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Alex
大學時期,楊盛林原本學習室內(nèi)設(shè)計,后來發(fā)現(xiàn)自己對平面設(shè)計更有興趣,于是堅持不懈地跑隔壁班蹭課聽。學院領(lǐng)導知道了,倒很實在:“室內(nèi)設(shè)計更容易賺錢,但我們尊重你的選擇,確定要轉(zhuǎn)專業(yè)嗎?”楊盛林自然是愉快地去平面設(shè)計班上課了,并認識了自建超大暗房的攝影老師。他的第一張自己沖洗的照片,就來自那里。
也許是年輕人,也許是科班出身,楊盛林的手里既有膠片相機也有數(shù)碼相機。在他看來,如果真的喜歡攝影,用什么器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通過機器、鏡頭表達身邊的世界。他的第一臺膠片相機是佳能EOS5QD,因為專業(yè)課上要學習攝影,每周都得拍片交作業(yè)?!叭绻煌娲┰?,上世紀90年代拍照大都只能選膠片機?!蓖娴浆F(xiàn)在,楊盛林常用的機器有:徠卡M240(數(shù)碼)、M3(膠片)、祿來3.5F和2.8F?!跋鄼C這東西,都得靠自己買。習慣用徠卡是因為小,顏值高,可以搭配許多上世紀的經(jīng)典鏡頭。而祿來雙反則可以說是藝術(shù)品,極簡的藝術(shù),讓人愛不釋手。”
膠片就像是楊盛林心中的小惡魔,當他想安靜的時候,會帶上機器出門隨拍。對焦屏里的畫面有讓他平靜下來的力量,而機械齒輪的手感、撥片的過程、沖洗前的未知……都是膠片讓人著迷的地方?!懊髦滥z片貴,使用不如數(shù)碼方便,后期也比較麻煩,但還是忍不住用,這大概就是心底那一點虛無縹緲的懷舊心理在作祟吧?!毖垡娭逻_膠卷部分停產(chǎn),日系相機生產(chǎn)企業(yè)全線停產(chǎn)膠片機,而數(shù)碼技術(shù)日新月異,后期軟件技術(shù)卻在不斷提高。楊盛林想,不管使用什么機器,歸根到底也需要掃描上傳到網(wǎng)絡。畢竟,人們身處分享的時代。
“所以,不用把膠片看得特別玄乎,它們和數(shù)碼相機的區(qū)別僅僅只是一個撥動快門,一個看背屏,如此而已。畢竟網(wǎng)絡之大,人的審美之多,色彩、情懷、味道……都是無法用語言說清的?!睏钍⒘止膭钌磉叺呐笥涯闷鹣鄼C拍照,不用在乎器材,“畢竟,鏡頭外的世界不會因為相機不同就變得不一樣?!睏钍⒘质诌叺南鄼C很多,還有朋友無私出借給他玩的,但出門時選擇相機的理由只有一個:心情。
這樣的心情會滋長變化,渴望越來越遠的地方,通過鏡頭看不一樣的風土人情。楊盛林說他在伊朗旅行時,遇到熱情的野導游薩迪奇:在清真寺的穹頂下為他朗誦詩歌;帶他去熟悉的飯館插隊;還一起開車去郊外喝茶;到了禱告時間,薩迪奇又毫不猶豫地拋下他……分開時,薩迪奇把楊盛林后面的行程都安排滿了,并請自己的朋友接待。
一個、兩個、三個朋友都很順利地接到楊盛林,但路途卻越來越荒,最后直接駛?cè)肓松衬?,而身邊的朋友們都很沉默。直到眼前出現(xiàn)一整塊高高的沙漠平臺,朋友們示意楊盛林朝前看。那一瞬,他看到天邊的太陽正快速往下沉,而孤獨的駱駝隊恰好緩緩歸,楊盛林驚呆了。等到夜幕降臨,升起篝火,煮水泡茶。頭頂大片銀河流動,布滿天際,沒有盡頭。楊盛林忍不住感嘆:“真是太值得了!”朋友們頓了頓說:“我們只是很害羞并不是壞人,就想帶你來看看這美麗的天空。”
這些場景、對話,都是楊盛林在沖洗膠片時不由自主回憶起的。“膠片,或許代表了慢生活的一種方式。世界上就是有一類人,喜歡老舊的機器,習慣緩緩地拍照,享受慢慢地沖洗。還要忍受機械和化學藥劑的不確定性,并以此為樂?!睂钍⒘侄?,拍照已經(jīng)很好玩,而沖洗時對照片成品的期待,手寫上拍攝的時間、地點并裝進膠片袋保存的一系列動作,這些生活中的細小,累積起來就是無數(shù)快樂。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