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新+劉騰騰
祖國醫(yī)學中無“高血壓”之病名,根據(jù)其主要癥狀及其發(fā)展過程,屬于中醫(yī)“頭痛”“眩暈”“肝風”等病證的范疇。其病位在肝、腎,腎氣虧虛,水不涵木,肝陽上亢,進而導致五臟功能失調,出現(xiàn)各種病證。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可將高血壓分為肝火亢盛、痰濕壅盛、陰虛陽亢、陰陽兩虛四種證型。
穴位敷貼是我國一項傳統(tǒng)醫(yī)技,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它以中醫(yī)基礎理論為指導,結合了經(jīng)絡穴位學說和中藥內外同治理念,將藥物提取物或生藥細末,與各種不同的輔料如水、蛋清、酒等一起制成膏糊狀制劑,敷貼于皮膚、孔竅、穴位來治療疾病。穴位的刺激與調節(jié)和藥物吸收發(fā)揮的藥效疊加,相輔相成。
足心療法
取吳茱萸18~30克,研細末,用醋調勻似糊狀敷于雙足心涌泉。每次敷貼12~24小時,于晚間睡前敷,10天為1個療程。嚴重時加敷神闕穴。
吳茱萸性辛、苦、熱,歸肝、脾、胃、腎經(jīng)?!侗窘?jīng)》曰:“主溫中下氣。”《傷寒論·辨厥陰·病脈癥并治》中曰:“干嘔吐涎沫,頭痛,吳茱萸湯主之?!庇咳樽闵訇幠I經(jīng)的井穴,有培補元氣、振奮人體正氣、調節(jié)臟腑功能的作用?!鹅`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曰:“病在藏者,取之井……”《素問·厥論》曰:“陽氣起于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于足下……”《黃帝內經(jīng)》提到“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敷臍療法
針對不同高血壓證型,采用不同中藥對神闕穴進行貼敷。肝火亢盛證采用天麻、菊花、牛膝、水蛭和磁石;痰濕壅盛證采用白芥子、半夏、萊菔子、白術和牡蠣;陰陽兩虛證采用黨參、丹參、川芎、黃芪和當歸配伍。每次5克,每次6~12小時,隔日1次,4周為1個療程,連用2個療程。
神闕為經(jīng)絡之總根、經(jīng)氣之匯海,通過任督?jīng)_帶血脈而同屬全身經(jīng)絡,聯(lián)系五臟六腑?!夺t(yī)宗金鑒》謂“神闕穴,能主治百病”。將藥末置于肚臍部,外以膠布固定,從外部作用于內臟腑,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從中醫(yī)經(jīng)絡角度來看,將藥物敷于臍部,不但可通過經(jīng)絡的氣血流注,使藥性隨氣血運行而分布,直達病所;同時亦可疏達經(jīng)絡氣血,起到行氣活血、調和陰陽的作用。
其他穴位敷貼
方一:將吳茱萸、川芎用醋調和后貼敷主穴雙側涌泉穴,肝火亢盛證配肝俞,痰濕壅盛證配太沖,陰陽兩虛證配腎俞。每日8~10小時,10天為1個療程,連用6個療程。
方二:肝火亢盛證取曲池、風池、合谷和太沖穴,陰虛陽亢證取曲池、合谷、三陰交和足三里,痰濕壅盛證取曲池、合谷、豐隆和太溪穴,陰陽兩虛證取曲池、足三里、氣海和涌泉穴。均采用生大黃2克、生石決明5克、牛膝5克和冰片0.5克穴位敷貼。每日1次,次日對側再貼,每次6小時,2周一個療程,共2個療程。
太沖穴為肝經(jīng)原穴,即肝臟所表現(xiàn)的個性和功能都可以從太沖穴找到形質,可平肝熄風。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jīng)的合穴,陽明經(jīng)為多氣多血之經(jīng),取曲池穴可清泄陽明之熱、直折火勢,并疏通氣血、平氣血之沖逆,達到降壓目的。太溪穴為腎經(jīng)原穴,為腎經(jīng)經(jīng)水的傳輸之處,且輸出的部位經(jīng)水能真正表現(xiàn)出腎經(jīng)氣血的本源特性,可滋補腎水、涵養(yǎng)肝木、潛降肝陽,治療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耳鳴、耳聾等。
如何辨別高血壓證型
肝火亢盛型主癥:眩暈、頭痛、急躁易怒;
次癥:面紅目赤、口干、口苦、便秘。
痰濕壅盛型主癥:眩暈、頭痛、頭如裹、胸悶、嘔吐痰涎;
次癥: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膩。
陰虛陽亢型主癥:眩暈、頭痛、腰酸、膝軟、五心煩熱;
次癥:心悸、失眠、耳鳴、健忘、舌紅少苔。
陰陽兩虛型主癥:眩暈、頭痛、腰酸、膝軟、畏寒肢冷;
次癥:耳鳴、心悸、氣短、夜尿頻、舌淡苔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