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升
摘要:《戰(zhàn)國策》是先秦時期縱橫家集大成之著作,他們將各類游說、智謀、權變之事編纂成冊,供后人學者學習揣摩?!稇?zhàn)國策》中,刺客這一類形象尤其突出。他們雖不屬于“游說權謀之徒”,但其言行舉止仍然折射出縱橫家獨特的思想。本文著重分析刺客形象所反映的縱橫家之獨立思想與“人為”精神、“知己”觀念與報恩思想、“任俠”思想與尚勇精神。
關鍵詞:戰(zhàn)國策;刺客形象;縱橫家思想
縱橫家的出現(xiàn)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盛況有著密切聯(lián)系。戰(zhàn)國時七國爭雄,諸侯國建矛盾利益復雜,征伐吞并頻繁,“凡有血氣者,皆有爭心”。于是此時出現(xiàn)了一類人物,他們擅長言辭論辯,習練游說之術,說服人君采取一己之見,施展縱橫捭闔的外交手段為所仕國謀取利益,古人稱之為縱橫家?!稇?zhàn)國策》是縱橫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詳細記載了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各縱橫家的言行活動,集中反映了縱橫家的思想學說。書中塑造了大量風姿各異、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既包括典型的縱橫家代表人物,諸如蘇秦、張儀、甘茂等人;也包括非明確屬于縱橫家的人物,諸如刺客、游俠、隱士之流。但他們身上同樣具備鮮明的“縱橫”氣質(zhì),反映出縱橫家獨有的思想與特色。
《戰(zhàn)國策》對于刺客事跡的描寫集中在荊軻、聶政、豫讓三人身上。劉向在《續(xù)錄》中指出,縱橫家即“游說權謀之徒”,據(jù)此,刺客一類人物并不能明確歸入縱橫家流派?!稇?zhàn)國策》中所塑造的刺客形象雖然并非明確從屬于縱橫家,但其言行舉止卻折射出鮮明的縱橫家思想及特色。本文將深入分析歸納縱橫家的部分思想及特色,并進一步探討刺客形象是如何折射出這種思想和特色。
一、獨立思想與“人為”精神
《戰(zhàn)國策》所體現(xiàn)主要思想之一是縱橫家們強烈的獨立意識。由于寬松的社會思想文化環(huán)境與諸侯國君求賢若渴的心態(tài),“士”的重要性在戰(zhàn)國時有了質(zhì)的飛躍。此時,士人的自尊心理隨政治地位的提升而進一步高漲。在出仕過程中,縱橫家與諸侯間雖然存在上下級的從屬附庸關系,但士人以縱橫術為依托,傲視諸侯,體現(xiàn)出縱橫家對于王權的對抗。蘇秦以一人之力促成六國合縱,魯仲連堅守道義拒不帝秦,顏鐲發(fā)出“士貴耳,王者不貴”的狂言,都反映出縱橫家禮抗王權、重視獨立的思想。
通過《戰(zhàn)國策》中出現(xiàn)的刺客形象,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士人之于君王的獨立意識走向了另一種極端。謀士的言辭、外交是固然縱橫家改變國家命運的手段;刺客的行刺之舉同樣被認為是輔國策略之一,并被寄予極高的希望?!稇?zhàn)國策·魏策四》“秦王使人謂安陵君”一節(jié)中,作者借唐雎之言表達了縱橫家對于刺客的看法:“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這篇策文流露出縱橫家對于刺客的贊賞敬佩之情。唐雎把專諸、聶政、要離等刺客劃歸于“士”一類,并對其刺殺行動賦予較高的評價,認為這是能左右天下局勢的舉動。刺客行刺的出發(fā)點通常是所從屬國家的利益,但從對抗敵國的角度來看,他們的行動使專制王權受到了威脅。某種程度上,成功的刺客具備顛覆政權的力量。這就體現(xiàn)了縱橫家獨立于王權、足以與王權相抗的特色。根據(jù)《戰(zhàn)國策》中的刺客形象及事跡,縱橫家一派崇尚身份獨立、追求重要地位的思想心態(tài)便一望而知了。
