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世忠(邵陽學院 藝術設計系,湖南 邵陽 422000)
湘西南高沙戲劇硬盔制作工藝探析
聶世忠(邵陽學院 藝術設計系,湖南 邵陽 422000)
湖南雪峰山系的邵陽高沙戲劇硬質(zhì)盔頭的民間制作技藝在歷史上曾經(jīng)輝煌了兩百多年,在內(nèi)容上以忠孝文化為主,戲劇帽盔制作技藝在“鄉(xiāng)紳鄉(xiāng)賢”雪峰文化中傳承。具有豐富嫻熟的傳統(tǒng)工藝技法,為祁劇、花鼓戲、漢劇、桂劇、辰河戲、京劇等戲劇提供了豐富的盔頭類型,極富雪峰文化工藝審美情趣特征的高沙硬盔制作工藝有待于保護承傳與弘揚創(chuàng)新。
湖南高沙鎮(zhèn);戲劇硬盔;手工藝
盔頭(俗稱戲帽)是我國戲劇獨特傳統(tǒng)文化象征,是戲劇“行頭”的一種,是傳統(tǒng)戲曲中人物所戴各種冠帽的統(tǒng)稱,是被美化夸張的戲劇表演帽飾,是戲劇中重要的標飾。有冠、盔、帽、巾統(tǒng)稱,冠是帝王貴族專用,盔是武派演員的冠帽,武將佩戴帥盔、貴族婦女戴鳳冠,盔頭是舞臺演員的忠奸善惡的身份標飾,盔頭一般有硬質(zhì)冠盔與軟質(zhì)帽巾。
湖南洞口縣高沙鎮(zhèn)蓼水河上的回瀾、浮香、太平、水南等十余座廊橋、風雨橋如彩虹橫跨,橋上、書院、宗祠等地是高沙鎮(zhèn)的戲劇演出場所。清嘉慶年間(1796 年-1820年)高沙地區(qū)戲劇帽盔制作十分興盛,以祁劇為主的戲劇活動如每年六月“迎故事”、“臺故事”(將戲劇人物抬起在方桌上)、“高故事”(將戲劇人物舉至丈余高)、“地故事”(戲劇人物在街上邊走邊表演)在此地十分繁榮,2014年8月被評選為國家級非遺的洞口縣“棕包腦”祭祀舞起源于宋熙寧五年(公元1074年),與“天貺節(jié)”同屬雪峰文化非遺,具有固定的表演程式,有戲曲的寫意、假定、虛擬等表演形式。戲劇帽盔的內(nèi)容主要以忠孝文化為主,高沙地區(qū)的宗祠集中豐富,祠堂內(nèi)“宗圣遺像”、壁畫等石刻線畫風格給戲劇帽盔的造型制作提供了參考,戲劇帽盔制作技藝在“鄉(xiāng)紳鄉(xiāng)賢”雪峰文化中傳承。
據(jù)高沙戲劇盔頭承傳人袁小武介紹:袁氏家族最早制作戲劇盔頭是在清康熙年間,公元1809年-公元1849年年間(袁小武上面六代)盔頭制作生意十分興隆,如清朝任五品藍羽官位的袁子節(jié)也是一位戲劇盔頭藝人。自從清乾隆年以來,他們家傳的“恒春奇”戲劇盔頭作坊制作戲劇盔頭已有二百多年歷史,袁氏家族在高沙鬧市區(qū)建有或置辦店面就有六十八間,一直到袁小武父親那輩年代戲劇盔頭帽飾制作還不愁銷,只愁忙不停做,“恒春奇”制作的盔頭除了在湖南的祁劇、花鼓等戲劇團銷售外,還在臨近的湖北(漢?。?、廣西(桂?。⒔鞯鹊劁N售?,F(xiàn)在隨戲劇的衰落,盔頭帽飾手藝也快沒有生存空間了,“恒春奇”戲劇盔頭作坊已是湖南省內(nèi)最后一家手工制作盔頭帽飾的民間作坊,2013年,袁小武的父親帶著遺憾走了,他做了七十多年的戲劇盔頭帽飾,最大的心愿是讓制作手藝傳下去。
高沙袁氏“恒春奇”硬質(zhì)盔頭制作延續(xù)了祁劇與花鼓戲的戲劇盔頭類型,也有漢劇、桂劇、辰河戲、京劇等戲劇頭飾類型特點,盔頭制作分為硬盔與軟帽兩類,硬盔一般用紙質(zhì)材料袼褙、鏤花、盤纏鐵絲紗線、火烙、上膠、瀝粉、刷漆、貼箔、鑲鏡、鑲珠、掛絨球、掛穗等工序,少則需要十七、八道工序,多則達到三十多道工序。制作工藝有雕、刻、挖、嵌、堆、塑、染、繡、扎、貼、膠、漆等手法,計有二十多道工序,其中脫模、鑿樣子(足活)、掐絲、瀝粉是其中的重要工藝環(huán)節(jié)。
