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瓊、湯坤、田會峰,江蘇科技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
電動汽車恒壓恒流充電系統(tǒng)設計
作者/劉瓊、湯坤、田會峰,江蘇科技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
無線電能傳輸系統(tǒng)(WPT)不同的拓撲具有不同的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種可切換諧振補償拓撲結構,可實現(xiàn)電動汽車恒流恒壓充電。對原、副邊線圈建立互感耦合模型,分析得出負載動態(tài)變化時可實現(xiàn)恒流恒壓輸出。撘建仿真模型和實驗平臺,驗證了電路分析的正確性。實驗驗證了當補償拓撲為LCL—S時,可實現(xiàn)電動汽車恒壓充電;當補償拓撲為LCL—P時,可實現(xiàn)電動汽車的恒流充電。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恒壓恒流;策略
無線電能傳輸技術是基于電磁場耦合技術,綜合了高頻變換技術、電力電子變化技術、電磁感應技術,利用現(xiàn)代控制理論和方法,使能量從原邊到副邊隔空傳輸,其與傳統(tǒng)的有線充電方式相比具有供電安全靈活、可靠性高、無機械磨損以及無接觸損耗等優(yōu)點[1—2]。電動汽車充電策略有恒流充電、恒壓充電、恒流恒壓充電等多種方式。恒流充電是充電過程中電流保持恒定的一種充電策略,容易造成蓄電池過充,縮短使用壽命。恒壓充電是充電過程中電壓保持不變的一種充電策略,該方法雖不會引起過充,但是會出現(xiàn)充電不足現(xiàn)象[3]。恒壓恒流充電綜合恒流充電和恒壓充電的優(yōu)點,不僅可以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而且可以實現(xiàn)對電池的充分充電。目前基于無線電能傳輸?shù)碾妱悠嚐o線充電策略多為恒流充電或者恒壓充電,本文提出了一種可切換補償拓撲實現(xiàn)電動汽車的恒流恒壓充電。當系統(tǒng)補償拓撲為LCL—P時,可實現(xiàn)恒流充電;當系統(tǒng)補償拓撲為LCL—S時,可實現(xiàn)恒壓充電。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tǒng)采用的LCL—S補償拓撲,如圖1所示,圖中UAB是逆變器的輸出電壓,If是逆變器的輸出電流,Lf是補償電感,Lp是原邊線圈電感,Ip是原邊線圈流過的電流,Cp是原邊補償電容,Ls是副邊線圈電感,Cs是原邊補償電容,Is是副邊線圈流過的電流。
圖1 LCL—S補償拓撲電路圖
對其建立互感等效模型,得到圖2所示,當Lf= Lp 時原邊補償網(wǎng)絡可在固定角頻率0ω處諧振,因為Lf與Cp構成并聯(lián)諧振,可得,當副邊諧振網(wǎng)絡諧振時,可得URL=ω0MIp, 其中URL為負載兩端電壓。將Ip帶入求公式中,可得。由上述推到可知,當系統(tǒng)參數(shù)確定后,系統(tǒng)輸出電壓恒定不變,與負載大小無關,可實現(xiàn)電動汽車恒壓充電。
圖2 LCL—S等效電路圖
LCL—P補償拓撲電路圖,如圖3所示,圖中UAB是逆變器的輸出電壓,If是逆變器的輸出電流,Lf是補償電感,Lp是原邊線圈電感,Ip是原邊線圈流過的電流,Cp是原邊補償電容,Ls是副邊線圈電感,Cs是原邊補償電容,Ic是系統(tǒng)輸出電流。對其建立互感等效模型,如圖4所示。
圖3 LCL—P補償拓撲電路圖
圖4 LCL—P等效電路圖
圖5 可切換拓撲示意圖
上述分析表明,當系統(tǒng)諧振補償拓撲為LCL—S時,系統(tǒng)可實現(xiàn)恒壓充電;諧振補償拓撲為LCL—P時,系統(tǒng)可實現(xiàn)恒流充電,可切換諧振補償拓撲如圖5所示。圖中,Edc是逆變器直流側電壓,VT1~VT4是開關管,Cf是濾波電容。K1、K2是副邊加入的切換開關,當K1斷開,K2位于1接觸點時,補償拓撲為LCL—S,可實現(xiàn)恒壓充電;當K1閉合,K2位于2接觸點時,補償拓撲為LCL—P,可實現(xiàn)恒流充電。
4.1 仿真驗證
在MATLAB/Simulink中構建無線充電電路。因為蓄電池在充電過程中電池等效內(nèi)阻是在逐漸變化的,故仿真過程中,在0.15,0.25s處使負載突變,電阻由30Ω突變到15Ω,再突變到10Ω。系統(tǒng)主要參數(shù),如表1所示,仿真波形圖,如圖6所示。圖6(a)是LCL—P的仿真波形圖,從中可看出突變前后電流穩(wěn)定在同一值,實現(xiàn)了恒流輸出。圖6(b)是LCL—S的仿真波形圖,從中可以看出,突變前后電壓穩(wěn)定在同一值,實現(xiàn)了恒壓輸出。
表1 系統(tǒng)主要參數(shù)表
圖6 仿真波形圖
4.2 實驗驗證
為了驗證本文結論的正確性,搭建了相應的實驗平臺。實驗平臺負載選用的是4節(jié)12V,100Ah的蓄電池,將其串聯(lián)作為負載,原副邊線圈的距離是14cm。
圖7是恒流充電階段實驗波形圖,其中圖7(a)顯示電池端電壓Us=52.6V,充電電流Ic=6.1A;圖7(b)顯示端電壓為Us=61.8V,充電電流Ic=6.0A,可得在電池電壓增加過程中,充電電流保持恒定,符合恒流充電階段特點。
圖8是蓄電池的恒壓充電階段實驗波形圖,圖8(a)顯示電池端電壓Us=61.1V,充電電流Ic=5.5A,圖8(b)顯示電池端電壓Us=61.5V,充電電流Ic=1.3A,從圖中可看出,在充電過程中,充電電流不斷減小,端電壓基本不變,符合恒壓充電特點,實現(xiàn)了蓄電池的恒壓充電。
圖7 恒流充電實驗圖
圖8 恒壓階段實驗波形圖
本文分析了LCL—S和LCL—P補償拓撲的性質,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一種可切換諧振補償電路,其可實現(xiàn)恒流恒壓輸出,進而可實現(xiàn)電動汽車的恒流恒壓充電,并進行了仿真和實驗驗證。
* [1]張智娟, 梁雪梅, 崔水香. 磁耦合諧振式無線能量傳輸系統(tǒng)負載特性研究[J]. 電力電子技術, 2015, 2(49): 90—92.
* [2]廖金華, 李建黎. 鉛酸蓄電池充電技術綜述[J]. 蓄電池, 2010, 47(3):132—135.
* [3]孫躍, 張歡, 陶維, 等. 基于變結構模式的寬負載恒壓感應耦合電能傳輸系統(tǒng)[J].電力系統(tǒng)自動化, 2016, 40(5):109—114.
* [4] 野澤哲生, 蓬田宏樹. 偉大的電能無線傳輸技術[J].電子設計應用,2007(6):42—54.
* [5] 趙子明. 感應耦合式鋰電池無線充電平臺設計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學,2013.
* [6] 趙彪,冷志偉,呂良等.小型非接觸式電能傳輸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J].電力電子技術,2009, 43(1):49—51.
* [7] 路秋生.常用充電器電路與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