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建偉
國破,家何在?太平日子何在?
讀蔣殊先生的散文《一碗飯,一條命》,我一次次在思索這個問題。回望上個世紀那場長達14年的抗日戰(zhàn)爭,國不國,家不家,民不聊生,饑寒交迫,多少恥辱、多少血淚、多少絕望?。?/p>
作者選取的人物是“一介草民”,時間背景是宏闊的抗日戰(zhàn)爭,然而,她拒絕了大的敘述、大的描寫,回憶了“曾祖父喝一碗和子飯”的故事。拼湊出這個完整的故事的,不是作者,而是作者曾祖母、爺爺、奶奶、姑姑和母親三代人的回憶,這個口口相傳的故事,內核就是:曾祖父赴死的那種姿勢——逆風而跑!回家吃飯!絕不當日本鬼子槍口下的餓死鬼!
他藐視鬼子、仇視鬼子、辱罵鬼子、敢于赴死!他是鐵骨錚錚的硬漢子,難掩男兒血性,可他畢竟是手無寸鐵的中國老百姓,只剩下自己一條老命,除了舉家逃亡、罵罵敵寇、活活地任人宰割之外,他沒有其他的選擇。他不甘心哪!他就偏偏不相信鬼子能把手無寸鐵的他怎么樣!他后來就真的罵鬼子了,真的就不怕死了,變成一個不向鬼子低頭的中國人了!這,相比那些真槍真刀的抗日將士,也是一種抗日的方式!
中華民族無聲的巨大的“怒吼聲”!
我非常佩服這個男人,明白了他為什么逆風而跑的原因。他一定是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但他為什么又去赴死呢?作者寥寥幾句,說“我的曾祖父,他不慌不忙,就在日本人面前,從容喝完那碗和子飯,如飲酒一般酣暢。之后,他摔碎那只給了他最后溫暖的碗”,說“爺爺們發(fā)現他時,不粘一粒米的瓷片們,碎裂在他的腿邊”,最令人觸目驚心的,是他“一定是邊倒下邊痛罵,鋼刀才越來越憤怒,直到血窟窿布滿周身,直到他再也無法出聲”,一個獨特的人物性格便躍然紙上!接下來,作者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去假設曾祖父為什么回家吃飯的原因,假設老人家當時的心理:也或許,他還大喝一聲:“即便死,也不能讓親手種下的糧食喂進狗嘴里!”我們可以感受了作者那一個字、一個字的想象的力量!無疑,“拼湊”加上“想象”,也讓作者這個不曾親歷、敢愛敢恨的老人家的死,變得何等蕩氣回腸、氣壯山河!
還有一個細節(jié):“灶臺邊的碎片”,作者在文中兩處提到。她強忍住悲痛的淚水在告訴讀者:如果把所有的碎片拼湊起來,那可是“曾祖父”摔碎了的碗。忘記歷史,忘記苦難,等于忘記我們自己。記住恥辱,我們才能在跌倒的地方重新站起來。
所以我想,作者哪是在寫“一碗飯,一條命”,分明在寫“中華民族的碗,中華民族的命”?。?/p>
責任編輯:青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