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摘要:趨向動詞基本語義的共同特征是“移動性”和“方向性”,在此基礎上,漢語趨向動詞逐漸引申出非空間位移意義,呈現(xiàn)出從實詞到虛詞演化的連續(xù)狀態(tài)。為避免敘述內(nèi)容冗雜,這里只就“來”和“去”的移動義及其語法展開討論。
關鍵詞:趨向動詞;移動義;省略;虛化
一、概述
近年來,隨著認知語言學理論在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中的運用,趨向動詞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從空間領域到時間領域并一步步虛化為體標記的過程。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言的本質是“家族相似性”,即一個家族的成員之間有各種各樣的相似之處:體形、相貌、眼睛的顏色、步姿、性情等等。①這突破了以往以范疇來劃分“類”的限制,因為范疇是封閉的?!摆呄騽釉~”是根據(jù)[+趨向]語義來確立的,事實上,僅有這點相似性是不夠的,現(xiàn)代漢語中仍有一定數(shù)量的動詞也具有[+趨向]語義,如“爬、拔、登”等,這樣,趨向動詞的范圍就很難確定。另外,從語法特征來看,趨向動詞可以單獨作謂語或者謂語中心語,如:“太陽下去了,星星還沒有出來了?!钡?jīng)常用在別的動詞或者形容詞后邊表示趨向,作趨向補語,如“竄出一輛奧迪”,“竄出來一輛奧迪”,“竄出一輛奧迪來”。所以,綜合語義和語法特征,將趨向動詞定義為:能夠在動詞后面作補語,能夠表示動作趨向的動詞。
二、“來”、“去”的移動方向
(一)古代漢語:《說文》時期
《說文·來部》:“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雹谥祢E聲曰:“往來之來正字是麥,菽麥之麥,正字是來?!笨芍?,“來”是一個象形字,本義“麥”,小麥叫“麥”,大麥叫“麰”。③從語音來看,“來”和“麥”的聲符正是“來”?!皝怼弊衷诩坠俏木鸵鸭俳铻椤皝硗钡摹皝怼?,古書當中也一般用它的假借義。
《說文·去部》:“相違也。從大,聲?!雹芸芍叭ァ笔且粋€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離開洞口或坑坎而去。
“來/去”兩個詞最早表達的空間意義是比較客觀的,“來”表達“至,到達”?!稜栄拧め屧b》中的解釋為:“來,至也?!?“去”與“來”相反,意為“離開”,如:“查故鄉(xiāng)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楚辭·九章》)。在早期用法中,“來/去”還沒有明顯表達以說話者為參照的主觀意義。
(二)現(xiàn)代漢語中“來/去”位移句的結構類型
根據(jù)賀潔(2009)的研究,“VP+來/去”的連動結構最早出現(xiàn)在先秦時期,下面根據(jù)“來/去”句中位移起點和位移終點是否出現(xiàn),我們可以把“來/去”位移句分為四種結構類型:
1.起點+“來/去”+終點
例:小亮從鄭州來/去銀川。此類起點和終點同時出現(xiàn)。
2.“來/去”+終點
例:除夕夜親戚商量好全部去姥姥家里吃團圓飯。
這種位移句中只出現(xiàn)終點。當然,位移起點不出現(xiàn),不等于沒有。不出現(xiàn)的原因如下:
A.起點就是敘述者(或說話者)所在的位置,如不是特別強調,一般不出現(xiàn)。
試比較:
a.我明天去海南。 b.我明天從銀川去海南。
a句起點沒有出現(xiàn),起點可以理解為說話者“我”現(xiàn)在所處的位置;b句,雖說出現(xiàn)了起點“銀川”,但無法判定說話人“我”的所在位置。
B.承上文省略。
例:我是河南人,因為讀研到了寧夏。前半句交代了位移的起點是“河南”,下句為敘述簡明,承上文省略了。
C.語境省略。
例:甲:劉老師來教室了沒有?
