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之城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電影海報幾乎毫無質(zhì)感。如今,一位中國設計師憑著一己之力讓國內(nèi)海報設計笑傲世界頂尖水平,被外媒盛贊為“崛起的中國設計”。你或許不知道這個人的名字,但一定被他的海報驚艷過。他,就是設計師黃海。
2016年,第53屆臺北金馬影展主視覺海報,由黃海操刀,以金馬最佳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為靈感。海報中央是當年14歲的男主角張震,拿手電筒照向暗處的身影,向經(jīng)典致敬。
而被列入威尼斯電影節(jié)最值得期待影片的電影《黃金時代》,也因為黃海制作的絕美海報而備受關(guān)注。白紙濃墨,湯唯頑強佇立紙上,小人物置身大時代的洪流之中,女作家蕭紅的故事歷歷在目,似乎預示了一生的飄零。這組海報一共有五個國際版本,花費了黃海半年多時間。向來對細節(jié)嚴苛的導演許鞍華看后,只說了一個“好”字,便無一處修改。
1999年,黃海從廈門大學設計系畢業(yè)后,在電視臺當了3年的社會新聞記者。而后,他進入奧美廣告公司,師從臺灣廣告文案大師劉繼武先生。后來黃海辭職,專心于電影海報的設計和制作。
他接到的第一個電影海報的項目,就是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紅底海報在戛納電影節(jié)亮相后,一鳴驚人。他后續(xù)為《太陽照常升起》設計的另外幾款海報,同樣驚艷,瞬間揚威國際。
在他之前,中國的電影海報,還停留在用明星來吸引觀眾的階段,似乎明星才是一部電影的主心,毫無底蘊可言。
意識到這一現(xiàn)象,黃海決定打破這一慣性,先破而后立。在他設計的海報里,電影本身才是重點,電影中的角色才是主角。明星的臉,只是體現(xiàn)電影內(nèi)涵的一小部分而已。比如,趙薇主演的《花木蘭》,簡單到讓人忍不住去臆測,沒有刀光劍影,沒有沙場折戟,只一具頭盔,扣上一抹紅唇,兩個元素放在一起,巾幗不讓須眉的豪氣被放大無限倍。
他的設計風格很多變,沒有把自己圈定在某個固定的面上,堪稱“多面手”??尚∏逍?,也能蒸汽朋克;可潑墨重筆,也會極簡寫意;可中國風,也能營造國際大片感。
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口碑爆棚,而讓人驚嘆的“國之匠心”海報,就是黃海的作品。這6幅圖看似簡單,實則大有乾坤,每一幅圖的裂縫處,都有一個小小的修復師正在潛心工作,創(chuàng)意和構(gòu)思極為精巧。
黃海最愛的,就是中國風的東西。令人驚艷的電影《大魚海棠》的海報就是黃海和插畫師sheep聯(lián)合設計的。每一張都堪稱瑰寶,有著淡淡的中國氣韻,可以當做壁紙來保存。而設計電影《哆啦A夢:伴我同行》的中國版海報時,他腦洞大開,把中國四大名著和哆啦A夢糅合到一起,萌翻了一大片觀眾。
可以說,黃海的作品幾乎占據(jù)了中國電影海報業(yè)的半壁江山,受到國內(nèi)外無數(shù)粉絲追捧,但是他自稱是“為電影做嫁衣的人”,始終堅信做好作品才是最重要的。他推掉一切和創(chuàng)作無關(guān)的事,為人十分低調(diào),但卻高調(diào)地把中國電影海報推向了世界,這就是打動人心的力量。
(青芒摘自《世界華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