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琦
這是一個遲到20年的道歉。
幾年前,兒子研究生畢業(yè),馬上就要獨立走向工作崗位了。我和他聊天,總結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成敗得失。我突然感到兒子成長得太快了,還沒容我好好地陪伴他就長大了,就要單飛了。
兒子幼年時,我們一家人溫馨的情景一幕幕浮現在眼前:柔和的燈光下,一家人圍坐一圈,吃著熱騰騰的飯菜,敘說著彼此的見聞;周末我們一起爬山,仰面朝天躺在大石頭上曬太陽,暢想著兒子長大了是當科學家還是音樂家;還有他騎小自行車、我騎大自行車,我倆穿越城市十幾公里去游覽參觀新建的“西游記宮”。想到這些我百感交集,真有“時光如梭,轉眼就百年”的感覺,看著眼前的兒子已經成長為標致、帥氣的大小伙子了,我既高興又感傷,兒子此時又有何感慨呢?
我問:“兒子,小時候哪些事你記憶最深、對你影響最大呢?”
我本想讓他總結一下我的“豐功偉績”,作為我難以平靜的心緒的一絲安慰,誰知道他想了想淡淡地說:“都是潛移默化,也不好說哪件事。嗨,對了,你欠我一個道歉,我到現在還記著呢?!?/p>
我一愣,馬上本能地否認:“不可能。我這個當媽的有錯都是當面向你承認,不可能欠著的?!比缓笙肓讼胗中奶摰貑枺骸吧稌r候欠的?”
“最起碼20年了,有一次我罵人了?!薄?/p>
哦,我想起來了。
那大概是在兒子6歲左右,一個周末,我?guī)郎?。山腳下、路兩邊擺滿了地攤,水果、球鞋、拐杖、玩具……應有盡有。我和兒子一路走一路看,有時還問問價。突然兒子看到一把他喜歡的玩具沖鋒槍,二話沒說上去就拿了過來,然后兩腿叉開擺出掃射狀——他把食指熟練地放到了扳機上,瞪起雙眼尋找著目標。
大概是因為行人的高度都不太適合他的槍口,轉眼一看坐在地上賣槍的攤主高度正好與槍口平齊,他馬上把槍口對著攤主,模仿著電影里的畫面吼道:“八格牙路!你他媽的說不說,不說老子斃了你!”
攤主生氣了,馬上喊了起來:“這誰家的孩子?罵人都不管啊,不管我替你管了!”
我正在隔壁的攤點瀏覽,一看兒子闖了禍,馬上跑過來解圍,“對不起,對不起!”一個勁地道歉。
攤主一看家長來了并且道了歉,也就不再說啥。人家雖然不追究了,可兒子并未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我對兒子說:“趕緊給叔叔道歉?!闭l知,兒子還在他的劇情里沒出來,拒不道歉,手里握著的槍也不放下。
兒子盡管是在模仿電影臺詞,但畢竟是句罵人的話,還不肯認錯,這使我很沒有面子,也讓我感到常年堅持的教育不都白費了嗎。我越想越生氣,舉起手想打他??捎忠幌氘斀执蚝⒆右膊皇俏拿鞯淖龇ò?,于是就換了個方式,靠近兒子的耳朵低聲威脅他說:“快給叔叔道歉,否則別怪我打你?!?/p>
此時,兒子放下槍,可他好像突然在腦子里轉換了角色,表情仿佛是抗戰(zhàn)片里面英勇不屈的大英雄,抬頭挺胸,閉嘴怒目,仍然拒不道歉。人家一看孩子那小小的倔模樣,反倒忍俊不禁,不追究了:“算了,算了,孩子小,不懂事嘛!”
可我覺得孩子始終沒有認錯,不能就這么算了,但威脅已經不好使了,我又換了個方式說:“兒子,的確是你錯了,你認個錯,給叔叔道歉,媽媽回家就不打你?!边@時兒子大概才從編劇模式回到現實,主要是聽到“回家就不打你”這句話,就乖乖地說:“叔叔,對不起!”
事情似乎就這樣過去了,可我認為兒子居然當街罵人這已然突破了底線,不就此剎住那還了得。所以,我嘮嘮叨叨教育了他一路,回家后還是不守信用地打了他屁股。
兒子對這一頓打極不服氣,認為“媽媽說話不算數”,說我應該給他道歉,但我當時硬撐著沒理他,漸漸也就忘了。誰知道這件事在他小小的心靈里扎了根,20年都不曾忘記。
好在類似的事情在我與兒子之間再也沒有發(fā)生過,事到如今,因兒時游戲而產生的一次小小糾紛道不道歉,我和兒子都可以一笑而過了,他也不承認此事對他的成長有什么不良的影響。但在彼時某段時間對兒子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對是非的判斷等有無不良影響,我真的不得而知。
這只僅此一次,如果家長不能信守諾言的事情經常發(fā)生,而又不給孩子一個合理的解釋,將必定會對孩子誠信品德的建立和家長威信的樹立起到負面影響。還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很快就會忘記,不必在意。這不?都20年了,還記著呢!
千萬不要忽視孩子的童年記憶,有些不良事件即使孩子把事情的情節(jié)忘記了,但影響會一直都在。根據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理論,任何一個成年人現實下的行為,都可以追溯到遙遠的童年時代某個細小的經驗。著名的意大利幼兒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也說過:“成人的幸福是與他在兒童時期所過的生活緊密相連的。我們的錯誤會落到兒童身上,給他們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我們會死去,但我們的孩子將承受因為我們的錯誤而釀成的后果。”
家長做錯事說錯話不要緊,要緊的是要及時糾正,這樣既能消除錯誤對孩子的影響,又能以身作則地為孩子做了一次知錯能改的榜樣。
人無完人,家長也一樣。家長在孩子面前犯了錯誤,應該及時向孩子承認、道歉并改正,以實際行動來詮釋“知錯能改”的具體含義,以得到孩子諒解,解開心結,及時消除在孩子心里留下的陰影,讓孩子心理更健康、更坦蕩、更陽光。同時也能更好地在孩子心目中樹立家長的威信,使孩子聽其言、信其道、效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