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密
一、木心與木心的研究現(xiàn)狀
(一)木心
木心,原名孫璞,其名字據(jù)他本人稱是取自木鐸之心的意思,其人氣是在近年來才在大陸引起關注,尤其是弟子陳丹青等人對其的推崇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一個擁有了六十多年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卻在晚年首次在大陸出版作品;一個在知天命的年紀卻遠渡重洋追求美學的流亡;對于不少讀者來說,他們仍然感到困惑,木心是誰?木心是怎么被傳播的?為什么木心在這個時代突然出來?木心的閱讀群體是哪些人?本篇小文意在解決這四個小問題。
關于木心,人們對于他的了解并不多于陳丹青在媒體前說的兩句話。陳丹青在媒體面前塑造的木心更大程度上是現(xiàn)代傳媒視角下的木心,而真正的木心則要回歸到木心的本文里去。關于木心的介紹可以很簡短,他1927年生于浙江烏鎮(zhèn),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畢業(yè);1982年移居美國紐約;2006年落葉歸根,返回浙江。在知天命的年紀里,奔走他國異鄉(xiāng),不論謀求生計還是藝術追求,關于他的評價,現(xiàn)在也是眾說紛紜,勾連錯鏤,褒貶各異。
(二)木心的研究現(xiàn)狀
關于木心的研究,由于資料的缺乏以及其本人與大陸文壇的疏離,現(xiàn)在并不是很成熟也不完善。目前為止,關于木心研究的共有10篇碩士論文,期刊文章六十余篇,主要集中在2011年至2015年,而在2006年到2011之間近乎空白。
木心的傳播更像是一場媒體的狂轟濫炸,任何發(fā)布會式的評價都演變成激情演講,評價背后的理論深度和理性思考被擠壓的毫無保留。然而若無這些爆炸式的傳播,我們還會知道木心嗎?還會閱讀木心嗎? 杜威曾提出了一個看似異想天開的觀點:“在所有的事物中,傳播是最為奇妙的?!睆膫鞑W的角度看,傳播正是鏈接的起點。那么關于木心和大陸的奇妙鏈接,則要追溯到2006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首次出版木心的《哥倫比亞的倒影》開始。而在此之前,大陸文壇關于木心的消息近乎于無。事實上,早在1985年,《上海文學》就發(fā)表過木心的作品《圓光》。陳子善先生在2001年《上海文學》上也發(fā)表了木心的文章《上海賦》,引起部分人的關注。[1]如果說,2006年對于木心來說是進入大陸文壇的一個標志性年份,那么2013年對于木心來說則是進入大陸讀者群的重要年份。
木心在三地的傳播與接受以木心的藝術性和各地不同的藝術標桿而各自相異。在美國,木心是極富藝術追求的畫家;在臺灣,木心是才華橫溢的文人;而在大陸,木心卻遭到了近乎相反的評價。事實上,木心在大陸的傳播,從一開始就缺乏文學史的根基,缺乏評論家遒勁的批評筆墨,缺乏學家的群體研討,他的文本一直游離在外,所以無論是由于出版社的印刷銷售,還是陳丹青等人在媒體面前的力捧鼓吹,木心始終只是一個出版現(xiàn)象或者媒體現(xiàn)象而不是文學現(xiàn)象。在這兩者現(xiàn)象過渡的中間,則是充滿期待和密碼解讀的接受過程。在2015年11月16日,木心美術館在浙江烏鎮(zhèn)開館,這正是在還原一個真實的木心,木心不僅僅是一個作家,更是一個畫家。在這兩者之間勾連的是他始終如一的美學追求。
二、傳而不應與評價的迷惘
(一)傳而不應
從2006年到現(xiàn)在,木心由小眾讀者群體走向了大眾,也開始進入學術圈個人的視野中,但是關于木心的文學評價仍然是莫衷一是。木心的出現(xiàn)似乎更像是由大眾媒體掀起的一場傳播熱潮,我們不禁想問為什么木心會突然出現(xiàn)在我們這個時代。
