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一直以為它叫“馬尾松”,因為其枝梢像極馬尾,又約略知道有馬尾松這么一種植物,所以極主觀地對號入座了。松類多滄桑遒勁、冷傲生硬、寧折不彎,而它卻總是隨風(fēng)賦形,俊秀飄逸,動感十足,完全不似一個種屬的特性。
而真正得見其真面目,是幾年前的夏天。一家人去潿洲島旅游,登上海島,全然不見期待中的熱帶植被的豐茂與潤澤,雖也是滿島的綠,但樹木是出乎意料的瘦羸萎縮,連最具代表性的熱帶樹種——細葉榕,也是干弱枝少樹葉稀疏,像營養(yǎng)不良的少年,倦怠而慵懶,讓人不忍直視。但時不時會有一個清朗俊逸的身影在路旁招搖而過,那是真真切切的玉樹臨風(fēng),讓人眼睛一亮,啊,那是“馬尾松”,我記憶深處的“馬尾松”!
興奮地追問接站的司機,這樹是不是“馬尾松”?司機卻不置可否,很是不屑地說,這樹材質(zhì)不好,沒什么用,口氣頗似莊子寓言中那鄙夷“散木”的石木匠。司機為海島原住民,沒讀過幾年書,自然是沒讀過莊子的,這認知顯然是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傳承,居然與石木匠“同唱一曲”,可見,這“馬尾松”在島民心目中的地位實同于“散木”。
我不禁有些不快,唯美的記憶,現(xiàn)實的巧遇,這難得的可遇不可求的興奮即刻遭遇唾棄,心中有些不甘……
雖然莊子對“散木”給予的是正面的評價,但我最不能認同的恰恰是莊子在“散木”身上寄予的肯定意義呀!
“散木”的“無用之用”,除了成全其“壽”,實在看不出其存在的價值,其所謂“大用”不過是“大敝?jǐn)?shù)千?!?,這與它消耗占用的地力比實在是微不足道、得不償失,而因長壽成為朝圣對象,那更是時代的局限與荒謬。但這“無用之用”成了多少茍且之人偷安的借口與倫理庇護,讓多少國人失了血性,代代相傳的結(jié)果是這個民族多了奴性,少了英氣,戰(zhàn)亂則尤甚??梢?,莊子思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成分之一種,其糟粕也同樣深入國人骨髓,殃及國人久矣。
我不禁為“馬尾松”的無用而哀嘆,空有一副好皮囊啊,這與“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又有何區(qū)別?
好在我輩非哲人,來海島的目的不在于思辨什么,這不期而來的糾結(jié)就隨它去吧,我只好這樣寬慰自己。
小島雖然貧瘠,但盛產(chǎn)香蕉,大概能耐鹽堿的緣故吧,下榻之處就是成片的蕉林環(huán)繞。香蕉屬草本科植物,莖稈看似壯碩,實為葉莖包裹,十分易折,納悶這不大的孤島之上,海風(fēng)肆虐,它是怎么立足的?
帶著狐疑沿著蕉林間人工拓出的彎曲小徑向海邊行走,約300米處是蕉林的盡頭,緊伴蕉林的是一些密密的叫不出名的熱帶雜木,有樟樹、細葉榕夾雜在外圍間,圍成綠色的天然籬笆,最外層近海處是高大飄逸的熟悉身影,我的近視眼終于也看清楚了,那不是“馬尾松”么,密密的好幾層,站成并不規(guī)則的行列,雖搖頭晃腦的不嚴(yán)肅,但已然成陣成勢,為綠樹籬笆提供了數(shù)重堅不可摧的擋風(fēng)柵。再看“馬尾松”林外,是寸草不生的沙灘,海浪在不遠處喧囂。
我先是愕然而后窘然,不是說它是無用之木嘛?這有用無用之間是何評判標(biāo)準(zhǔn)呢?沒有“馬尾松”的挺身護擋,那綠籬能成勢嘛?香蕉那脆弱之軀能成林嘛?防風(fēng)固沙正是它的大用啊!
這與“散木”的“無用之用”何其不同!“散木”是茍且而活,活著茍且,終未見其大用。“馬尾松”,它可是斗士,一線的斗士,瀟灑而頑強,頂風(fēng)固沙不屈不撓??!
我不由再次近距離打量這“馬尾松”,是的,它瀟灑、它放浪不羈,一點也不像一名斗士。正是這“無用”之木,篩減了強勁海風(fēng)的摧枯拉朽之勢,庇佑這并不高闊的海島上綠被成蔭。
返程后的第一樁事就是網(wǎng)上查詢“馬尾松”的資料,對比之后才知道,馬尾松就是我們常見的可以做火把、割松油的油松,之前我認定的“馬尾松”顯然屬于錯貼“標(biāo)簽”了。哂笑之余,一時不知從何查起,但仍不甘心,描繪了特征托從事園林的朋友查證,朋友刻意問了何處所見,果然是搞專業(yè)的,第二天就傳過來資料。原來此樹學(xué)名叫“木麻黃”,別名“馬毛樹”或“駁骨樹”,主要分布于廣東、廣西、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帶,具有耐干旱、耐鹽堿、抗風(fēng)沙的特性,是熱帶海岸防風(fēng)固沙的優(yōu)良先鋒樹種。其木材堅重,但有易受蟲蛀、易變形、開裂等缺點,經(jīng)防蟲、防腐處理后可作枕木、船底板及建筑材料等;枝葉可入藥,用于治療疝氣、寒濕泄瀉、慢性咳嗽;幼嫩枝葉可為牲畜飼料。這樣看來,馬毛樹不是無用而是全身是寶,只是當(dāng)?shù)厝藳]有認知罷了。我不禁暗自為馬毛樹慶幸,幸虧“無用”,否則命運可就難測了,其無用之外的大用也可能難有機會展示了。
幾年過去了,游歷潿洲島時的記憶已經(jīng)模糊了,唯有“馬尾松”的高大身影時時在腦海中浮現(xiàn)。對了,第一閃念間還喚作“馬尾松”!
責(zé)任編輯:青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