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坡的一個高蹺會
一百多年前,在朝陽門外南側(cè)護(hù)城河岸邊,有一個人稱白墳的地方,這里活躍著一支在京城很有名氣的秧歌會。
在朝陽門外地區(qū),這支花會由起初影響較大的兩家,一家是以人稱“鄧四巴”的鄧世英家,另一家是于崇福家,變成以于崇福家為首的一支花會?;〞傻乇淖幼兂闪烁哕E會。
每逢年節(jié),于崇福和父親于俊佑就組織高蹺會,走街串巷為居民表演,給居民送去歡樂。不僅如此,高蹺會曾應(yīng)邀到京西妙峰山參加表演,于崇福的弟弟于崇貴表演的“蝎子爬”絕活轟動妙峰山。高蹺會也曾參加崇文區(qū)龍?zhí)侗〞硌荩〉眠^第二名的好成績。
于大哥和于大伯的合影
在表演時,高蹺會的十二位角色,在響棍當(dāng)、當(dāng)、當(dāng)?shù)那么蚵曋?,依次登場亮相。于崇福扮演的漁翁走在前面,在鑼鼓點的敲打聲中,他抖動著雪白的髯口,邊走邊唱邊表演,“夏日天長熱難當(dāng),荷花開放滿池塘。佳人怕熱停針黹,學(xué)生怕熱懶念文章。漁夫怕熱懶垂釣,樵夫怕熱懶進(jìn)山崗。單有一個不怕熱的牧牛童兒,他倒騎牛背,頭戴斗笠,身披蓑衣,下穿水褲,足蹬草鞋,掛貫長鞭,口含短笛,吹得是逍遙自在,自在逍遙。”于大哥聲情并茂的表演,刻畫出了一個熱愛生活,受人尊敬的打魚老翁的形象,贏得了觀眾的喜愛和喝彩聲。
于崇福家和我家是姑舅親,我的奶奶是他的姑奶奶。那時候,他常到我家串門,看望奶奶和我父母,他是個孝敬老人的孝子。1957年,他擔(dān)任朝陽區(qū)摔跤教練,為中國式傳統(tǒng)摔跤培養(yǎng)了大批的人才。他是酒仙橋12所退休的職工。2014年9月2日,他因病醫(y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84歲。于大哥走了,他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馬仲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