盡管在2006年,陳丹青說,如果說下半輩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推廣木心。但如若說是陳丹青一人之力強人所難的去宣傳木心之作,恐怕而今難以服眾。從一個出版現(xiàn)象到一個文化現(xiàn)象,木心的文學由于歷史的原因一直隔離在我們的文學評判尺度之外,突如其來的回歸,讓我們在大眾媒體上認識了一個文學家木心這顯然有些怪異。但是木心的出現(xiàn)并不能摒棄傳播的作用,也正是媒體讓我們認識了木心及其作品。陳丹青在宣傳木心的時候做了大量的工作,他說服木心回國、出版書籍、整理出版《文學回憶錄》和《木心談木心》、修建木心美術館、開座談會、發(fā)布會、接受采訪、錄視頻等一系列的活動。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學是泛黃紙張上的印刷體,是歷史厚重的積淀,而木心卻要以傳媒為突破口撕裂文學與歷史的緊密連接,這讓不少讀者在評價木心的作品時受到現(xiàn)代傳媒的價值干擾。
木心出現(xiàn)在我們這個時代不僅僅是由于現(xiàn)代傳媒的作用。木心的文學價值究竟是止步于大眾傳媒,還是止步于文句的美學意義上,還是在時間的淘滌下我們的另有發(fā)現(xiàn)。木心,正如童明所說,“本質上是個哲學式的詩人”。[2]所以木心的詩歌實質上是對生活和自我的一場思考博弈。由于思考本身局限在因果律的狹小空間內,所以其博弈本身也是一場值得考量的戰(zhàn)爭。木心的出現(xiàn),不僅僅關涉到木心作品的評價問題也關涉到木心作品本身的價值問題。
(二)評價的迷惘
從2006年到現(xiàn)在,木心始終是一個傳媒現(xiàn)象。無論是出版熱潮還是個體閱讀,木心的文學作品在遠離大陸文學中心之后的回歸顯得那么生疏那么游離。作家阿城說“共和國缺這樣本來就應該有的知與識的構成?!盵3]而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知與識讓人們在他的文字面前滿是困惑與不解。這樣的知與識究竟有沒有人為的拔高木心的文學價值,解決這樣的問題需要深入木心的作品中去,不僅僅是文學作品,還包括繪畫作品。
2013年,《羊城晚報》曾做專題“被高估了的大師”報道木心。報道中,張檸教授認為木心的文學價值是被高估了的。木心現(xiàn)在來說確是一種傳播現(xiàn)象,他沒有任何大陸文學根基,在主流學術圈里,任何以一個版本的文學史對于他只字未提;在傳統(tǒng)媒體下,他也是在2006來拿開始漸漸進入人們的視野?,F(xiàn)在的蔓延和流傳僅僅是現(xiàn)代化的傳媒在起作用。任何一種傳媒都是一種現(xiàn)代化的技術手段,仿佛文學的本質要追溯到上古時代人類赤腳走路印下的腳印里。關于木心的文學,究竟是一種傳媒造勢,還是另有珍饈,這值得我們認真探討。木心2006年在大陸首次出版自己的書,此時他已經(jīng)69歲了,而在此前的幾十年里木心在大陸是一片空白的存在。從傳播上說,木心與時代的聯(lián)系也才剛剛開始。那么在這幾十年里,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木心或者說如何界定木心的文學身份?孫郁說:“我讀他的作品感到了一種評價的困惑?!盵4]這種困惑不僅僅是孫郁教授有,我們每一個讀者都有。陳丹青也在問“我們如何定義木心先生的文學歸屬?”、“可能是我們時代唯一一位完整銜接古典漢語傳統(tǒng)與五四傳統(tǒng)的文學作者。”關于木心的評價莫衷一是,李靜也說“我們文壇的精神尺寸是怎樣的?木心的文學又是怎樣的?” [5]
目前國內關于木心的碩士論文僅為10篇,相關文章不過百篇,博士論文和專著為零。木心更像是活在媒體之中,頻繁地曝光,頻繁地遭受質疑,卻始終沒有進入主流話語。盡管陳丹青、童明等人極力推崇木心,可就像鳳凰網(wǎng)報道那樣:木心一邊被神化,一邊被看不起。主流話語圈對木心的漠視或者無視讓人不禁想起了木心自稱的“文學魯賓遜”形象。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人們對于木心仍然抱有很大程度上的困惑。迷惘可能更加是處于一種糾結于文本字句的標尺衡量,卻也丟失了木心的美學追求。這些困惑只有到木心的美學流亡中才能找到答案。文學的價值究竟是與文學思潮緊密相連,還是獨立與文本之中;藝術的價值究竟是深藏于作品之中,還是在藝術家的經(jīng)歷之中,這就是評價木心的關鍵。
