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敦旭
水晶內雕,相對傳統(tǒng)的陽雕而言亦稱陰雕,工藝手法均不相同,是近些年嶄露頭角的一門新興工藝。陽雕注重的是外形與表情的外在美,而內雕則力求的是內秀與內涵相融的內在美。加之內雕工藝獨特,作品清秀,因而一問世便受到市場熱捧。
就內雕雕刻工藝而言,主要是利用鉆頭由淺至深雕刻出各種立體的造型,與陽雕相同,內雕的第一步也是根據(jù)水晶石料的巧色設計圖案,確定題材后就可以動筆畫稿了。和陽雕正面畫稿不同,內雕是從晶體的背后反手畫稿。這樣做的目的是能夠更準確地確定圖像在晶體上的位置和比例,這同樣需要雕刻師有豐富的繪畫基礎。
畫好圖稿后,接下來就是打坯。打坯的工具主要有釘子、鉆頭,釘主要刻出大體輪廓線條,鉆頭是鉆出具體的細節(jié)定位,工具的使用順序和陽雕不同,需要反手雕刻正面看,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有一點馬虎。這里以做千手觀音內雕為例,整個過程需要用小鉆頭鉆出每一只手的比例,這跟陽雕不同,陽雕是從大做到小,內雕是從小到大使用工具.每個環(huán)節(jié)定位需要細致準確,不能出錯,一旦出錯前功盡棄。接下來需要用油筆畫出千手的每一只手臂,再用小鉆頭鉆出手臂的比例位置,這個環(huán)節(jié)需要反手去做,同時要歪著脖子去看,最艱難的就是反手低頭。修光與打坯兼顧,修光、打坯混合在一起的時候,務必格外的小心。前面鉆頭只是鉆出千手觀音的大體比例,而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定位的最關重要,兩者兼顧在一起時,滴水不能太快,否則會影響正面視覺。
內雕在雕刻時,需要時刻注意從正面觀察雕刻效果,以調整雕刻的深淺,內雕和陽雕不同,打坯也是整坯。兩道工序合二為一,一招定乾坤。這就需要雕刻師有豐富的經(jīng)驗才能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當鉆頭無法再繼續(xù)深入雕刻更小的細節(jié)時,我們就要更換工具了。用中小號的鉆頭雕刻出千手的各個部位,當?shù)窨桃恍┘毿〔课粫r,如果反手不能準確雕刻,需要在正面確定好位置后,從背面細心雕刻,也可以用鉛筆確定好位置后,再進行雕刻。比如,在雕刻手臂時,需要先從正面反手用鉛筆標出手臂的具體位置,然后在反過來從背面用小鉆頭雕刻出手臂。接下來修光,內雕的修光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需要雕刻師有足夠的耐性。千手觀音整體比例是要做好最前面兩只手臂的定位大小,修光的時候,要不斷地看著最先兩只手的定位比例大小,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打坯、修光混合在一起的最難的細活。整個過程都要歪著脖子干活。
接下來又要回到打坯這個步驟,把千手觀音的手掌、手指以及法器做一個定位,再用小鉆頭邊打坯邊修光,再用尖針鉆出手指及法器,這個環(huán)節(jié)也很艱苦。這么小的尖針要是斷在作品的手指里,這個時候特別需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靜下心來想方法取出斷在里面的尖針,否則前面的努力就白費了。反手鉆手指的時候,水一定要滴到又不能太快,水快了會影響視覺,在做千手觀音的頭飾時,要把握好頭飾的比例和臉的比例定位。
