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緒
最近,一篇《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熱傳。文章提到,一位月薪三萬的高管媽媽,最近連新衣服都不敢買了,因為孩子一個暑假就花了三萬五: 20000(美國游學)﹢5000(阿姨)+2000(鋼琴)+2000(游泳)+6000(培優(yōu))=35000。
有人覺得這樣的媽媽是言若有憾、實則心喜,是一種花樣炫富。但更多的父母頗有共鳴,從中讀出一種焦慮:“痛苦的是你花了,心疼得不踏實;不花吧,對不起孩子更不踏實!”
精細化育兒的理念和習俗,并不因二胎的放開而有所遏制。在長達幾十年的獨生子女國情中,家長們已經(jīng)習慣了舉全家乃至幾個家庭之力來培養(yǎng)一個孩子。整個社會的教育消費市場已經(jīng)發(fā)育成熟、消費習慣也已養(yǎng)成,并不因二胎的放開而縮水,反而更加勢頭良好。跟著出生率上揚的,是家長們在階層固化焦慮中的教育投入。在房價一年輕松翻一番的背景下,他們越來越把教育投入當做維護自己的社會階層、代際傳遞社會資源的不二法門。這一點,舉國瘋狂的學區(qū)房熱可以作為佐證。即便有部分城市推出了“租售同權”,但附屬條件讓家長們看到了希望,卻不能完全信賴。越來越多的家庭體會到M形社會的階層下滑之憂,給孩子的教育加大投入,就是他們的自救之路。
有評論質疑,只有金錢才能買來好的教育嗎?教育專家們各種論證,說明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是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努力程度及考試時的心理因素,而培養(yǎng)孩子的閱歷、視野、興趣等與金錢似乎有關,但也并不絕對。這樣無比正確的話安慰不了焦慮的家長們。
對同一個孩子而言,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金錢確乎能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撐。100元一個小時的鋼琴老師和300元一個小時的鋼琴老師,效果能一樣嗎?北京某中學為什么要曬任教老師是國產(chǎn)甚至洋博士?對一個假期只能窩在沙發(fā)上看電視的孩子而言,同學每個假期的歐美之旅肯定會積累成一種量的超越、質的碾壓。這些游學之旅或其他消費里或存在泡沫,但對于有能力支付的家庭而言,值不值是個偽命題。也許這一趟旅行對英語的提升效用一般,但孩子對于伙伴相處、他國風物等等有所得也是一種“值”。孩子的世界也并不無邪,即便是簡單的“我有你沒有”,也是一種心理優(yōu)勢建立。 “你現(xiàn)在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這是我們成人常用的雞湯,對孩子一樣適用。
還記得今年北京市文科高考狀元熊軒昂的觀點吧:“現(xiàn)在的狀元都是這種,通俗來講,就是家里又好又厲害的這種?!?我們不承認這一點, 就過于傻白甜了。教育市場的消費熱點,一定會有泡沫和盲目?!盁X式教育”的蔓延,有攀比的因素,更是現(xiàn)實的考量。營養(yǎng)、知識、視野、資源,這些東西,的確是需要燒錢的。
《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中的媽媽,即便月薪30萬,一樣會覺得孩子的暑假難撐。因為,到了年薪30萬,她的暑期消費又會進入新的等級焦慮。
旅美學者薛涌提到,為了讓孩子的簡歷在常青藤高校錄取中脫穎而出,歐美一些家庭常常在暑期把孩子送到非洲,調動各種資源讓孩子幫助干旱某村打井;或者讓孩子中斷一年學業(yè),貼錢讓其到全球偏僻之地支教。這種 “燒錢”,月薪30萬的媽媽有無效法的沖動和焦慮呢?
教育就是社會階層隱秘再生產(chǎn)的途徑。上層階級的父母一定會把權力資本、經(jīng)濟資本、知識資本給子女提供更優(yōu)質更豐富的教育資源。其他階層的父母也會在自己能力許可范圍內盡力而為。
月薪三萬媽媽的焦慮,不過是她的實力還支撐不了她的夢想。她唯一需要做的是,調整心態(tài),不要把這種階層焦慮傳遞給孩子,有多大的腦袋戴多大的帽子。總會有人比你更富有,也會有人比你更貧窮。除了階層之憂,我們還要幫助孩子學會正確面對欲望和內心的匱乏感。
賀涵說:你怕什么呢。你緊張,孩子就緊張。你輕松,孩子就輕松。