乙:還沒有,才七點半呢,估計再等會兒他就來了。
“來”的位移起點根據(jù)語境對話雙方都已經(jīng)明了,可以省略不說。
D.起點沒交待清楚的必要。有時,位移的起點不太明確或不需交代。
例:a.我給你買來一些點心。
b.買來一些菜。
例句中“點心”、“菜”的位移起點具體是哪兒不清楚,但也沒有交代特別清楚的必要,大致可以推測出起點。
3.起點+來/去
這種情況指的是句中只出現(xiàn)起點而終點不出現(xiàn)。
例:明天我們就從鎮(zhèn)上去,那里好坐車些。
句法位置上,位移源點一般只出現(xiàn)在“來/去”的前面,大多作狀語。如果“來/去”位移句中只出現(xiàn)一個處所成分,而且出現(xiàn)在主語位置上,這時就有可能由于處所成分是起點還是終點不明確,導致“來”、“去”的位移方向性不明確,從而產(chǎn)生歧義。
例:省里來人了。
這句話有兩種理解:(l)上級部門派人到縣里來(2)縣里派人到下級部門去。
4.源點、終點均不出現(xiàn)
這種情況指的是句中位移終點和源點都不出現(xiàn)。
例如:“來了!來了!”
三、由動詞“來”、“去”組成的連謂結構
“配價”這一概念借自化學。最早把化學中的“價”明確引入語法研究的是法國語言學家特思尼耶爾,目的是說明一個動詞能支配多少個屬于不同語義角色的名詞詞組。根據(jù)配價理論可知,“來”和“去”均為二價動詞。在此基礎上,我們探討語序對于“來”、“去”位移方向的影響。
A.你去提水 我來瞅瞅
B.你提水去 我瞅瞅來了
在A組中,“來”和“去”充任連謂結構的前一直接成分表目的。在B組格式里,“來”和“去”挪到了后面,充當連謂結構的后一個直接成分,保持語義不變,只是“來”和“去”在這里都讀輕聲,變?yōu)榱艘环N虛化了的動詞,由此可推出:
你(去)提水去 我(來)瞅瞅來了
上述說法成立。
再如: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易出現(xiàn)以下偏誤:
“下周我要到西安?!?/p>
筆者認為,固然“下周我要到西安去”的表述更為完整,而“下周我要到西安”的表達也是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的,“去”在句中被虛化,在特定的語境中,根據(jù)經(jīng)濟省力的交際原則,“去”可省略,在“下周我要到西安”中“到”承擔了主要的表達動作,可順利表達正確的語義。
四、“V來V去”格式
“來”和“去”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存在合為一體作為詞使用的情況。
(一)有方向性,即有明顯的位移變化。其中V具有實在意義。
A類:表示軀體的移動。如:(蟲子)爬來爬去、(爺爺)踱來踱去。
B類:表示自然界自身的運動。如:(風)刮來刮去、(葉子)飄來飄去。
C類:使事物改變位置。如:(桌子)抬來抬去、(糧食)搬來搬去。
(二)沒有方向性,即沒有明顯的位移變化。
A類:位置變化具有反復性,V具有實在意義,“方向”義項已脫落。如:“說來說去”、“想來想去”、“問來問去”。
B類:位置變化不具有反復性,此時,V虛化不再具實在意義,“方向”義也已脫落。V僅適用于“說”,表示“說話義”,即“說來說去”,此時可被表示“總括義”的 “說到底”、“總而言之”等替代。
注意以上兩種情況都有“說來說去”,但形同實異。例:
a.開了一上午會議,說來說去,合計來合計去,還是沒有想出好辦法。
b.剛被爸媽教育了半天,又被爺爺奶奶拉過去絮叨了一晚上,說來說去,就是讓我去學校好好讀書。
其中,a句表反復性,“說”具有實在意義,不能被“總之”之類的詞替代;b句不具有反復性,此時的“說”不具有實在意義,明顯可以被“總之”、“總而言之”之類的詞替代。二者是具有明顯差異的。
綜上所述,僅是簡單討論了趨向動詞“來”、“去”的表移動義的用法,并大致討論了其在連謂結構中的具體表達意義,還有更多的語法價值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
注釋:
①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②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2012:111.
③湯可敬撰.說文解字今釋修訂本[M]岳麓書社,1997:723
④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2012:104.
參考文獻:
[1]肖奚強.也談“來”和“去”[J].漢語學習,2003:2.
[2]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許慎撰.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2012.
[4]湯可敬撰.說文解字今釋修訂本[M].岳麓書社,1997.
[5]郭錫良.古代漢語下冊修訂本[M].商務印書館,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