此外,與講究順應天道、崇尚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相比,縱橫家思想更注重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即“人為”精神。戰(zhàn)國時期國與國之間戰(zhàn)亂頻繁,政治局勢錯綜復雜,但縱橫家們不諱被卷入政治與權力的漩渦,反而采取了一種較為激昂的態(tài)度主動參與其中。縱橫家積極投身于各國間的利益交鋒,憑借一人之辯才謀略改變國家與個人命運的奇聞異事常有發(fā)生。譬如顏率斡旋于周、齊之間而保全周之九鼎,蘇秦促成合縱最終身居六國相位,范雎獻遠交近攻之計促使秦國強大等等。由此可見,縱橫家十分重視人的主體性地位與主觀能動性,他們旨在通過個人力量支配下的實踐活動,完成國家局勢的扭轉(zhuǎn)與個體命運的改變。
《戰(zhàn)國策》中刺客行刺之舉多半亦屬于輔國策略,只是這種手段更為血腥和極端。譬如《戰(zhàn)國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質(zhì)于秦亡歸”中寫道:“誠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窺以重利,秦王貪其贄,必得所愿矣。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大將擅兵于外,而內(nèi)有大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諸侯得合從,其償破秦必矣?!毖嗟那貒油龌氐窖鄧鴷r,秦兵即將伐楚臨趙,對燕國的存亡安危構成了極大的威脅。但此時燕國危在旦夕,太傅鞫武約連各國以抗秦的計策顯得過于拖沓,并不適用。于是燕丹通過田光結識了荊軻,希望以刺殺秦王的方式挽救燕國。荊軻刺秦的目的在于以一人之力救燕破秦,雖然刺秦行動最終失敗,但其性質(zhì)與部分縱橫家進行反秦政治斗爭相差無幾?!恫摺肺闹γ鑼懸姿蛣e、上殿獻圖等過程,將荊軻塑造成為謀略、膽識過人的英雄形象,其贊揚感慨之意溢于言表。由此可見,荊軻這一刺客形象,某種程度上折射出縱橫家強調(diào)積極進取,重視個人主觀能動性、推崇英雄的思想與特色。
二、“知己”觀念與報恩思想
縱觀《戰(zhàn)國策》全書,不難發(fā)現(xiàn)縱橫家受楊朱思想和利己主義的影響較深,具有鮮明的自我中心特色。事無定主、朝秦暮楚是縱橫家行事的一大特征;用今天的目光來看,縱橫家們奉行的是“合則留、不合則去”的信條。但縱橫家中卻有一小部分人秉持相反的觀點,他們貫徹“士為知己者死”的思想,忠貞不渝地堅守“知己”情誼?!稇?zhàn)國策·齊策六》“貂勃常惡田單”一節(jié)中,貂勃常中傷安平君田單,田單聽說后非但不怒,反而對貂勃頗為賞識。他宴請貂勃,恭敬聽取其意見,并將其推薦給齊襄王。而后襄王的九個寵臣企圖謀害田單,貂勃聽說后便據(jù)理力爭,慷慨陳詞安平君種種功績,最終保其平安,報答了安平君的知遇賞識之恩??梢娍v橫家思想中,“感念知己”、“有恩必報”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而《戰(zhàn)國策》記載的刺客事跡中,這種思想則更為強烈明顯?!稇?zhàn)國策·趙策一》“晉畢陽之孫豫讓”一節(jié)中,豫讓三次行刺知伯仇人趙襄子,甚至不惜忍受毀容吞炭之苦,都是為了報答知遇之恩。豫讓在知伯遇害后長嘆“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仇矣”,并在趙襄子質(zhì)問他為何懷有復仇的深切執(zhí)念之時答道“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眾人遇臣,臣故眾人報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策》文借豫讓之口闡述了這種“士為知己者死”的報恩精神,并流露出感慨贊嘆的語氣,足見在知己意識影響之下縱橫家對報恩思想的推崇與重視。
