭不過我,她的情緒會更糟,這種壞情緒有可能轉(zhuǎn)移到你身上,為了保護我的女兒,我也不能和你媽媽爭吵。你媽媽給我最大的財富就是讓我學(xué)會了寬容,而不是恨?!迸畠郝犕旰笫裁匆矝]說,向我豎了一個大拇指,這個動作告訴我,女兒的惡念被我鏟除掉了,善念開始萌生。
我接著引導(dǎo)女兒:“我們探討一下,怎樣和你媽媽這樣的人交往?”
女兒說:“我以后盡量什么事都做得好一些,讓她挑不出毛病。”
我向女兒豎了個大拇指說:“還有嗎?”
女兒說:“像你一樣,學(xué)會妥協(xié),不和她爭吵?!?/p>
我及時鼓勵女兒:“對,人要學(xué)會轉(zhuǎn)彎,不能一根筋,往墻上撞。還有什么好方法嗎?”
女兒說:“當快要爭吵的時候,就沉默或躲開?!?/p>
我贊賞地對女兒說:“你完全找到了與媽媽和平相處的方法。你知道嗎?爸爸最開心的事就是看到我女兒臉上的笑容。”這次談話之后,女兒和妻子之間就少了很多不和諧的爭吵。
妻子是愛女兒的,但是自以為是的愛對女兒來說變成了傷害,但是她自己卻不知道,可怕的不是她不知道,是她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更可怕的是她對自己的不知道無所畏懼。
錯誤的家庭教育可以讓幸福的家庭失去很多和諧的氣氛;讓孩子失去很多快樂;會給孩子的人格帶來沒有辦法修復(fù)的創(chuàng)傷;會讓孩子在學(xué)習和未來的工作中屢屢受挫,得非所愿;甚至給一個家庭的運數(shù)蒙上陰影,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1]。
當愛變成了傷害,孩子心中就會產(chǎn)生怨恨。父母如果沒有化惡為善的智慧,天使就會變成魔鬼。很多索要父母性命的孩子,都是父母的錯愛釀成的悲劇。所以父母要有反省能力,發(fā)現(xiàn)孩子苗頭不對,要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并且要具備化惡為善的智慧,才能正確地引領(lǐng)孩子健康成長。如果沒有化惡為善的本領(lǐng),就要不斷地完善自己,不斷學(xué)習正確的家庭教育,別種惡果,方得善終。
參考文獻
[1]韋志中,余曉潔,周治瓊.水中有個月亮——運用積極心理技術(shù)修復(fù)原生家庭母子關(guān)系[J].心理技術(shù)與應(yīng)用, 2014, 2(06): 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