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波韶+張京鹿+丁寧
摘要:艾麗斯·沃克《紫色》一書的出版充分地奠定了其在文壇上的地位。小說中將女主人公茜麗的身份尋求歷程與她對上帝身份的認知過程結(jié)合起來,以女主人最后確立自我真實身份為尾。女主人公的重生充分控訴了黑人男權(quán)社會,同時也鼓勵了萬千同在沉默著的女性群體。如此正如沃克所言,她的作品應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關鍵詞:自我身份;上帝;歷程
自1982年《紫色》一書出版以來,艾麗斯·沃克于1983年先后斬獲了了普利策獎和國家圖書獎?!蹲仙芬耘魅斯缋驗榇?,作為一名黑人女性的茜莉,長期以來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壓迫,但最后卻通過其自身的努力,反擊了那個壓抑廣大黑人女性的社會,尋求并最終建立了屬于自己的新興身份。小說見證了茜莉逐漸成長為一名新興女性的歷程,其美好的結(jié)局在慰藉讀者的同時,也充分鼓勵了廣大黑人女性積極擺脫男權(quán)社會束縛,建構(gòu)新女性身份。
一、自我身份尋求過程
小說中女主人公茜麗的自我身份建構(gòu)大致經(jīng)過三個階段。首先是在外界壓迫和內(nèi)在自我否定下導致自我身份的的迷失。小說中茜麗所受的外界壓迫更多的 來源于一個男性主權(quán)的社會。當她20歲時,因母親的去世他的“繼父”對她更加冷酷。對于她的婚姻,父親認為“終于可以擺脫她了,她還可以帶走自己養(yǎng)的那頭?!?。當茜麗看到繼子哈波的妻子索菲亞能勇于反抗哈波,她一開始是妒忌的,她鼓動哈波不要任妻子索菲亞擺布,但最后在見證了索菲亞依然決然的離家時,茜麗卻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茜麗作為《紫色》中的一名悲劇的女性,不僅因為她深受男權(quán)社會的壓迫,更重要的是長期以來的自我否定。年幼之時,當妹妹南希教授她美國歷史,即使南希一再肯定姐姐茜麗的天賦,茜麗依然謙卑地認為“我沒有南希美麗聰慧”。實際上茜麗自小的針線活就相當過人,而她后面也是憑借這個針線活取得了經(jīng)濟上的獨立,找尋到了自我,應該注意的是當茜麗剛定居在孟買時,她仍然囿于之前“女傭”的身份,止步于前。正是這種內(nèi)在的自我否定和外在不斷的壓迫造就了茜麗自我身份認知在第一階段的迷失。
隨著小說情節(jié)的遞進,主人公茜麗的自我身份認知過渡到了第二階段。小說的高潮在于茜麗偶然發(fā)現(xiàn)一直關心著的妹妹男希還活著,并且這25年來一直在給她寫信,只是丈夫艾伯特一直藏匿著信件。這一刻茜麗再也無法忍受了,她咆哮著“你這惡劣的人是所有錯誤的根源,現(xiàn)在我要離開你不再受你擺布了,你的死亡是我樂于見到的。此刻,艾伯特被茜麗深深地震驚,他不曾想到一向溫順的女人竟也會如此。茜麗對丈夫的第一次蔑視反抗也標志著她的反抗和崛起和對自我的重新認知。
茜麗最終能自食其力的謀生象征著她新身份的確立,成為了一名新興的女性。在此之前,女性是不被允許和男性一樣穿著褲子,茜麗卻對她丈夫說每個女人都能穿她手工縫制的褲子,而她的褲子生意后面也越做越好,這同時也促成了茜麗成為一名經(jīng)濟獨立的女性。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主人公一路走來遭遇各種不幸,她還是維持著她的善良,依然選擇原諒了阿伯特之前的所作所為。
二、對上帝身份認知的轉(zhuǎn)變
小說中沃克把茜麗尋求自我身份的三個過程與她對上帝的認知結(jié)合了起來。在遭遇“父親”的強暴后,“父親”以母親的性命相威脅,茜麗不敢告訴母親,無人可訴。她只能無助地向上帝禱告求助,這也是整部小說的動人開篇。當南希憂心茜麗離開她后的處境,茜麗默默地說:“沒關系,還有上帝同在”上帝儼然是茜麗的安慰者和救世主。
茜麗在第二階段對自身價值的認識也伴隨著在發(fā)現(xiàn)南希信件后開始的對上帝的譴責。茜麗的憤怒不僅針對著男權(quán)社會,同時也直指上帝,直接挑戰(zhàn)了上帝的權(quán)威。這樣一種對上帝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也標志著茜麗開始了對自我的認知。此后,她也不再給上帝寫信,相反從第76封信開始,茜麗轉(zhuǎn)而直接寫給南希,并且在信末附上了自己的身份地址,同時還有“阿門”兩字,意味著“希望成真”。所有的這些都表明著茜麗的自我覺醒,逐步要化一直被動的境地為主動。
然而在最后一封信中,女主人公轉(zhuǎn)而又將信抬頭署為“親愛的上帝,星星,樹木,天空,人,所有的”。此刻我們才真正見證到了一位具有包容、獨立人格的新女性形象。也正是在此,茜麗也才更好的認知了上帝,只有去真正找尋的才會找到”茜麗也最終找到了她心里的上帝,即她真實的自我。
三、結(jié)論
沃克在《紫色》一書中巧妙地將黑人女性茜麗尋求自身身份的歷程與她對上帝不同階段的認知結(jié)合起來,也借由此,沃克也揭示出了她作品具有的“普遍性”。正如沃克表示的,“她的目的不是為了局限女性的文學形象,尤其是那些黑人女性,而是要給其它也一直沉默著的女性屬于她們的聲音”。
參考文獻:
[1]哈羅德·布魯姆.艾麗絲·沃克[M].紐約:切尓西出版社,1989.
[2]亞當·古索.艾麗絲·沃克《紫色》[J].芝加哥評論1983(3):124-126.
[3]艾麗絲·沃克.紫色[M].紐約:企鵝書目,1982.
[4]保羅·蒂利.陳新權(quán)譯.北文化神學[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5]張紅敏.《紫色》中的上帝[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