三、接受錯位的奇怪、現(xiàn)象
(一)讀者群體
木心是一個極具藝術氣息的作家,最能代表他作品風格的散文也以一種新的美學風格姍姍來遲。木心語言古樸精妙,結構不拘一格,引起了廣泛讀者的興趣。木心的作品在傳播過程中,沒有讀者的自覺接受就不會有任何價值。各個群體的讀者都從木心的作品中找到了自己所定義的木心作品。
大眾文化消費給作家?guī)砹耸袌雠c需求,但同時也帶來了誤讀、改寫和定型。但意義的解讀是無限的。木心的作品活在消費市場上,也活在現(xiàn)代傳媒上。大眾讀者始終跟在傳媒這根指揮棒上,他們的閱讀和接受帶有十分強烈的個人色彩以及市場色彩。這部分讀者有木心文學作品愛好者、《文學回憶錄》愛好者、木心畫作愛好者,也有二者三者兼有的。木心身份的多種可能性在這里更加明顯。
無論是精英讀者,還是大眾讀者,關于木心作品的接受他們都在不同的角度選擇性的接受了木心,也做出了他們的評價。
(二)群體錯位
木心出生于1927年,筆力勤耕幾十年,但從未公開發(fā)表過自己的文章。直到1983年,在陳英德夫婦的鼓勵下木心開始重新寫作投稿,開始受到海外華人和臺灣文人的推崇。究其時間意義上說,其作品是屬于八九十年代的。按照這個時間,木心的讀者群體應該是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木心更多的讀者是8090后,從木心的研究現(xiàn)狀就可以看出,關于木心的研究,有10篇碩士論文,博士論文專著都為零。據(jù)此可以判斷出,木心的讀者接受群體發(fā)生了錯位的奇怪現(xiàn)象。2011年,在木心的追思會上,上百名不知名的青年讀者從全國各地趕去參加木心的追思會,這些讀者的年齡都非常小,都是8090后,這完全出乎陳丹青的意料。木心的讀者群體一開始就偏年輕化,大多是8090后在一次記者會上,陳丹青曾說:“我有興趣的倒是另一個問題:為什么木心出來后,絕大多數(shù)讀者是年輕人,是7080后,甚至是90后?”甚至在2015年湖南高考的語文卷子上出現(xiàn)了木心的散文《童年隨之而去》。木心讀者群體的錯位,是木心作品的一個接受現(xiàn)象。
(三)錯位原因
木心作品接受錯位情況不僅僅是與木心本人的經(jīng)歷有關,更與木心與時代的關系相關。從傳播學上說,木心作品的傳播受到到了公眾人物的影響和粉絲效應。陳丹青作為公眾人物,本身就有一定的粉絲基礎,而且其粉絲大多是8090后;在接受木心的時候,青年大多是受了陳丹青的影響。從閱讀層面上說,這是一個閱讀斷裂帶的問題,現(xiàn)在的青年沒有扎實的閱讀基礎,對于中國古典名著讀之甚少,加之木心作品在繼承古漢語的同時也很好的融合了西方的藝術思維特質,這更加符合青年的閱讀口味。從本文上說,木心像是一個五四遺腹子,在文學的孤島上寫作,遠離了紅色中心話語,其作品更加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從研究資料層面上說,關于木心資料的匱乏造成了研究的困難也是部分研究者在接受木心作品時遇到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8.
[2]童明.世界性美學思維振復漢語文學[J].中國圖書評論,2006(8).
[3]阿城.哎呀,我真不是木心的學生[N].鳳凰副刊,2014-09-30.
[4]孫郁;木心之旅[J].讀書,2007(07).
[5]李靜.你是含苞待放的哲學家——木心散論[N].南方文壇,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