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丹
雅俗共賞,是中國戲劇得以海外傳播的重要元素
讓民族藝術成為世界共享的藝術,白先勇的青春版昆劇《牡丹亭》可謂近年來的典范。
2006年9月,美國西海岸上演了一出神秘而唯美的東方戲劇,其票價高達上百美元,絕大多數(shù)人壓根不懂唱詞意思。然而該戲公演12場,場場爆滿,非華裔觀眾就占半數(shù)以上。
“實在太美了!”演出結束后,金發(fā)碧眼的觀眾站立鼓掌,掌聲持續(xù)十幾分鐘。這是青春版《牡丹亭》第一次走出國門的盛況。
自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臺北首演以來,到2016年9月,該劇已經(jīng)在海內外演出290余場。
在全球化語境中,民族藝術和世界藝術正處于一種復雜多樣的關系網(wǎng)絡中。中國優(yōu)秀戲劇藝術被帶向世界越來越多的地方,經(jīng)過各種方式和途徑被廣泛傳播,而中國戲劇同樣也在不斷汲取世界優(yōu)秀戲劇的營養(yǎng)。
國戲“海傳”淵源已久
中國戲劇歷史悠久,劇種繁多,各民族地區(qū)的傳統(tǒng)劇目更是形形色色,數(shù)以萬計。
中國戲劇跨出國門的歷史性轉折點,是梅蘭芳1930年的訪美演出。
梅蘭芳出國演出的成功,奠定了中國戲劇的歷史性影響——梅蘭芳體系被世界戲劇界列為世界戲劇三大表演體系之一(另兩大體系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體系)。
如果再往前追溯,南宋至明清時期,中國戲曲就以皮影戲的方式陸續(xù)傳播到世界各地,而有一定規(guī)模的戲曲跨文化傳播始于17世紀下半葉:廣東潮汕地區(qū)的潮劇隨廣東一帶移民,在東南亞國家落地生根。至今,泰國仍是潮劇的第二大故鄉(xiāng)。
中國早期戲劇的大規(guī)模對外傳播,途徑主要有兩個:
一是到訪中國的外國人的譯介,比如18世紀法國傳教士約瑟夫·普雷馬雷把中國元雜劇《趙氏孤兒》翻譯了出去;二是19世紀上半葉中國移民外遷,把大量中國文化元素帶向世界,其中之一就是戲劇。
1855 年秋天,舊金山的一家西式劇院被改造成了中國式的上海戲院,這一事件引起了當?shù)孛襟w的注意。記者們驚訝于“光禿禿的舞臺”。《加利福尼亞三角洲日報》的記者寫道:“沒有景片,沒有幕簾,沒有邊廂,也沒有天橋,更沒有我們通常在西方劇院里見過的機械裝置。”
“他們以一種與眾不同的旋律伴奏,貫穿整個表演。間歇時,他們吸管煙和雪茄以犒賞自己?!?/p>
因為聽不懂人物對話,外國人多評點中國舞臺的獨特道具和華麗戲裝。由于文化語境和成長背景不同,對于外國觀眾來說,中國戲曲往往“形”達眼中而“神”未達心中。
改造后的戲院不斷演出中國戲劇,不斷擴大著中國戲劇在美國的影響。其他國家如波蘭也有諸如此類現(xiàn)象出現(xiàn)。
但這些影響并非全是正面的,更多中國人得到的回報是尖刻的諷刺,不少外國居民投書抱怨中國戲曲嘈雜擾民,請求禁止中國戲院敲打鑼鼓鐃鈸。
19世紀下半葉以后,中國戲曲劇團代表中國傳統(tǒng)藝術走向歐美,代表著真正意義上的戲劇跨文化交流的開始。
雅俗共賞最受歡迎
19世紀,俄國科學院院士瓦西里耶夫曾在自己所著的《中國文學史綱要》中如此評價《西廂記》:如果撇開語言、音樂不談,單就劇情的發(fā)展來和我們最優(yōu)秀的歌劇比較,即使在全歐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這樣完美的劇本。
中國戲劇文學語言精妙、音樂典雅、寫意脫俗,但瓦西里耶夫評價中國戲曲單從劇情入手,由此可以大致推測出,外國人看中國戲有“牛嚼牡丹”之嫌,他們以評價西方戲劇的眼光出發(fā)——更在乎故事情節(jié)。
中國戲劇疑起源于巫術,富有神秘的浪漫色彩,吸取了文學、繪畫、音樂、舞蹈等各門藝術的長處。相比故事情節(jié),中國傳統(tǒng)戲劇更重抒情性,更富于詩意。底蘊深厚的中華藝術精髓,一時間無法被外國觀眾領略,實為遺憾。
青春版《牡丹亭》杜麗娘的扮演者沈豐英曾表示,她注意到,華僑華人觀眾多半會欣賞表演,而美國觀眾主要是欣賞故事,被劇情所感動。
據(jù)專家統(tǒng)計,中國古代戲曲被翻譯介紹到海外的作品有將近五十種,其中,《西廂記》《灰闌記》《漢宮秋》《桃花扇》《長生殿》等在海外甚受歡迎,有多種譯本。
這些在國外大受歡迎的戲,在國內也是重頭大戲,它們不僅文學性強,浪漫抒情色彩濃郁,辭藻華美,同時故事情節(jié)也飽滿曲折。雅俗共賞,既能吸引內行看表演藝術,又能召喚外行看熱鬧,是中國戲劇得以海外傳播的重要元素。
民族藝術也能感染世界
19世紀上半葉的美國舊金山,是移民借戲解鄉(xiāng)愁的集中之地。1912 年,美國人哈里·本里默和喬治·黑茲爾頓借鑒中國戲曲藝術創(chuàng)作了《黃馬褂》,此戲上演之后,首演周期就是三年,這一輪漫長的三年剛結束,立刻又被人重排在紐約上演,依然場場爆滿。
創(chuàng)作者曾表示,有一個中國人說過:“西方人可能覺得中國人以一堆椅子代表一座山很可笑,但在我看來,西方戲劇中畫出來的水不會流動,把一捆破布當作嬰兒也同樣滑稽。”
中國戲劇里的舞臺觀念和戲劇法則,用一種奇特的方式啟迪了這兩位美國人:人的想象力有多大,舞臺上的場景就有多大。
《黃馬褂》的成功說明,重真實化、生活化、具體化的西方古典戲劇和重寫意抒情、表達方式更為天馬行空的中國古典戲劇,一旦博采眾長、產(chǎn)生碰撞,是有可能催生出令人矚目的戲劇新明珠的。
回顧往昔,中國戲劇在國外生存艱難,外國人雖欣賞中國戲劇的服飾、彩妝、面具等外在行頭,但極為抵觸其鑼鼓喧天的架勢,難以欣賞中國舞臺上的寫意藝術。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無數(shù)事例證明,能打動民族的藝術同時也能打動世界。真藝術無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