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要】本文探討高職院校學生在英語閱讀中缺乏文化知識的原因、英語文化與閱讀理解能力的關系,指出應從多渠道幫助學生熏陶和積累英語文化知識,并在英語文化對高職院校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英語文化 英語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4-0092-02
英語和漢語的文化差異對很多學習者來說是英語學習過程中難以跨越的障礙。高職院校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常遇到涉及英語國家有關文化背景知識的文章,閱讀材料雖看似簡單,但由于文化知識設置的障礙,學生要讀懂文章和探究文章中表達的內涵卻有很大困難,妨礙了對英語文章的理解和英語的有效學習。在英語閱讀過程當中,學生沒有一定的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就不能夠從大量的信息當中準確迅速地理解英語閱讀材料所反映出來實際意思。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必須采取辦法清除閱讀材料中文化背景知識所設置的閱讀障礙,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綜合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
一、英語閱讀教學中出現英語文化欠缺的根源
大多數學校在英語教學中長期忽視英語文化的滲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教學重心為升學,忽視英語文化知識教學
現行教育體制下,各初高中教學還是以升學考試為重心,因此在英語課程設計和課堂教學內容上都以此為依據進行。為了提高學生英語成績,學校大多數時間只能用來訓練考試技巧和增加英語語法和詞法知識,強調聽、說、讀、寫、譯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和訓練,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無暇顧及英語文化的滲透。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忽視了英語文化知識,學生在長期的英語學習中重視語法詞匯的學習,忽視文化知識的積累,英語文化的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語法、詞匯、閱讀、寫作等實際考試內容的犧牲品,從而導致了學生雖然掌握了語音、語法,詞匯和句型,有了一定的聽、說、讀、寫、譯能力,但并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英語,學生在用英語交流時只能仿照課本上的模式套句型、翻譯句子,常常不能用英語深入、靈活、得體和有效地表達思想,進行交際,而不能融入到真正的英語語言中來。
2.教師在閱讀課上重視技能訓練,忽視文化擴展
大部分英語教師在閱讀課的教授情況上都有重技能,輕內容,忽視文化的怪圈,為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大部分教師更重視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答題的準確率。閱讀材料淪為訓練學生技能的工具而非擴展學生知識面,提高英語文化涵養(yǎng)的途徑。
二、英語文化的在英語閱讀中的重要性
語言是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的,沒有文化,不存在語言,而語言又是傳承文化的載體,我們都知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文化包羅萬象,要想真正學好語言就必須在文化的氛圍中進行,脫離文化的語言學習是不可能實現的,正所謂三分語言,七分文化,因此,在學習英語的同時,還應該研究英語文化,融英語文化知識于英語閱讀教學之中。很多時候,閱讀理解的主要障礙并不是由語言本身造成,而是對英語等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了解不夠造成的。比如說,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很多學生認為英國就是英格蘭, 說到Scotland,還以為是另外一個國家,教師在講到英國英文全稱 the Great Britain and North Ireland時就可向學生適時地介紹英國的國家版圖構成概況,順便介紹除英格蘭以外的其他三個部分的地理、人文、歷史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對此有一定的了解,增強學生對英國文化的認識而不至于發(fā)生認識上和理解上的錯誤。當然,文化的學習不僅僅是這么簡單的,文化包括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社會的總和,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文化的導入方式和文化滲透的尺度和深度,既要做到有利于擴展學生對英語國家的認識,又不會過多地增加學生語言學習的負擔。
三、高職院校閱讀教學中多渠道進行英語文化知識的熏陶的主要途徑
1. 高職院校閱讀課中傳授英語文化知識的原則
豐富的文化知識對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十分必要,但在高職院校開展英語閱讀教學時要注意授課對象對于英語的剛性需求。高職院校的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有別于初高中乃至普通高校學生,英語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只是一門公共課,因此該門課程的教授應本著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著手,不宜過多的和應試考試的閱讀訓練結合起來,否則的話,不但會降低學生對英語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而且還會影響教師閱讀課的授課質量。再則,英語文化知識內容廣泛、有些文化知識和中文有很大的區(qū)別,因此在學習英語文化知識方面要考慮多渠道、分點面、劃重點分塊進行,不可一股腦全給學生講授,造成學生無法吸收。因此在英語閱讀課中滲透英語文化也應本著夠用、實用的原則,通過各種途徑徐徐滲透,使循序漸進地學習英語文化知識,提高閱讀能力。
