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吳志強
在反思中備考,在訓練中提升思維品質
安徽 吳志強
縱觀這幾年的高考試題,知識內在聯(lián)系密切,背景材料新穎,思維方法靈活,注重多方面能力的考查。盲目的“題海戰(zhàn)術”往往印象很淺、思維能力得不到發(fā)展,最后沒有什么收獲。古人云:“為學之道,必本于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為了使考生解題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升華,應該倡導考生在解題后進行有效反思。
引導考生解題反思,不僅能對問題及解決問題過程進行全面考查、分析與思考,而且有助于優(yōu)化考生思維品質,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生物素養(yǎng)。
解題是個知識運用的過程,也是個檢測知識掌握的過程。由于高中教材中的知識信息量多,考生在學習中常常思緒混亂,對概念、原理和規(guī)律缺乏系統(tǒng)、深入的理解,不能融會貫通。如能在解題中把所聯(lián)系到的基礎知識有機的“串聯(lián)”成知識線,“并聯(lián)”成知識網(wǎng),促使解題活動中的知識點產(chǎn)生“連鎖反應”,優(yōu)化解題過程。
【典例1】如圖是某細胞的部分結構,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
A. 結構②中的磷元素主要分布于DNA中
B. 結構①③⑥中都含有RNA
C. 結構②④⑤都含有雙層膜
D. 結構②⑤的基質中都能產(chǎn)生ATP
【分析】考生通過此題要挖掘的知識點有:A項,真核細胞內的P元素可分布在以磷脂雙分子層為基本骨架的生物膜(含量大)、DNA、RNA;B項,有DNA的地方必能轉錄出mRNA。含有DNA的結構有:細胞核、葉綠體、線粒體。另外翻譯時還有核糖體含rRNA、細胞質基質含tRNA,這些聯(lián)系基因的轉錄、翻譯就能全面回憶出細胞中含有RNA的結構。C項,細胞中有雙層膜的結構:葉綠體、線粒體、細胞核。圖中④內質網(wǎng)為單層膜,順便想想單層膜,無膜的細胞器有哪些?D項,植物細胞產(chǎn)生ATP的生理過程是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光反應,那么產(chǎn)生ATP的場所為細胞質基質、線粒體、類囊體。而⑤葉綠體基質進行光合作用暗反應是消耗ATP。挖掘每個選項延伸的知識點,反思自己認識是否達到題目所要求的程度,包括理解、掌握程度。反思這些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相關方面是否建立聯(lián)系,反思自己原有的認識有什么欠缺之處,如何補救? 這樣,能使考生加深對生物知識間的聯(lián)系的理解,使考生知識結構更加優(yōu)化,促進發(fā)展思維的廣闊性。
【答案】B
一個問題解決之后,無論對錯與否,都要啟發(fā)、引導考生認真反思:做題時所遇到的困惑、解題思路中思考是否全面、準確、能否找出問題的本質和規(guī)律,深入細致再思考、等等。通過這樣不斷質疑、自我剖析,反思解題思路,領悟問題的本質,才能概括出方法規(guī)律,從而激發(fā)思維的深刻性。
【典例2】如圖曲線表示細胞分裂過程中某類DNA含量的變化。據(jù)圖分析正確的是 ( )
A. ab段必須消耗大量的核糖核苷酸
B. bc段細胞內的DNA含量一直未發(fā)生改變
C. e處細胞所含有的遺傳物質與a處細胞的相同
D. c處細胞內不一定含有同源染色體
【分析】考生對于這道題常見思路:由于看見曲線ab段DNA的復制,cd段DNA下降只減半一次,就把該圖當作熟悉的有絲分裂細胞核DNA曲線圖。bc段可表示復制后的間期、前期、中期、后期,這期間DNA一直沒變化。e是有絲分裂后形成的新的體細胞與之前a 體細胞的DNA相同。這樣,考生常會選B或C。但是本題是單選,不可能兩個正確選項。
正確的思路應該是首先明確題干中“某類DNA含量”是不明確的,以上只思考縱坐標表示有絲分裂的核DNA含量是不全面的??v坐標還可以表示每條染色體DNA含量(包括有絲和減數(shù)都可)。若縱坐標是減數(shù)分裂每條染色體DNA含量,則bc段可表示減數(shù)Ⅰ和減數(shù)Ⅱ前、中期。DNA含量在這其中發(fā)生改變,e處表示生殖細胞與a處遺傳物質也不同,可排除B、C。
一道題目的完成,我們如果只是停留在問題解決的表面,而不加以整理、分類,并找出這一類題的共性及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就好比“蜻蜓點水”,雖漣漪千層,而深度不夠。通過訓練,我們可歸納出圖中縱坐標可分別表示有絲分裂核DNA含量、有絲分裂每條染色體DNA含量、減數(shù)分裂每條染色體DNA含量三層含義。分析、歸納不同縱坐標含義時對應的bc字母段的細胞分裂圖,不僅可以加深有絲和減數(shù)圖像的理解和區(qū)別,而且可以歸納同一類曲線圖題型解題技巧。因此,把解題過程中見識的題型,積累零散規(guī)律及時進行提煉、總結、升華,再予以應用,可做到解題的“規(guī)律化”。
【答案】D
在解題時,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一種解法,要養(yǎng)成在解題后再反思其他解題方法的習慣。同一道題,從不同角度去分析研究,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引出多種不同的解法,及時運用不同的方法處理,一題多解,提升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
1.運用發(fā)散性思維
利用一題多解,打開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更有利于拋棄題海戰(zhàn)術。但這一教法又必須以夯實基礎為前提,瞄準主干為著眼點,建立良好的知識結構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前提。運用發(fā)散性思維從不同的角度全面考查問題,擺脫固定的思維模式,探索出新的思路。
【典例3】在歐洲人群中,每2 500人中就有一人患囊性纖維病,這是一種常染色體遺傳病,一對健康的夫婦有一個患有此病的孩子,以后該婦女又與一健康男子再婚,問:這對再婚夫婦生一個孩子,孩子患病的概率約是多少?