此外,《戰(zhàn)國策·韓策二》“韓傀相韓”一節(jié)中,雖然嚴遂禮遇聶政是出于尋人復仇的目的,但聶政依然深感其知遇之恩?!恫摺肺乃洠奥櫿唬骸岛?!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嚴仲子乃諸侯卿相也,不遠千里,枉車騎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淺鮮矣,未有大功可以稱者,而嚴仲子舉百金為親壽,我雖不受,然是深知政也。夫賢者以感忿睚眥之意,而親信窮僻之人,而政獨安可嘿然而止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終,政將為知已者用?!甭櫿m然未受百金之禮,卻深深感念于嚴遂不顧身份的禮遇之情,為此,在母親逝世后他愿意豁出性命刺殺韓傀。且聶政為了不牽連嚴遂,甚至行刺成功后不惜毀傷容貌,自行抉眼屠腸,足見其義烈之情。
以上兩篇《策》文記敘了戰(zhàn)國時兩位著名刺客豫讓、聶政的生平事跡,雖然這與縱橫家無直接關聯(lián),卻仍然被選為揣摩習練縱橫之術的范文,可見縱橫家對其重情重義、不惜以死相報的知己觀的推崇敬佩之情。加之《戰(zhàn)國策》中又記載有田需、齊貌辨等人對于知己報恩觀的明確闡述,蘇秦報燕昭王知遇之恩、馮諼報孟嘗君寬諒之禮等事跡,縱橫家的“知己”思想與報恩意識便一覽無余了。刺客作為特殊的“士”,他們仇怨分明、甘愿獻身的刺殺行動則是縱橫家知己報恩觀在另一維度上的投射。
三、“任俠”思想與尚勇精神
“任俠”思想并非縱橫家專有?!皞b”的觀念起源于墨家“非攻”、“兼愛”之學說,加之戰(zhàn)國時期游俠之風逐漸興盛,縱橫家不免也受其影響,產(chǎn)生了帶有“任俠”色彩的思想。雖然縱橫家們的活動多半受切身利益的驅(qū)使,但借智勇之力扶助弱小的仗義之舉卻不乏先例。
如《戰(zhàn)國策·趙策三》“秦圍趙之邯鄲”一節(jié)中,秦國包圍邯鄲,魏國晉鄙之軍畏秦而不敢相救。趙國危在旦夕時,周游至趙的魯仲連挺身而出,堅持正義力主抗秦,與前來勸降的辛垣衍辯論周旋,為平原君調(diào)遣軍隊爭取了時間,最終解邯鄲之圍。平原君欲封魯仲連并酬以千金,他堅決推辭不受:“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睆闹锌梢娍v橫家“任俠”思想的核心即扶助弱小且不圖利益。其余事跡如唐雎不辱使命、顏率保周九鼎等,某種程度上也都體現(xiàn)了縱橫家不畏強權的“任俠”思想。
這種“任俠”思想也投射在《戰(zhàn)國策》中的刺客形象上?!稇?zhàn)國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質(zhì)于秦亡歸”一節(jié)中,燕丹求助于田光,田光重“節(jié)俠士”之名,自殺以激勵荊軻;荊軻在田光、燕丹等人影響下便毅然負起刺秦重任。雖然最后荊軻刺秦以失敗告終,但就刺秦事件本身而言,荊軻此舉憑一人之力欲扶國之將傾,無愧于“俠義”二字,體現(xiàn)出縱橫家思想中的“任俠”精神?!恫摺肺闹羞€詳細描寫了易水送別的場面,荊軻慷慨悲歌,其英勇仗義、視死如歸的人物形象闡釋了“任俠”精神。《策》文中流露出對荊軻俠義之舉的欽佩之情,可見縱橫家對這種“任俠”思想的崇尚與贊美之情。此節(jié)《策》文的結尾部分交代了荊軻刺秦的后續(xù)事跡。在荊軻失敗、秦國統(tǒng)一天下后,高漸離為了復仇也走上了行刺秦始皇的道路:“其后荊軻客高漸離以擊筑見秦皇帝,而以筑擊秦皇帝,為燕報仇,不中而死。”可見這種精神并未因某次失敗的刺殺而湮滅,縱橫家扶助弱小、反抗強暴的“任俠”思想一直傳承了下來。
