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到底應該怎樣和跑步相結合?
從早期的線下公益跑賽事,到后來的線上跑步捐贈,“跑步熱”的持續(xù)火爆給跑步公益帶來了巨大的市場。跑步已經逐漸成為了倡導公益理念、籌集善款的良好渠道。
可在國內,那些有心參與跑步公益的跑者,想要找到一個持續(xù)、穩(wěn)定、長期的跑步公益捐贈渠道和平臺并非易事。
相反,很多跑步公益項目并未落到實處,反而是打著“公益”旗號,來為自身的跑步賽事增加噱頭和營收。
和國外相比,我們在跑步公益上,或許比跑步賽事數(shù)量上的差距還多得多。中國跑步公益的“假熱潮”
據(jù)中國田徑協(xié)會公布的數(shù)據(jù),2016年在中國田徑協(xié)會注冊備案的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達到了328場。
在國內跑步賽事中,公益早已不是新鮮詞。這些年,隨著馬拉松賽事的熱潮,跑步公益也是越來越多。
以國內最負盛名的北京馬拉松為例,在去年就開啟的“益呼百應”行動,首創(chuàng)全體參賽選手共同為公益奔跑的模式。賽事賦予了3萬名參賽選手公益責任和使命,報名者可選擇自己支持的公益機構,用成績?yōu)楣鏅C構爭取更多善款。
去年10月,北馬官網(wǎng)公布的善款流向中,其中用于打拐被解救困難兒童救助的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回家的希望”獲得了91000元的捐款金額,排名榜單第一。
這樣和公益結合的實例并不算少——蘭州馬拉松早在2014年就從參賽者報名費中提取1元錢捐贈給蘭州市見義勇為基金會;廈門馬拉松在2015年其馬拉松博覽會上也推出了為貧困山區(qū)“愛心午餐”助力活動……
雖然跑步公益的熱潮漸起,但相比那些組織規(guī)范的大型馬拉松賽事,國內的跑步公益,在捐贈流程中的透明度無法有效保障。捐贈的跑者多數(shù)情況下有渠道進行捐贈,但捐款捐物后,他們很難知道自己的錢物到底有沒有派上用場。
國內跑步公益缺少足夠有公信力的監(jiān)督平臺,而在公益項目的執(zhí)行上,又缺少一個透明的平臺。
跑步者在這一循環(huán)中多數(shù)情況只是接觸到了第一層——他們會把財物給那些組織公益的平臺,而后期本該屬于他們的監(jiān)督職能,甚至一些相關的項目落實信息,他們都很難知曉。
正如一名跑者所說的那樣,“我們只是想要知道我們的錢到底有沒有用在那些活動上,可是大多時候我們只能稀里糊涂去捐款,至于最終錢到了哪里,那我們也沒有辦法左右。”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小型跑步賽事以慈善為噱頭,爭取跑友參賽以及各種辦賽便利,但亂花迷眼的背后,不但賽事組織存在問題,善款善物同樣無法盡其用,甚至圈內不乏所謂的慈善賽完賽后連捐款數(shù)字都“懶得公布”。
歐美跑步公益的成熟
和國內相比,歐美跑步公益的發(fā)展顯然更加成熟。
除了早早開展的線下慈善跑團,線上聯(lián)合基金會捐款以外,歐美跑步公益更早將公益落到實處——他們給跑者和受捐助者之間建立了一條紐帶。
也就是說,在大多數(shù)國外跑步公益的捐贈模式里,跑者和受捐助者不僅僅是簡單的捐贈關系,組織方會對跑者進行嚴格的審查,而跑者在捐贈之后,也會第一時間了解到自己捐款到底用在了什么地方。
為了保證公平公正,這些賽事除了會在網(wǎng)絡上公布捐款的流向,還會讓跑者去往那些落地活動中,親眼見證物資、善款的落實。
除此之外,他們跑步公益的形式,更是多種多樣。除了那種傳統(tǒng)意義上的捐款捐物外,這種公益甚至還會體現(xiàn)在陪伴和關懷這些精神層面上。
英國公益組織GOODGYM就將個人健身與社區(qū)服務進行“聯(lián)姻”。鼓勵想要運動的人每周跑一段路程,去到社區(qū)各個角落為需要陪伴和關懷的特定對象做點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打理花園、換燈泡、聊天等。
當然,他們的審查制度依然嚴格——根據(jù)跑步者定下的鍛煉目標,為其匹配合適的拜訪對象,GOODGYM提供雙方聯(lián)系方式,拜訪時間必須保證每周至少一次;一家專業(yè)公司對每個申請加入跑步計劃的人員進行嚴格的身份核查,確保其沒有過刑事犯罪記錄。此外,GOODGYM也會持續(xù)追蹤匹配對象之間是否溝通順暢?
據(jù)官方統(tǒng)計,由GOODGYM牽線的“探訪小組”平均交往時間高達18個月。
已然成熟的歐美跑步公益不僅僅將注意力集中在普通跑者上,他們甚至還偶爾調侃一下總統(tǒng)候選人。銳步在2016年初就在美國發(fā)起了一項跑步公益活動——只要有總統(tǒng)候選人一英里能跑進10分鐘,他們就向一家健康慈善機構捐出5萬美元的善款。
開啟捐贈全透明化新模式
中國在跑步公益上存在明顯的短板,但也在發(fā)生積極的變化。
中華體育基金會主體打造、國家體育總局負責監(jiān)管的跑步公益平臺“益起”就是一種全新嘗試。它試圖提供一個跑步公益捐贈全透明化的新模式。
這個剛成立的平臺不久前上線了首個項目——“奔跑吧,少年”,平臺用跑者跑步為貧困地區(qū)孩子捐贈50雙跑鞋的方式,將捐贈細化到具體物品上。而且平臺會在第一時間公布捐贈學校的具體信息,隨時跟進項目的捐贈情況,還會在平臺上展示負責贊助的企業(yè)等。
原中國奧委會副主席、中華全國體育基金會理事長吳齊向澎湃新聞透露,建立這個平臺是讓更多的人能夠關心青少年:“特別是在條件比較簡陋、艱苦的山區(qū)以及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讓他們可以健康成長?!?/p>
這個透明化的平臺模式也將嘗試解決跑步公益無法持續(xù)穩(wěn)定落地的難題——公益項目的執(zhí)行工作交給了有信譽度的基金會,不但負責將公益項目執(zhí)行到位,還確保善款全部用于受資助的對象。此外,該平臺還將組織跑者代表參與到落地活動中去,親眼見證善款物資的落實。
與國內的跑步賽事和一些所謂公益項目簡單對接相比,“益起”除了全透明的捐贈機制外,還給了跑者更多選擇機會,他們也可以捐贈自己想捐贈的項目或對象——平臺還設有募集公益項目的窗口,每個平臺用戶都可以提供自己身邊的受資助對象線索,而中華全國體育基金會將會對公益線索進行評估,一旦選定也會付諸實施。
當然,和已經成熟多年的國外跑步公益相比,中國跑步與公益的結合相去甚遠。
不過,隨著人們對跑步公益的認識提升,將跑步公益捐助的細節(jié)透明化至少是一個良性發(fā)展的開始。
本刊整理自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