【分析】考生通過對試題的反思會發(fā)散出多種方法。①可以從判斷與其再婚的健康男子基因型方面思考。比如,列方程判斷該男子基因型,或者是采取取近似值法判斷該男子基因型。由題意知患病基因a的頻率為1/50,那么正常基因A的頻率為49/50;該婦女(Aa)與另一個健康男子結婚,該男子在所有人群中為雜合子的概率為2×1/50×49/50約為98/2 500,而事實上所有人群中患病的只占到了1/2 500,這部分數(shù)值很小,可以采取近似值,略算該男子為雜合子概率為1/25,所以生一個患病孩子的概率約為1/25×1/4=1/100。②從再婚夫婦產(chǎn)生配子方面考慮孩子患病概率。由于每2 500人中就有一人患囊性纖維病,可知在人群中a的基因頻率是1/50。這一健康男子產(chǎn)生的配子的種類及概率等于2 499個健康男人產(chǎn)生的配子的種類及概率,即可大概看做就是這2 500個人產(chǎn)生的配子的種類及概率,根據(jù)基因頻率可知:這一健康男子產(chǎn)生a配子的概率約為1/50,而該女子(Aa)產(chǎn)生a配子的概率是1/2,所以生一個患病孩子(aa)的概率約為1/50×1/2=1/100。圍繞該問題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方法,考生發(fā)散的方法越多,思維的創(chuàng)新也就越多。
2.借助逆向思維
有人落水,常規(guī)的思維模式是“救人離水”,而司馬光運用了逆向思維,“讓水離人”。當大家都朝著一個固定的思維方向思考問題時,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讓思維向對立面的方向發(fā)展,從問題的相反面深入地進行探索,這樣的思維方式就叫逆向思維。
【典例4】在完全顯性情況下,讓AaBbcc和aaBbCC雜交(3對基因獨立遺傳),問其子代中表現(xiàn)型不同于雙親的個體占全部子代的多少?
【分析】第一種常規(guī)思路是先寫出2個親本所產(chǎn)生的配子,按照雌雄配子隨機結合,可用棋盤式寫出子代的基因型,然后逐一核對與親本表現(xiàn)型不同的個體。
第二種思路:逐對基因考慮,寫出雜交后代表現(xiàn)型不同于親本的基因型及比例,即:A_B_C_(1/2×3/4×1=3/8),A_bbC_(1/2×1/4×1=1/8),aabbC_(1/2×1/4×1=1/8),A_bbc(c1/2×1/4×0=0),最后相加。
第三種思路:用逆向思維進行求解,先求與親本表現(xiàn)型相同的個體所占的比例,即①A_B_c(c1/2×3/4×0=0);②aaB_C_(1/2×3/4×1=3/8)。兩者相加即為相同的比例(0+3/8=3/8),與親本表現(xiàn)型不同的比例=1-與親本表現(xiàn)型相同的比例=5/8。
通過比較,第一、第二種方法繁瑣且計算極易出錯,第三種方法,簡化了思維過程,鍛煉了思維能力,加快了解題速度。
一道題目解決后,要反思解決問題本身,還要能夠思考以一道題目為中心,實現(xiàn)舉一反三,變化出一系列題目。通過對題干信息的變換,對設問角度的變換等變式訓練,不僅可以對某個知識點進行系統(tǒng)分析、研究,而且可以拓寬思路,實現(xiàn)知識遷移,增強應變能力,訓練思維的靈活性。
【典例5】假設1個DNA全部被15N標記的DNA分子(0代)轉移到含14N的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n代,則產(chǎn)生含15N的DNA分子數(shù)占子代總數(shù)的比例為多少?
【分析】此題可進行以下幾種變式:①產(chǎn)生含14N的DNA分子數(shù)占子代總數(shù)的比例為多少?②只含15N的DNA分子數(shù)占子代總數(shù)的比例為多少?③只含14N的DNA分子數(shù)占子代總數(shù)的比例為多少?④含15N的脫氧核苷酸鏈數(shù)占總鏈數(shù)的比例為多少?⑤含14N的脫氧核苷酸鏈數(shù)占總鏈數(shù)的比例為多少?解答這幾個變式問題,關鍵是對DNA分子的半保留復制方式的理解。同時,對此題知識的熟練掌握也可以拓寬對噬菌體浸染細菌實驗放射性問題以及PCR技術中引物加入個數(shù)問題的遷移應用。
荷蘭著名數(shù)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思維活動,它是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解題反思,是解題過程的深化和提高,是提高解題效益的有效途徑。在復習備考過程中,考生應學會反思、善于反思,在解題反思中逐步優(yōu)化考生學科思維品質。
(作者單位:安徽省蕪湖市第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