1. 紙袼褙材質(zhì)與工具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戲劇盔頭大部分材質(zhì)為硬紙片,為了圖效益、省工藝不做紙袼褙,紙是戲劇盔頭的主要原料,材質(zhì)與工藝的差異決定了戲劇盔頭的工藝質(zhì)量,與高沙鎮(zhèn)同處湘西南寶慶府的灘頭距高沙六十七公里,灘頭年畫經(jīng)公認考證起于元初大德年間(公元1297年-公元1307年),那時候在荊楚大地就流行灘頭年畫的“趙元帥像”。作為貢品的灘頭五色紙也在寶慶地區(qū)流行,高沙袁氏“恒春奇”的戲劇盔頭的紙袼褙材質(zhì)與其他用馬糞紙、硬紙片做的材質(zhì)不同,紙張來源主要為灘頭地區(qū),灘頭手工紙技藝已評為國家級非遺,這種手工紙以毛竹為原料經(jīng)過泡、踩、煮、洗、曬、打、撈、榨干、焙紙十幾道工序,手工造出來的紙紋理清晰、紙面光滑、古色古香。高沙袁氏“恒春奇”戲劇盔頭的紙袼褙用的灘頭土紙,刷上面粉、明礬,漿糊調(diào)成稠稀適當,粘貼十八至二十三層再晾干成紙袼褙,用來刷面糊的刷子是自制的棕刷,在刷的過程中一般是從中間往四周刷,這種技藝的成熟需經(jīng)過長年實踐操作,才能達到均勻用力涂刷,不留氣泡。(見圖1)
圖1 高沙“恒春奇”盔頭作坊承傳人袁小武(1967年出生)在制作紙袼褙
2.脫模做基礎造型
根據(jù)角色頭型大小用泥土加棉花泥塑,泥土為具有較強吸附力黏性的白土,使用錘子打烙技藝制胎,制胎是盔頭制作的第一步,這道工序是根據(jù)戲劇角色的不同而制作不同造型盔頭胎,袁氏“恒春奇”盔頭作坊要求制作盔頭胎時需要掌握祁劇、花鼓等戲劇人物角色特征,根據(jù)不同角色制作不同盔頭胎,目前“恒春奇”留下了不少造型嫻熟的不同角色盔頭胎。
3.鑿樣子(又稱“足活”)
鑿樣子(足活)相似于繪畫中的構圖布局,是制作戲劇盔頭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高沙袁氏“恒春奇”戲劇盔頭制作中的鑿樣子是先在紙袼褙上畫稿,然后把畫在紙袼褙上的畫稿固定墊放在自制的蠟板上對圖案盔頭進行制作,北宋何薳在其筆記《春渚紀聞》寫道:“畢漸為狀元,趙諗?shù)诙3醭?,而都人急于傳報,以蠟板刻印”[1]可見蠟板在北宋便出現(xiàn)了。高沙袁氏“恒春奇”自制的蠟板(見圖2)承傳了傳統(tǒng)手法結合本地材料由石蠟、蜂蠟、樅樹皮灰、菜油混合在火鍋如炒菜般炒制而成,此自制蠟板松軟柔滑,便于在蠟板上對圖形進行鑿鏤挖空、在紙袼褙上形成平面鏤空的形狀,如果是層數(shù)多的紙袼褙就要左手握緊鑿刀,右手拿錘子敲打鑿刀,按照圖案進行鏤空。(見圖3、圖4)
圖2 蠟板
圖3 皇帽架橋紙袼褙中片
圖4 二龍叉紙袼褙前篇
4.盤纏掐絲技藝
紙袼褙圖案在蠟板上鏤空后一般把畫面的外框用鐵絲盤繞,有的中間畫面如果鏤空的多也進行鐵絲盤繞,鐵絲盤繞后再用紗線盤繞鐵絲,增加牢固性,手工盤絲針眼需均勻密布,所以不論是鐵絲還是紗線均需嫻熟技法。
5.刷膠漆技藝
在盤纏鐵絲紗線過后是刷土漆(有稱國漆、生漆大漆)、刷土制牛膠,這種土制膠與漆能防蟲、防腐防霉、防潮而且膠合力強,盤好鐵絲線刷好膠漆的盔頭再晾干。
圖5 高沙盔頭承傳人袁小武在操作銅瀝粉嘴瀝粉
圖6-1 霸帶帥是兩用頭盔(霸盔和帥盔)
圖6-2 霸帶帥是兩用頭盔(霸盔和帥盔)
6.燙烙成型
根據(jù)戲劇角色帽型造型需要在刷好膠漆晾干的盔頭上用烙鐵燙烙造型,現(xiàn)在市場上銷售的用硬紙片做材料的盔頭燙烙只是燙平,盔頭的凹凸造型性差,高沙袁氏“恒春奇”的戲劇盔頭成型用的烙鐵是簡易的三角鐵烙鐵。這種小型三角鐵烙鐵在“恒春奇”盔頭手藝承傳人袁小武手中操作自如,盔頭的小轉角處都可燙烙,棱角分明,加上因盔頭的紙袼褙材質(zhì)好,在燙烙中隨戲劇角色需要成型規(guī)范,立體感強。
7.瀝粉鑲嵌技藝
