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午集團創(chuàng)始人,現任大午集團監(jiān)事會監(jiān)事長?,F受聘為中國農業(yè)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特邀研究員。
不搞股份制不是我不懂股份制,恰恰相反我是在研究了高層股份制、家族股份制、全員股份制、外資股份制、上市股份制,且三次股份制改革失敗之后,深刻體會到了家族企業(yè)股份制深層次的隱憂和悲劇。我的不少企業(yè)家朋友,在家族搞了股份制之后,基本上走上了開始同甘共苦,接著同床異夢,然后同室操戈,最后同歸于盡的路
近期看到的一則文章,里面介紹了華為的股權結構:在公開的工商登記信息中,任正非擁有股權為1.01%,剩余98.99%全部為華為工會(由華為80000名員工組成)持有。文章介紹“從本質上來說,這只是華為單方認可的員工股權,不是法律上員工具有所有權的股權,而是華為和員工通過契約方式約定的一種虛擬股權……擁有虛擬股的員工,可以獲得一定比例的分紅,以及虛擬股對應的公司凈資產增值部分,但沒有所有權、表決權,也不能轉讓和出售。在員工離開企業(yè)時,股票只能由華為控股工會回購……此時的員工持股制度更近乎于一種分紅激勵和融資手段……相對于現在悲催的萬科,華為真可謂是獨具慧眼!”
也曾有媒體問任正非“華為為什么不上市?”他回答:因為我們把利益看得不重,就是為理想和目標而奮斗。守住“上甘嶺”是很難的,還有好多犧牲。如果上市,“股東們”看著股市那兒可賺幾十億元、幾百億元,逼我們橫向發(fā)展,我們就攻不進“無人區(qū)”了。這一點,和我之前在《孫大午:好企業(yè)不上市》一文中闡述的大午集團不上市的原因,有相似之處。但是我覺得華為、方太、娃哈哈等企業(yè)深層次不上市的原因在于上市是發(fā)展的手段,但結果卻常常事與愿違。因為公司上市,勢必要給高管配股,得到內部配股的高管看到自己手上的股票從1元1股漲到20元1股、30元1股甚至更多,人性貪念所致,難免會見機減持套現,繼而或在國內外置產或另起爐灶。事實上,很多小企業(yè)起步的第一桶金就是通過拋售老東家的股票所取得的。高管人心不穩(wěn),倒霉的除了是持股較少的普通員工,還有企業(yè)本身。我看到周邊企業(yè)家朋友的很多好企業(yè)上市后,大多數會急劇走向衰敗。
我猜測華為有些高管流失的根本原因,可能恰恰在于他們手上的虛擬股票只能分紅,不能轉讓和出售,所以當別的企業(yè)許諾給他們真正產權意義上的股票時,他們就會見異思遷,分道揚鑣。我在思索,如果我當初搞了股份制或切出一個板塊上市,配股分紅(因為十幾年前,就有投資公司給我們投資上市),我的兩個弟弟如今是否還會在大午集團工作?我們哥仨還能否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一起喝酒聊天?
有人說,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最成功的改革措施之一就是在企業(yè)之中成功推行了股份制。直至現在很多人認為股份制還是最合理的,仍是企業(yè)改革的方向。但對中國私營企業(yè)來說,我個人在公開場合,不止一次講過:企業(yè)能不搞股份制就最好不要搞!能不上市就最好不要上市!可以說“不以盈利為目的”“不搞股份制”是我搞私企立憲制的基本點。不搞股份制不是我不懂股份制,恰恰相反我是在研究了高層股份制、家族股份制、全員股份制、外資股份制、上市股份制,且三次股份制改革失敗之后,深刻體會到了家族企業(yè)股份制深層次的隱憂和悲劇。我的不少企業(yè)家朋友,在家族搞了股份制之后,基本上走上了開始同甘共苦,接著同床異夢,然后同室操戈,最后同歸于盡的路。30年前跟大午集團同時起步的企業(yè),有幾家轟轟烈烈上市,然后在默默中衰敗,高層離心離德,再也沒有向上發(fā)展的動力。
股份制目前是世界的主流,我的聲音也很弱小,批判我的聲音也很大,比如“孫大午”百度百科名片中“外界評價”一欄就寫道,“孫大午不搞股份制的理由也是站不住腳的。很多民營企業(yè)的最大誤區(qū)就在于一提股份制,就以為是分股份。其實真正的股份制是面向未來,是激勵大家創(chuàng)造新的未來。擔心股份制會帶來問題,正如擔心孩子長大后會不再孝順一樣。關鍵還是看當事人怎么去做?!钡拇_,股份制源于西方,本質是一種激勵機制。中國的資本市場還在初級階段,如果有更好的激勵機制,何必東施效顰?只要有利于生產力發(fā)展,適合自己的文化形態(tài),搞什么公司架構都應該可以。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比如,我就把這種激勵機制改成“有差別的共同富?!?,干部要獎勵,工人要福利,獎勵、福利捆綁在一起,整體和效益、工人收益掛鉤,同時又對退休、離休待遇終身獎勵補償,所以我們5000多人的企業(yè)中,管理干部流失率不足1%,員工流失率不超3%。
我注意到,在解析華為虛擬股份的那篇文章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華為公司因為長期實行1元每股的認購價格,因而也長期實行了每股1元回購的做法。2003年華為公司的兩位資深員工將其告上法庭。理由就是華為公司不是以每股凈資產價格回購股票。兩位員工同時認為,華為所用做增資的應付紅利中也應有自己的利益,他們應按照同股同權的原則享有股權的增值?!敝档脩c幸的是,法院最終判兩位員工敗訴。但是,我在想,如果“華為全員股份制”換個做法,讓員工不要心存這樣的幻想,招惹這樣的官司,是不是更好?大午集團的指導思想講到“以共同富裕為歸宿”,也有類似全員分紅的做法,但我更多是以各種福利的形式所體現的。企業(yè)動態(tài)效益越好,員工福利的層次和力度越大,員工對企業(yè)也越來越有認同感、歸屬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