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叔
我又一次經(jīng)歷了一場動車的酷刑。
鄰座的大叔不光腳臭,還要脫鞋。跟前面的人說話的時候,聲音大得像吵架一樣,讓我不堪其煩。
當(dāng)我跟朋友感慨總有人外出不注意形象的時候,朋友說教養(yǎng)其實是一種陌生人之間的默契。
我也是第一次聽見這種說法。
他拿坐動車這事兒給我打了一個比方:想象你在動車上有一個理想的鄰座。他身上沒有異味,看上去干凈整潔。如果你發(fā)現(xiàn)他著裝不俗、氣質(zhì)獨特,更會覺得心情愉快、賞心悅目。
一路上,你們不會說一句話,可以安心享受彼此的獨處時光卻又始終坐在一起。默契存在于當(dāng)你們都想把兩個胳膊搭到扶手上時,他收起了他的,你收起了你的。又或者說你們并沒有默契,這只是教養(yǎng)使然。
聽了他的解釋,還真是這么個道理。你不認識我,我不了解你,兩個陌生人之間最好的默契,便是教養(yǎng)。
你為什么會對素不相識的人產(chǎn)生惡感?往往是因為另一方缺乏教養(yǎng)。
當(dāng)你在快餐店排隊買飯的時候,突然來了一群人和排你前面的顧客插科打諢、有說有笑,就這樣“順?biāo)浦邸钡匕殃牻o插了。這樣的人討不討厭?
當(dāng)你和朋友在餐廳聚餐,氣氛正融洽的時候,旁邊的小孩又吵又鬧、跑來跑去,小孩的父母只是說一句“孩子這么小,你就別計較”,便無動于衷了。這樣的人討不討厭?
……
雖說,我們大多時候以貌取人,但是我們不可能僅憑一個人的美丑去選擇我們的好惡。而教養(yǎng),則是一個人跨越外表更加真實的本質(zhì)。
你也許會問,兩個人萍水相逢,或許再也不見,要什么默契?
試想一下,當(dāng)你遇到麻煩向陌生人求助的時候,頤指氣使往往只會惹人白眼,禮貌謙讓反而會有意外之喜。
對陌生人有教養(yǎng),就是給自己行方便。
畢竟,沒人會反感有教養(yǎng)的人,你尊重我,我尊重你不正是一種默契嗎?
什么是陌生人之間的默契?
兩個人都要進電梯,他在前,你在后,你欣慰地發(fā)現(xiàn),他身子在里,手卻在外頭替你抵著門。這算不算一種默契?
在居住的樓下開門的時候,看見鄰居遠遠走來,你為他扶著門,他也為此走快了兩步。這算不算是一種默契?
下雨天,你在走路,他在開車,他放慢車速,你沒有濺得一身污物。這算不算是一種默契?
……
你有你的界限,我有我的區(qū)間,彼此不逾越,互相不侵犯,這種心照不宣地為對方考慮,是善意,是默契,是教養(yǎng)。
英國哲學(xué)家洛克曾經(jīng)說:“在缺乏教養(yǎng)的人身上,勇敢就會成為粗暴,學(xué)識就會成為迂腐,機智就會成為惡趣,質(zhì)樸就會成為粗魯,溫厚就會成為諂媚。”
當(dāng)然,大多數(shù)時候,你無法決定別人和你的“默契”,但你可以保留自己的善意。不去強加給別人教養(yǎng),不也是你和他的默契嗎?
你我山水相逢,愿有一絲默契。
(石榴摘自微信公眾號“水木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