縱橫家們的人生價值往往需要通過四處奔走、游說君主來實現(xiàn),而憑借心術、謀略換取聲名利祿是一條艱險之路,因此縱橫家們擁有無所畏懼的尚勇精神。這并非莽夫蠻力之勇,而是士人謀略之勇,是能夠自如斡旋在權利、詭謀和政變間,沉著應對不測之變的膽略智勇;。游說、入仕、實施謀略等環(huán)節(jié)幾乎都要直接面對代表當時最高權力的諸侯國君,因此,縱橫家們需要過人的膽略勇氣、非凡的談話技巧和迅速應變的能力。這使縱橫家一派逐漸形成了一種不懼權勢、冷靜應對的“尚勇”精神。例如楚王被張儀所欺騙,自認能得秦國六百里土地時,“群臣聞,見者畢賀,陳軫后見,獨不賀。”陳軫敢于在楚王得意之時指出其錯誤,發(fā)表不同的見解,其膽略勇氣可見一斑。
而在《戰(zhàn)國策》中塑造的刺客形象中,這種“尚勇”精神益發(fā)鮮明?!把嗵拥べ|(zhì)于秦亡歸”一節(jié)中,刺客間舉止言行的對比使荊軻的膽略與智勇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秦武陽是燕國勇士,“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但刺秦之時秦武陽卻因恐懼而色變,而荊軻卻能夠面不改色應對自如,足見其膽略心術。能夠在朝堂之上無懼強權、泰然自若,并盡力達成所負使命,即便刺秦以失敗告終,荊軻的事跡依然可看作是縱橫家“尚勇”思想的最高體現(xiàn)。唐雎遭到秦王的無理詰難之時,表現(xiàn)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的思想,不惜效仿刺客之舉與其同歸于盡,最終使秦王從“怫然”轉(zhuǎn)為“色撓”,并“長跪而謝之”。唐雎雖非完全意義上的刺客,但他身上具備刺客的精神與特質(zhì),此次行動也可看作是縱橫家尚勇思想的重大勝利。
注釋:
張彥修注說《戰(zhàn)國策》,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9,第553~554頁
張彥修注說《戰(zhàn)國策》,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9,第679頁
繆文遠等譯注《戰(zhàn)國策》,中華書局2016.1,第240頁
繆文遠等譯注《戰(zhàn)國策》,中華書局2016.1,第242頁
張彥修注說《戰(zhàn)國策》,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9,第593頁
張彥修注說《戰(zhàn)國策》,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9,第437頁
張彥修注說《戰(zhàn)國策》,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9,第686頁
繆文遠等譯注《戰(zhàn)國策》,中華書局2016.1,第44頁
張彥修注說《戰(zhàn)國策》,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9,第684頁
張彥修注說《戰(zhàn)國策》,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9,第682頁
張彥修注說《戰(zhàn)國策》,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9,第554頁
參考文獻:
[1]趙鵬團.戰(zhàn)國縱橫家思想體系研究[D].浙江大學,2009,6.3.
[2]楊建猛.從《戰(zhàn)國策》看縱橫家的思想及文風[D].貴州大學,2006,5.
[3]苗青.《戰(zhàn)國策》人物形象研究[D].延邊大學,2010,5.20.
[4]唐桂麗.人的主體性的弘揚——論縱橫家的辯證思想[J].荊州師專學報,1998(3).
[5]李訓予.淺析《戰(zhàn)國策》的“尚賢”思想[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1.
[6]裴登峰.由人物刻畫看《戰(zhàn)國策》的文學價值——以女性和刺客形象為中心[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