2.多渠道進行英語文化知識的熏陶
首先,我們可以轉換以往通過培養(yǎng)學生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歷史典故來增加英語文化知識的常規(guī)做法,而采取以視覺和聽覺的沖擊為英語文化傳播的主渠道。我們都知道文學作品最能反映特定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社會的各個方面,但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閱讀名著原文的確有很大的難度,可以建議學生觀看由英語文學名著翻拍的電影、電視劇,雖然觀看影片不如直接閱讀名著原文能獲得直接的英語文化知識,但也可幫助學生間接地、從視覺上、聽覺上獲得文學名著當中反映出來的當時的社會現狀、人文和地理風貌等知識和信息,觀看電影可最直觀、最生動地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最突出的社會問題,可加深學生對英語文化的了解。其次,可讓學生觀看制作精良的介紹英語文化和國家地理風貌的紀錄片,這些紀錄片一般對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風俗等均有介紹,學生可通過這些介紹增加對英語文化的認識和了解。
其次,可建議學生閱讀中文版和簡易版的文學作品和名人傳記等讀物。英語文學名著,歷史典故等都是英語文化中的精華和鏡子,但并不建議高職院校學生閱讀這些所謂的大部頭作品,事實上,閱讀原著對高職學生來說確實過難了,不必拘泥于是否閱讀英文原著,閱讀蘊涵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中文版和英語簡易版作品也是可以的,目的都是為了豐富學生的英語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最后,多渠道滲透要考慮渠道的問題,學生不能僅僅依靠教師上課講授這個渠道來獲取英語文化知識,應鼓勵學生采取除課堂教學以外的渠道來獲取英語文化知識。引導學生平時的閱讀要涉獵各個領域,多留心社會習俗、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也可通過講座、英語角、小論壇、故事會、專題研討活動,開設素質選修課等方式,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了解和增加英語國家的概況、社會制度、歷史、文化、價值觀及社會經濟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使學生不斷增加和積累英語文化背景知識,能使學生對語言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掃清學生在閱讀中的攔路虎。
3.有目的地進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對比
由于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心理背景等因素,不同文化的語言反映出來不同的含義,具體到語言中的詞、句的理解都會不同。因此,在詞、句教學中也應考慮適當的擴展習語、諺語,因為很多習語、諺語都是體現英語國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了解英語文化有很大的幫助。比如說,給學生講到cook這樣一個簡單的詞匯,就可以擴展too many cooks in the kitchen這個習語,不需要過多的講解,意思不言而喻;在閱讀中遇到eat no fish, blue film這樣蘊涵有文化知識的短語時就要進行文化介紹和對比才能讀懂字里行間的意識。在教學當中可有意識地就某些領域、某些方面開展一些英語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對比分析專題討論活動。通過對比,既可以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又可使中西文化差異更加清楚化,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英語語言和英語文化的積極性。
英語文化知識對英語閱讀理解有很大的影響,想要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勢必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對學生英語文化的認知度,因此,在英語閱讀教學中要把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適時地給學生補充英語文化知識養(yǎng)分,從簡單的詞句著手,從點入手,學生潛移默化地、自然地汲取英語文化中的點滴,日積月累定能透過詞句看到英語語言的內涵,感受到英語文化滋養(yǎng),學生在閱讀理解過程中對英語文化更加敏感,才能洞悉文章的深層含義和作者的意圖,才能達到提高閱讀的目的,從而提高英語語言的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馬玉蕾,苗瑞琴. 英語文化與交際 [M].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9.
[2] 胡文仲.英美文化辭典.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3]杜瑞清.英語教學與英美文化 [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4]胡全軍.英語文化理解與閱讀能力提高 [M].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