內雕的修光相當于陽雕的開臉和修光兩道工序,修光的工具主要有磨棒、勾砣、尖針、鉆針等,同樣也是由大到小使用。與陽雕相同,先用大號磨棒磨去細坯中的刀痕糟垢,使表面更加細膩,使作品的立體感更加強烈。在雕刻這些細小的部位時,需要雕刻師格外小心,以免漏掉任何一個小細節(jié)造成作品的不完美。開臉是一種反思維,在開臉的時候,做線條需要雕刻師有過人的定力,特別是雕眼線的時候,連呼吸都要注意節(jié)奏,也就是說在做眼線的時候,要憋著一口氣把它做完。然后用舊的圓棒從大到小重新修一遍修光,最后只需刷子清洗掉殘余的水晶粉末作品就算完成了。
內雕在水晶材料的選擇方面要求也很嚴格。首先,晶體要清澈透明,不能模糊混濁,這樣透過晶體的表面就能清楚地看到內部的包裹體;其次,晶體純凈度要求高,最好晶瑩無瑕,一眼望穿,因為與陽雕不同,如果內部有瑕疵,在背部雕刻過程中只有去除,無法修飾遮掩,對于晶體內部存在的特征包裹體,可以充分地發(fā)揮想象并進行藝術處理;第三,晶體表面弧度與雕刻題材的尺度大小息息相關,只有把持有度,才可做到萬無一失;第四,創(chuàng)作空間的局限性要求創(chuàng)作者的技藝嫻熟,并膽大心細做到超常發(fā)揮。例如背刻的深度過大則要考慮到工具是否易折斷,或是否能夠到達,以及轉彎處的角度可否完成雕刻等等。
還有一點便是作品的真實性。例如雕刻一件童子拜觀音,為了突出立體感,便可將童子與觀音前后排列,使場景與人物更為真實,這就要求創(chuàng)作者對晶體的生長特征,尺寸厚度和內部包裹體及對特殊工具的篩選做到充分的審視,方可著手雕琢。總而言之,一件精美的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并非偶然,那是手藝人嘔心瀝血的杰作,是有心人持之以恒且經(jīng)過千淘萬漉苦尋到的冰山一角,是成功者為之驕傲的磨礪之途!
內雕和傳統(tǒng)陽雕還有不同的是,陽雕的原料是固定的,石頭不動人在動;內雕正好相反,是人不動石頭在動;陽雕的雕刻進程是直觀的可持續(xù)的,而內雕則是要反著雕正面看效果,雕一下,看一次,想一想,整個過程都在低頭操作,時常還需借助放大鏡來觀察細微。相對陽雕難度更大,要求更為嚴格精細,眼力、手力、心力與注意力務必高度集中形成合力,稍有走神或偏差,就可能勞而無功,或前功盡棄。比如雕刻西方三圣,就是人們經(jīng)常看到的佛像里面的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他們的面部表情和法器各不相同,要雕出形象神似難度是相當?shù)拇?,長時間的眼睛觀察又容易造成視角疲勞,所以做內雕還不能長時間連續(xù)雕刻。一旦進入雕琢狀態(tài),便入無人之境,近乎達到了忘我的境地。
諸如雕琢的“尊勝佛母”,具有三面八臂,每一個臉上都有三只眼睛,右第一手持羯磨杵(十字金剛)于胸前,二手托蓮座,上為阿彌陀佛,三手持箭,四手施愿印置右腿前,左第一手忿怒拳印持絹索,二手上揚作施無畏印,三手執(zhí)弓,四手定印托甘露寶瓶。佛母威嚴慈祥,項戴珍寶瓔珞,身著秀麗天衣,雙足跏趺于蓮花寶座中央。這件作品就是陽雕也非易事,內雕難度和精確度就可想而知了。
內雕作為一門新興工藝,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在摸索中不斷總結改進,水晶內雕寄托了我的夢想與追求,體現(xiàn)了我的人生品位和價值,唯有創(chuàng)新超越才能讓這門新興藝術發(fā)揚光大?;诖?,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還尤為需要作品形、情、神、意、美的融合,做到思維敏捷,手法細膩,善于捕捉靈感,一個創(chuàng)意或者一個美的幻覺萌發(fā),都需要迅速記下以防稍縱即逝,盡管實際操作起來也就是三五分鐘的事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