在制作過程中最關鍵一環(huán)是瀝粉線、鑲鏡片,也是盔頭制作工藝中最見功夫的一道工序。膠粉是用金屬篩子篩過后的石膏膠水(牛膠)調(diào)成,瀝粉線的工具為自制的銅瀝粉嘴,粉嘴小孔只有0.1厘米,粉嘴連接粉筒球,用塑料布細線扎緊,由技師握手擠壓小球運力輕重可瀝出各種粗細線條,十分精確,“恒春奇”盔頭手藝承傳人袁小武的技藝通過手腕操作在盔頭的邊緣瀝粉庖丁解牛般流利嫻熟猶如在蛋糕上寫字繪畫,瀝粉后的盔頭增強了立體感,在瀝線后再進行刷色技藝操作,戲劇帽盔的顏色根據(jù)角色而設色,以金、銀、黑、紅為主。(見圖5)
盔頭瀝粉后刷色涂清漆后,在清漆微干時進行鑲嵌貼金珀或銀珀,在瀝粉勾出的圖案內(nèi)貼綾子,在圖案空隙貼內(nèi)紗網(wǎng)綾子為裝裱中國畫時的主要材料,有輕軟特點,綾子一貼上拉開綾子與金珀、銀珀的色相,形成對比。
8.組裝成型
圖7 耳卜聞盔頭
圖8 勒子盔頭
圖9 尖沙
圖10 駙馬沙(5)紫金冠
圖11 紫金冠盔頭
圖12 女勒子盔頭
圖13 過龍盔頭
圖14-2 岳飛盔頭(后部)
圖14-3 岳飛盔頭(前面)
盔頭制作最后工序為組裝綁扎成型,在成型過程中裝配飾,如絨球、鏡片、玻璃珠、珍珠、塑料球珠等,綁扎的線盡量要隱蔽,用刀片修飾過多顏色、鏡片后,戲劇帽盔制作完成。
圖15 盔頭部件
目前高沙“恒春奇”盔頭作坊制作的盔頭主要有:霸帶帥兩用頭盔(霸盔和帥盔)(圖6)、耳卜聞(圖7)、勒子(圖8)、尖沙(圖9)、駙馬沙(圖10)、紫金冠(圖11)、女勒子(圖12)、過龍盔頭(圖13)、岳飛盔頭等(圖14)。這些戲劇盔頭的造型設計在幾百年前就以傳統(tǒng)人物服飾、戲劇表演的程式化與藝術性為主要參照,融入了雪峰文化中的忠孝文化,并在“鄉(xiāng)紳鄉(xiāng)賢”文化中傳承??^設計制作很注重裝飾,盔頭的樣式達百種之多,裝飾紋樣主要有龍、鳳、云、火等吉祥圖案,以金、銀、紅、黑顏色代表不同戲劇角色,綴有珠花、絨球、帽翅、絲絳、雉尾。
目前國內(nèi)制作戲劇盔頭產(chǎn)量較大的首選是京城的劉森溥(2009年病逝)與兩孩子弟子,另還有張連城楊玉棟、李繼宗等,其中李繼宗2010年獲北京市西城區(qū)非遺。地方省區(qū)的一些制作盔頭作坊幾乎面臨瀕危,如:福建漳州沈崇榮;安徽懷寧徽劇和黃梅戲帽盔制作者產(chǎn)云秋、何珠流 ;甘肅天水李海清;陜西的韓小利被稱為“關中帽子韓”,2015年由于沒有接到一單活兒,做了40年戲劇帽盔被迫要改行。[2]
戲劇盔頭是在唐、宋、元、明、清各朝官帽和禮帽的原型基礎上演變而來,在我國各地方民間戲劇盔頭作坊中各有不同特色,湘西南的雪峰山系高沙袁氏“恒春奇”作坊的硬質(zhì)盔頭制作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經(jīng)歷幾百年傳承其戲劇盔頭制作技藝形成了獨門絕技。也是湖南最后一家制作戲劇盔頭的民間作坊,如今亟須進行保護整理、研究開發(fā)并弘揚光大,使優(yōu)秀民間美術得到承傳發(fā)展。
[1](北宋)何薳.春渚紀聞·卷二·畢斬趙諗[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制作秦腔帽盔近四十年 “關中帽子韓”欲改行[N].西安日報,2015-06-30.
(責任編輯:王 璇)
J505
A
1008-9675(2017)03-0128-04
2017-02-15
聶世忠(1961- ),男,湖南邵陽人,湖南邵陽學院藝術設計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美術與設計基礎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